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4的文章

《風と光について》, from《新建築》 2007年3月号 p.85, written by 西沢大良

圖片
《風と光について》, from《新建築》 2007年3月号 p.85, written by 西沢大良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新建築 2007年3月号 (Shinkenchiku 03/2007),版權歸屬:© Shinkenchiku-Sha Co., Ltd./附圖:©新建築 2007年3月号/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風與光之間 捕捉風 板橋區A町所在的位置,地形如同一個平緩而淺的谷地。貫穿此地的步行道位於谷底,而步行道兩側的緩坡上,則密集分布著住宅與商店。這條步行道數十年前曾經是河道,因此至今A町的風依然彷彿受到吸引般,匯聚於步行道周圍。風緩緩地穿過建築物之間,或滑過屋頂表面,最終如同被吸引般地流向步行道。位於距離這條步行道三棟建築遠的位置,便是「板橋之家(板橋のハウス)」的建築基地。 基地上原本有一棟已有40年歷史的老舊住宅,因其通風與採光狀況不佳,經常為濕氣、霉菌與異味所困擾。因此,打造一棟具備良好通風與採光的建築,成為設計的首要目標。由於基地周圍為三層樓建築的密集地區,風的流動主要局限於屋頂上方與建築之間的間隙,因此設計考慮將整棟建築包覆於一層薄薄的通風層之中,透過這層通風層將外界的空氣與光線引入建築內部的每一個房間。 外壁由內而外依次為:內牆材料、結構體(木構造)、通風層,以及木構造的幕牆(カーテンウォール(木造))。通風層的厚度為150毫米(東西面為120毫米),形成高8.5米、總長約30米的薄型回廊狀中庭。位於通風層外側的木製幕牆厚度為75毫米(包含隔熱材料),其外圍設置了一圈推拉窗。窗戶以階梯狀配置,藉此呼應周圍的風向與光線分布。 具體而言,窗戶的位置設計為追蹤鄰近建築物的屋頂線,並選擇低於鄰屋屋頂的高度,以捕捉風的通過點,例如鄰居庭院的空地、鄰地擋土牆上的空地,以及鄰居陽台後退空間的開放區域等。因此,窗戶沿外牆環繞排列,精確地捕捉這些風流通的空隙。 此外,窗戶設計了兩種尺寸:風力較強的區域配置小型窗戶,風力較弱的區域則設置大型窗戶(尺寸分別為約1,300毫米與1,900毫米見方)。結果是,不同尺寸的窗戶環繞建築一周,同時描繪出周圍立體元素(如鄰近建築與擋土牆等風障物)的輪廓。這種設計呈現出非水平的連續窗外觀,其目的是捕捉周圍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