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4的文章

《自らつくり続ける仕事場》, from 《新建築》2020年07月号 p.78, written by 長坂常

圖片
《自らつくり続ける仕事場》, from 《新建築》2020年07月号 p.78, written by 長坂常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新建築 2020年7月号 (Shinkenchiku 07/2020),版權歸屬:© Shinkenchiku-Sha Co., Ltd./附圖:©Schemata Architects/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自行持續創造的工作場域 長坂常(建築家) 這幾年來,我一直受「工作方式改革」的壓力所苦。如何在維持品質的同時縮短工時,我嘗試了許多不同的方法,但依然非常困難。我一邊想著「怎麼可能用跟銀行員相同的工作方式來做設計呢」,一邊無法完全撇清這個想法,因為看到年輕一代對今天的工作方式改革有高度的關注,所以不得不繼續面對這個問題。而實際情況是,時間的需求增長速度比改善的步伐快得多,結果是來應徵設計工作室的人數確實減少了,個人的能力和團隊內的技術傳承也逐漸薄弱,設計的品質自然也受到影響,甚至有些項目無法按進度完成。儘管我明白這樣的方式無法順利運作,但當社會的主流趨勢開始變成這樣時,它便成為一種前提,反而打破了原本應有的工作模式,表面上卻依然維持著外在的形式。最終,我們只能將不夠完善的設計圖紙交給施工公司,導致施工費用上升,並對業主造成困擾。為了打破這個惡性循環,我嘗試建立支援體系(サポート体制),強化管理等措施,但這卻容易讓人產生依賴心理,個別設計師的責任範圍變得狹窄,對整體的展望和責任感也減弱,改善的效果難以顯現。 當時,正好事務所迎來了第 20個週年,我帶著所有員工前往荷蘭,一個自古以來對我有深遠影響且關係密切的地方。我希望借此機會看看那裡的設計工作室和建築師事務所是如何生活與進行創作的,並試圖找到解決先前問題的契機。因為我認為,現今的年輕人有一個傾向,由於透過建築看不到未來的光明,所以他們更專注於自己的處境,並沒有致力於根本問題的解決。 就在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一到兩年後,位於青山的舊事務所解約期限臨近,我開始將搬遷納入考慮。既然要搬遷,何不藉此機會提高員工的自主性和團隊合作能力呢?於是,我讓所有員工參與物件的搜尋,並針對地點和空間大小等提出意見,與不動產業者一起巡視物件。選擇新工作場所的關鍵在於它是否位於路面。路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