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伝統論——出発のためにある——あとがき〉, from《住宅論》 p.63-6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日本伝統論——出発のためにある——あとがき〉, from《住宅論》 p.63-6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黃群哲、黃則維、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日本傳統論
為了出發——後記
金閣的光輝,終將投下陰影,沉沒在黑暗的林木之中。我們眼前僅存的幾許珍貴遺產,也將逐一隱去身影。我們的生活與這些古老傳統之間的聯繫,也必然會迅速變得稀薄。而且,我甚至盼望它能更快地如此。
技術的進展與社會的變動,無法精確預測。然而無論如何,建築也將捲入其中,並持續發展。我們或許正站在象徵著月球火箭的新時代門口。而如今我們所學習、所企圖繼承的這些近代以前的古老財產,或許將來會顯得毫無必要去回顧。屆時也許將迎來一個充盈的建築時代,甚至無需再顧念這些遺產。那是否意味著,傳統在那個時代已被正確地接續並鮮活地存在呢?
然而,對於必須在每一個現實情境中推進工作的建築師來說,現實並非如此樂觀。我們無法認為圍繞建築的條件會直線前進。單是土地問題,就足以讓人預見近期的混沌。而且,自繩文時代以來不變的人類,將永久地縈繞在居住空間的周圍。然而,在這些既定條件之中,建築師仍必須一一組合形體。正是在這樣的時刻,那些被急促現代生活容易遺忘的人類居住的秘密,這千年民族的智慧將會指引我們。
例如,我們的居住空間中有榻榻米。只要榻榻米未消失,就應該考慮它對坐著的人所形成的空間構成的某些要素。在這種情況下,我最近重新對古老傳統手法中欄間所承擔的巧妙角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被設置為空間的刻度,精巧地搭建起坐著的人與空間之間的橋樑。在現代住宅中,有時會遇到讓人的足感混亂的室內空間,那大概是因為正確的方法尚未確立。如果僅以「不習慣新事物」來帶過,則是不妥的。在椅子式與坐式混合的現代住宅中,是否已有發現能取代欄間、作為有效空間刻度的方法呢?
傳統論可以成為現代創作的豐富土壤,然而,若過於安易依賴,它也可能將這片土壤轉化為難以測度的泥沼。我們必須不斷以冷靜的眼光審視現實。面對新的現實,必須積極地磨練方法。我自己的創作過程,也才剛開始進入現實與傳統的對決階段。在此基礎上,以傳統論為根底的工作,只不過是眾多建築創作手法中的一種途徑。同時,對我而言,傳統論即便是創作手段,也並非最終目的。
傳統論可以是創作的出發點,但絕非回歸點。

上圖:茅崎之家(1961年),設計 篠原一男/攝影 佐伯義勝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