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5的文章

〈象徴空間をこえて〉, from《続住宅論》p.90-116,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圖片
〈象徴空間をこえて〉, from《続住宅論》p.90-116,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続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続住宅論》目錄 非合理都市與空間機械 為都市與住宅設計的「封閉系統」 走向意義的空間 虛構與現實 非日常性的構築 數學的都市 住宅生產的新階段 作為住宅產業的一部分 超越象徵空間 為個體與集合的空間論 在都市之中 三棟住宅的解說 後記 超越象徵空間 序說・<機能空間> 即便我現在對機能性的空間最感興趣,但這並不意味著我的建築思想發生了轉向。在此,我所提到的「機能性的事物(機能的なるもの)」或「機能空間」(*1),並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已經被濫用並失去光彩的機能主義建築,更不是期待復興這場運動。而是從我最近完成的住宅或正在進行的居住設計工作中所孕育出的「新事物(新しいもの)」。如果這個術語可能引發誤解,那麼我將它作為一個不具特定內容指示性的符號,稱之為「F空間」。如今,這個新穎的存在已經深深吸引我,我已開始有意識地追尋它。雖然我對其本體的出現沒有過於樂觀的預測,但我毫不懷疑,在這個追尋的過程中,我一定能邂逅新的空間——這是我的直覺。 我主張<象徵性的事物(象徴的なるもの)>復權,是在1962年左右。當時,有多少人能理解這樣一個古老而精神性的主題,與住宅這類為日常生活提供容器的事物有關?到了1971年的今天,不僅是住宅,各種建築表現的主題中,「象徵空間」(*2)這一詞彙,以及其內含的若干概念,已經頻繁地被使用。這個過程讓我感到相當有趣。同時,我也回想起一件往事。1961年,我提出了「居住空間越寬廣越好(すまいは広ければ広いほどよい)」這一極具反社會性的主張,這一論點出乎意料地得到了許多年輕建築師的熱烈共鳴。相比之下,當我宣稱「住宅是藝術(住宅は芸術である)」時,這一說法卻像我預料的那樣,遭到了許多誤解。或許是因為在當時,「藝術」這一詞語帶有非前衛性的意味。然而,正如我的預測,大約五六年後,「住宅成為了藝術(住宅は芸術になった)」。如今,我不需要再用住宅不像一般的大型建築物或都市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