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無駄な空間〉, from《住宅論》 p.67-7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圖片
〈無駄な空間〉, from《住宅論》 p.67-7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 徐榕聲 /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無用的空間 我始終無法捨棄「住宅這種東西,越寬廣越好(住宅は広ければ広いほどいい)」的想法。這並非作為一種矛盾修辭而提出,而是作為我自身嚴肅的課題,並且,面對近年環繞住宅設計的複雜狀況,這一問題也必須被作為突破口,正面地加以思考。新的一年到來了。然而,在我們進行住宅設計的周遭,已經被築起了一道道令人幾乎動彈不得的高牆。人們屢次談論的「住宅設計的低迷」,如今已不再是抽象的觀念問題,而是必須透過能夠觸動視覺與觸覺的具體「事物」,對其發起攻擊。那些失去方向、潛伏起來的能量,如今必須在太陽底下曝露其真貌。今年,我希望能成為這樣的一年。 住宅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分裂 關於大型住宅,有以下這樣的一種定論——「在大宅(大邸宅)之中,不可能存在建築的主題」。其理由在於,與小型住宅作品所完成的成果相比,大宅在建築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實在微不足道。自戰後建築界開始活躍以來,已經過了十數年,然而在這段期間裡,大宅始終處於孤立的狀態。大宅並不屬於住宅的同類,更何況,它與一般建築更是毫無關聯。 我所抱持的「住宅這種東西,越寬廣越好」的想法,理所當然地,應該也在這樣的大宅存在樣態之中,發現了某種問題。 為什麼,大宅無法成為所謂的「作品」呢?我想,首先應該從「大型建築不存在建築主題」這一普遍常識之中,去探尋其根源。在這當中,我們必須先指出一點:這種觀點顯現出一種對大宅與小住宅加以嚴格區分的、帶有某種禁欲傾向的態度。這裡所潛藏的,並非單純是建築的問題,而是將大宅批判視為一種社會與思想層面的問題。 戰敗後那淒慘的社會狀態終於開始逐漸復甦之際,大型住宅出現了。那是已經在社會中取得穩定地位的富裕階層的住宅。雖說五十坪、六十坪的面積,從現在來看並不算特別巨大,但那確實早已遠遠超出當時的社會水準。可以說,對大宅的反感,正是在那個時期開始的。這首先是一種社會觀的問題。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宅的設計被視為保守反動的一類行為。而這樣的觀點,直...

〈日本伝統論——出発のためにある——あとがき〉, from《住宅論》 p.63-6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圖片
〈日本伝統論——出発のためにある——あとがき〉, from《住宅論》 p.63-6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黃群哲、黃則維、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日本傳統論 為了出發——後記 金閣的光輝,終將投下陰影,沉沒在黑暗的林木之中。我們眼前僅存的幾許珍貴遺產,也將逐一隱去身影。我們的生活與這些古老傳統之間的聯繫,也必然會迅速變得稀薄。而且,我甚至盼望它能更快地如此。 技術的進展與社會的變動,無法精確預測。然而無論如何,建築也將捲入其中,並持續發展。我們或許正站在象徵著月球火箭的新時代門口。而如今我們所學習、所企圖繼承的這些近代以前的古老財產,或許將來會顯得毫無必要去回顧。屆時也許將迎來一個充盈的建築時代,甚至無需再顧念這些遺產。那是否意味著,傳統在那個時代已被正確地接續並鮮活地存在呢? 然而,對於必須在每一個現實情境中推進工作的建築師來說,現實並非如此樂觀。我們無法認為圍繞建築的條件會直線前進。單是土地問題,就足以讓人預見近期的混沌。而且,自繩文時代以來不變的人類,將永久地縈繞在居住空間的周圍。然而,在這些既定條件之中,建築師仍必須一一組合形體。正是在這樣的時刻,那些被急促現代生活容易遺忘的人類居住的秘密,這千年民族的智慧將會指引我們。 例如,我們的居住空間中有榻榻米。只要榻榻米未消失,就應該考慮它對坐著的人所形成的空間構成的某些要素。在這種情況下,我最近重新對古老傳統手法中欄間所承擔的巧妙角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被設置為空間的刻度,精巧地搭建起坐著的人與空間之間的橋樑。在現代住宅中,有時會遇到讓人的足感混亂的室內空間,那大概是因為正確的方法尚未確立。如果僅以「不習慣新事物」來帶過,則是不妥的。在椅子式與坐式混合的現代住宅中,是否已有發現能取代欄間、作為有效空間刻度的方法呢? 傳統論可以成為現代創作的豐富土壤,然而,若過於安易依賴,它也可能將這片土壤轉化為難以測度的泥沼。我們必須不斷以冷靜的眼光審視現實。面對新的現實,必須積極地磨練方法。我自己的創作過程,也才剛開始進入現實與傳統的對決階段。...

〈日本伝統論——現代と伝統論〉, from《住宅論》 p.57-63,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圖片
〈日本伝統論——現代と伝統論〉, from《住宅論》 p.57-63,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黃群哲、黃則維、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日本傳統論 現代與傳統論 即便這個國度的住居傳統之中,包含了諸多非合理的要素,並且帶有停滯的側面,然而「從這樣的傳統之中出發,進行住居的創作」這樣的想法,本身便是一種方法、一種思想。這並不是因為傳統優越,所以才去繼承它;無論它是優是劣,創作都必須在其中展開。當然,這並非單純的感情論,而是必須作為方法論來理解。因此,我們必須與政治性的主張,或者粗淺的民族情感,劃清界線。 這樣的方法,勢必會與另一種完全對立的方法衝突——也就是,對於這個國度矛盾叢生的建築傳統感到不滿,轉而企圖在歐美的現代建築手法之中尋找發想的途徑。然而,這正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透過這種對立,雙方的方法都能夠被磨練、被鍛造得更加鋒利。凡被稱為「傳統的」東西,往往容易陷入一種輕易的大衆感覺之中。因為一般大衆往往以非合理性與保守性來迎接它。近來,西歐合理主義式的住居逐漸退卻的現象,反倒值得我們憂慮。我認為,從機能主義轉向傳統主義,仍舊必須作為建築家思想性挫折的問題,嚴肅地加以對待。 我們的建築傳統,就現代的設計技術層面來看,絕非高度成熟的內容。其單純的平面計劃,或許在世界建築之中屬於獨特的存在。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那些舊住宅平面,不論如何加以解釋,原樣之下,作為現代家庭的生活空間幾乎毫無實用性。日本的造型確實美麗,但支撐它的木造技術,特別是在住宅的情況上,卻顯得極端幼稚。如此的構造技術,對於現代住宅設計幾乎派不上用場。就計劃技術等層面來看,它也不是能夠輕易依靠的內容。 儘管如此,仍然有人主張:住居的本質,除了從傳統出發,別無可能。這正好類似於詩人或作家,無論日語在文學上多麼不適切,他們依然必須在日語這種思考形式之中工作。我們所需要做的,不過是學習並繼承傳統中所內含的「建築的文法」,而絕不是逐字抄寫過去的造型與生活樣式。 在貴族的住居之中,存在著那樣的方法。在民家之中,雖不明確,但也同樣存在著方法。從...

《FACADE x FRAME 之家》《反室》《林間》,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圖片
  《FACADE x FRAME 之家》《反室》《林間》,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本摘錄為非商業性質之紀錄與分享,內容僅供同好交流與學術研究參考。文中觀點僅屬原作者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或個人正式立場。本文整理過程可能存有理解偏差或資料遺漏,若有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相關內容著作權屬原作者所有,本紀錄不作任何商業利用。/紀錄:atelier WooO/附圖:gather at atelier WooO) 關於三個空間   林間 蘭井街338號 自阿里山豐富的森林資源被發掘以來,嘉義的樹木(環境)、木材(產業)與木構(建築)形成了一體三面密不可分的關係,獨特地孕育出了——木都。然而80年代禁伐政策使這一關係斷裂。我們認為新木都應建立在修復這一關係。「林間」以這樣的思考作為背景,我們嘗試讓人們從生活環境中, 重新體驗自然與居住空間的原始關係,推動木產業的復興,讓木都不僅是木材之都更是森林之都。我們想像重構338號室內被切割的狹窄格局,翻新既有的牆體、屋頂與地板,並置入五支圓形樑柱,建立新的結構系統,使內部得以整合為一個開放且自由的空間。 樹木與花草將被引入,與木建築共生,延伸至前庭的小森林模糊了內外的界線。   x   假面 x 骨架 FACADE x FRAME 蘭井街300號 & 302號 「假面」的生成,在於建築立面面向城鎮時所產生的遮蔽與界定,它圍合著街道,並建立起一道橫斷內外的空間狀態。然而,「假面」作為一種類型,其異化則在於:當構造與表皮彼此異質,這樣的立面如何在室內空間中仍被視為「整體」? 在空間視覺及組構邏輯上,這層表面關係如何拓展延伸,進而涉及立體的構築?其中,「偽裝」所帶出的表現性,又是否能再次被驗證?這些問題,首先必須在創作的過程中得到驗證。 x 反室 中山路8巷2號 反室脫殼—記憶保留 × 新骨植入 永續循環的下一步 我們預設 50 年後此屋再度翻新時,現階段的新骨架同樣可被部分保留,抽換不堪用構造,並以未來更新的建造方式強化加固。層層脫殼、層層封存,讓建築得以像生物般持續代謝,同時累積街區的年代紋理。   FACADE x FRAME 之家   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