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無駄な空間〉, from《住宅論》 p.67-7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圖片
〈無駄な空間〉, from《住宅論》 p.67-7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 徐榕聲 /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無用的空間 我始終無法捨棄「住宅這種東西,越寬廣越好(住宅は広ければ広いほどいい)」的想法。這並非作為一種矛盾修辭而提出,而是作為我自身嚴肅的課題,並且,面對近年環繞住宅設計的複雜狀況,這一問題也必須被作為突破口,正面地加以思考。新的一年到來了。然而,在我們進行住宅設計的周遭,已經被築起了一道道令人幾乎動彈不得的高牆。人們屢次談論的「住宅設計的低迷」,如今已不再是抽象的觀念問題,而是必須透過能夠觸動視覺與觸覺的具體「事物」,對其發起攻擊。那些失去方向、潛伏起來的能量,如今必須在太陽底下曝露其真貌。今年,我希望能成為這樣的一年。 住宅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分裂 關於大型住宅,有以下這樣的一種定論——「在大宅(大邸宅)之中,不可能存在建築的主題」。其理由在於,與小型住宅作品所完成的成果相比,大宅在建築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實在微不足道。自戰後建築界開始活躍以來,已經過了十數年,然而在這段期間裡,大宅始終處於孤立的狀態。大宅並不屬於住宅的同類,更何況,它與一般建築更是毫無關聯。 我所抱持的「住宅這種東西,越寬廣越好」的想法,理所當然地,應該也在這樣的大宅存在樣態之中,發現了某種問題。 為什麼,大宅無法成為所謂的「作品」呢?我想,首先應該從「大型建築不存在建築主題」這一普遍常識之中,去探尋其根源。在這當中,我們必須先指出一點:這種觀點顯現出一種對大宅與小住宅加以嚴格區分的、帶有某種禁欲傾向的態度。這裡所潛藏的,並非單純是建築的問題,而是將大宅批判視為一種社會與思想層面的問題。 戰敗後那淒慘的社會狀態終於開始逐漸復甦之際,大型住宅出現了。那是已經在社會中取得穩定地位的富裕階層的住宅。雖說五十坪、六十坪的面積,從現在來看並不算特別巨大,但那確實早已遠遠超出當時的社會水準。可以說,對大宅的反感,正是在那個時期開始的。這首先是一種社會觀的問題。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宅的設計被視為保守反動的一類行為。而這樣的觀點,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