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之一 x 關於三個空間》《切片之二 x 關於三個團隊》《切片之三 x 嘉義建築的群像》,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切片之一 x 關於三個空間》《切片之二 x 關於三個團隊》《切片之三 x 嘉義建築的群像》,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本摘錄為非商業性質之紀錄與分享,內容僅供同好交流與學術研究參考。文中觀點僅屬原作者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或個人正式立場。本文整理過程可能存有理解偏差或資料遺漏,若有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相關內容著作權屬原作者所有,本紀錄不作任何商業利用。/紀錄:atelier WooO/附圖:gather at atelier WooO)


 

 

切片之一 x 關於三個空間

 

 

林間

蘭井街338號

自阿里山豐富的森林資源被發掘以來,嘉義的樹木(環境)、木材(產業)與木構(建築)形成了一體三面密不可分的關係,獨特地孕育出了——木都。然而80年代禁伐政策使這一關係斷裂。我們認為新木都應建立在修復這一關係。「林間」以這樣的思考作為背景,我們嘗試讓人們從生活環境中, 重新體驗自然與居住空間的原始關係,推動木產業的復興,讓木都不僅是木材之都更是森林之都。我們想像重構338號室內被切割的狹窄格局,翻新既有的牆體、屋頂與地板,並置入五支圓形樑柱,建立新的結構系統,使內部得以整合為一個開放且自由的空間。 樹木與花草將被引入,與木建築共生,延伸至前庭的小森林模糊了內外的界線。

 

x

 

假面 x 骨架 FACADE x FRAME

蘭井街300號 & 302號

「假面」的生成,在於建築立面面向城鎮時所產生的遮蔽與界定,它圍合著街道,並建立起一道橫斷內外的空間狀態。然而,「假面」作為一種類型,其異化則在於:當構造與表皮彼此異質,這樣的立面如何在室內空間中仍被視為「整體」? 在空間視覺及組構邏輯上,這層表面關係如何拓展延伸,進而涉及立體的構築?其中,「偽裝」所帶出的表現性,又是否能再次被驗證?這些問題,首先必須在創作的過程中得到驗證。

 

x

 

反室

中山路8巷2號

反室脫殼—記憶保留 × 新骨植入 永續循環的下一步 我們預設 50 年後此屋再度翻新時,現階段的新骨架同樣可被部分保留,抽換不堪用構造,並以未來更新的建造方式強化加固。層層脫殼、層層封存,讓建築得以像生物般持續代謝,同時累積街區的年代紋理。

 


切片之二 x 關於三個團隊


WooO(n)

我們先簡單自我介紹嗎?我是屋喔工作室的(n),因為和油跟荳荳認識,我想說在這個時間點、這個年紀,大家還能做相似的議題是蠻難得的,並且又不同基地,所以有了這個分享會。我們工作室是對臺灣建築類型,然後尤其是民居,還有對戰後建築有興趣,也希望以此作為創作上的出發點,至於我自己本身目前在做老屋改建。大概就這樣吧。

 

其實我們比較想,可能抽象上是想知道大家對嘉義現階段的看法,不過我們還是就是作品本身先出發,然後可以有一個QA時間。大家先自我介紹一下。

 

WooO(c)

我是屋喔的成員(c),這一次,其實大家就先簡單的以第一階段的書審資料,稍微聊一下設計。就像剛剛(n)講的,我們比較想聊的可能是大家對現在在推的一些木造建築的修繕計畫,或者是嘉義的整體建築類型也好,或者是大家一直被灌輸所謂的「木都」的這個想像到底是什麼,以及它該往哪個地方發展、或是該怎麼走的想像。

 

因為其實我們對這一塊算是初出茅廬,之前一直想要進到嘉義的木造領域裡,或者是去了解嘉義建築的發展,相信另外兩組各位一定是比我們更熟悉這方面的經驗。

 

WooO(p)

我是另外一個屋喔(p)。我補充一下,今天我們的分享會會整理成對談並發布,如果有人想要匿名,可以再跟我們說。作品的討論段落我們不會在決選前發布,先發佈大家一起聊嘉義發展的段落。接下來可以請荳荳介紹一下。

 

荳荳

大家好,我是荳荳,我的夥伴還有Tina,等一下請她自我介紹。我是建築愛好者,算是嘉義人,這幾年是碩士畢業後,對木造的建築比較有興趣,所以這幾年做的一些案子,可能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東西,,都會盡量想用木造的材料去做。在過去跟事務所裡面也有參與過一些木造的案子,大概是這樣。

 

這個比賽,是WooO(n)告訴我的,就想說試試看,也找了Tina一起。


Tina

大家好,我是Tina,很感謝能夠有這個機會可以加入,來到這個辦公室。我是荳荳的前同事,我是進到公司後才開始接觸木構,公司的系統比較屬於偏現代日式的,大部分都是新建的建築,不論是住宅或是比較大型的、大跨距的屋頂,比較是做這一類的。

 

荳荳

我幫Tina補充一下,她在公司從事木構多年,參與滿多大大小小的案子,應該是很有經驗。那至於嘉義的木構和歷史,我其實只是大概了解。去年底也有參加一個木都的競賽,才有大概去觀察一下,因為確實嘉義的木造跟其他城市相對起來是比較多的,是臺灣的木造,有自己的語言、表情和尺度。

 

Tina

還好,就是只有在某個方面的經驗,改造的話又是另外一回事,也很想聽聽大家怎麼樣對待老屋改造。什麼東西想要留下來,什麼東西想要把它移除,我對這方面是比較不了解,所以其實也想知道大家從什麼角度去做決定,以及最後想呈現怎麼樣的感覺。

 

我是反室的油,這是YZ和WT,我們都是嘉義人,所以組隊來參加看看這個比賽,我自己是對構造跟一些參數設計比較有興趣,前年進來現在的公司,之前也是在參加一些競圖,大概是去年8月的時候才開始回來嘉義,處理嘉義的一些整維或是老屋翻新的案子。我其實也是進到這家公司之後,才開始學一些木構造跟老屋翻修的知識。

 

YZ

我是反室的YZ,畢業之後就一直在營造公司上班,主要是做一些建案跟室內設計。

 

WT

我是反室的WT,在嘉義的事務所上班,主要做一些私人案,或者是嘉義的住宅,其實也沒有碰過木構,之前有在其他公司上班時,有做嘉義美術館,看過一些木構的東西,經驗上大概是這樣。

 


切片之三 x 嘉義建築的群像


WooO(p)

是不是可以來聊聊大家的差異跟共同性,我們三案大方向都保留全部的框架,但是既有和新建之間又有些微的脫開,當然在結構上可能有一些新建。我覺得還蠻有趣的,尤其像剛看了我們的FF之家、反室他們以新建直接貼著既有框架,以及林間他們用整個新木構目包住既有的框架,關係上好像都是貼附的感覺,不知道這是一種對木造改建的共時性,還是什麼原因導致大方向的判斷都有相似之處,反而沒有新木構破壞在舊木構之間那種很直接衝突的狀態發生,這是我觀察的一個共同點。

 

第二個觀察點的話,跟木構比較沒有關係。是在構成上,我們好像都透過一些並置或是翻轉的方式,讓既有的室內外關係變成比較曖昧的狀態,例如我們退縮水平帶窗,反室他們的室內翻轉,林間他們那個三層皮層,從玻璃、隔柵到窗簾這種狀態。我覺得是還蠻特別的,就是有一種有某種共同性。我把球丟給WooO(n)。

 

WooO(n)

我們這組的並置關係比較少吧,因為我們取代樓板,其他的就把它蓋回來。感覺反室和林間,在這個關係上有一個話題,我有個疑問是,假設像反室提出的每一次更迭,那個墩座要做很多次嗎,還是一組一直重複用?

 

YZ

如果不要再增加太多的容積,可能就不用換了,除非要蓋更高,那就勢必得換。如果以後一直換,就是舊的壞掉了,要再改建的時候,就要再想一下。

 

其實當初在想墩座這件事情的時候,也是有想過說用模組化的方式去做,可是後來還沒想到更好的方式。

 

WooO(n)

對,應該也蠻有趣的,就是它的高層會越來越高。

 

WooO(p)

我們原本是有針對三個案子的特性,有給三個小方向,分別是「不僅是在建造建築」、「住宅中的自然關係」和「嘉義建築的群像」,第一個比較像是反室你們的代謝狀態,也不只是在建造,也好像是在創造某種輪替關係;然後第二個比較像是林間的,就是在住宅中又創造一些新的自然關係,這好像就跟原本那種內外的狀態不同;最後一個比較像是我們FF之家的,對於嘉義建築中的群像,針對這幾個常見的類型去提出我們的想像,這些是當初想像的幾個討論方向。我把球丟給WooO(c)。

 

WooO(c)

我們這一次的討論,除了先瞭解一下大家做了什麼之外,也從我們三案各自操作的手法來想像,或者是討論說,嘉義近年這麼的積極推廣這些修木房子,但修木房子只是修木房子嗎?不管是老屋卸妝、木都3.0、舊屋力,除了談這些新式木構的修復方式或是修舊如舊,到底木都還可以是什麼?我覺得嘉義可貴的地方不只是木房子很多,就像現在的那些報告書也好,讓我感覺到就是木房子很多。另外,像荳荳提的三者關係,不管是產業、建築的方式或者是森林原本的狀態,以這個為前提,去發展整個嘉義的木房子再生的方向,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願景。

 

不知道各位怎麼想像,我們已經有一個非常好的條件,就是嘉義有非常多的木房子,可能需要修整。像那一天去和油走了一圈他們的工地,我才發現:哇。嘉義修房子這麼容易,不用請照、不用請室裝、什麼都不用,完全根本是重蓋了都不用請照,我覺得這是一塊藍海。可能相較於我們,因為我和WooO(p)是在從事修復再利用的工作,我們都知道這個非常的費時,而且很麻煩,可能成本也很高。但是嘉義好的條件就是在修木房子單坪的造價不用那麼高,再加上嘉義的建造方式,或者是一些可以合法蓋房子的方式又這麼好。我們非常躍躍欲試地想要加入的這一個群體。

 

WooO(p)列出的這三個方向,好像我們可以各自分享看看,大家在這個有這麼多的可能可以給我們發揮的比賽或活動也好,或者是那些待整修的房子,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樣的想像,或者是當然也可以就你們在這個業內已經知道的一些實際作法,或者是已經有一些經驗的,在嘉義的這個木都前提之下,到底還可以怎麼想像,還可以往什麼樣的輪廓去發展,或者是有什麼有趣的玩法?

 

WooO(n)

我好奇去年的比賽,嘉義辦蠻多這種競圖類的比賽,那去年舊屋力也辦過嗎?後來呢?它後來的發展如何,例如說有人的提案是真的有整棟或是部分被落實的狀態嗎?還是說就是純競圖這樣。

 

荳荳

我那一天去的時候,旁邊的先生跟我說最後他們有蓋出來,他有參與去年其中一個舊屋力的案子。之後承辦有提到說,去年好像有20幾個案子,最後只有一個有蓋出來,可能就是那位先生有參與,所以那個比率可能也不是很高。

 

WooO(c)

但是還是會實踐就對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紙上建築,就是舊屋力的活動還是有可能真的依循得獎的設計者實現出來?

 

主要好像還是看業主吧,因為舊屋力去年才辦第一屆,那個時候就有好幾棟老屋,自己覺得那時候比較像是業主還不確定真的要蓋出來,只是有被鎖定成有價值的老屋,然後希望我們提出一個翻新的願景。而到了這一次的這四棟,是屋主已經確定說他們想要翻新了,所以我覺得這個計畫案他應該是會朝著越來越可行的這個方向前進。

 

荳荳

那我回應一下,剛剛WooO(c)在問說,如果像你們FF之家,以我看起來,這次你們做這個假面的案子,最一開始有提到,並沒有覺得要再去用多麼新的元素來創作,可能透過類似觀察現有嘉義的建築型態,然後去做翻修。如果不以這個案子來看的話,對於嘉義更大的尺度,可能有更多的翻修,會是有什麼樣的想像嗎?

 

WooO(p)

我覺得我們不以新的手法介入的前提,是因為我們認定這些既有的類型本身就很美麗,儘管可能經過時代的更迭,它變成不堪使用,但我們的介入手段就是希望展現它原本的價值,所以才會變成很多的依據是依循當初類型的構造邏輯,或是當初的結構行為。

 

那如果是以荳荳說的,以嘉義更大的尺度來擴大思考這種手法的話,我覺得這是一個對嘉義來說,當然不只是對嘉義,但我們現在聚焦在討論嘉義的話,它是一個認識的過程:透過這些比較不衝突的、比較遵循原本類型判斷方式的介入手法來介入的話,是比較能去講述我們想要講述的故事吧,就是揭示原本臺灣建築的價值。當然嘉義除了假面這件事情,也有很多種木構造,但講白的我們對木構其實不是很懂,但我們對假面的這個切入點還蠻有興趣的,畢竟現今我們生活的城市風貌,和這些木構造其實越來越脫離了,距離感也越來越遠。但唯獨這種案例好像還存在某種把兩者之間的裂痕強力連結在一起的感覺,所以我們才會從這一案出發,那其他的話,我們可能要更有木構的相關技能點才可以去切入。WooO(n)有沒有想要補充的。

 

WooO(n)

其實我前面有講到類似的,就是它也不會形成一種像準則的事情。我們認知這個類型它本身美麗的地方,應該部分是由我們認知的,所以它是部分虛構的,但同時背後也是現實的。我們自己內部有聊到,如果是忠義街34號那個案例,我們剛剛照片分享的那個案子,RC立面和木構造的關係,就跟三明印刷所有一點不一樣,其RC立面的獨立性更高一點,在此前提下,我們下的判斷可能就會不太一樣,所以會有一些變化。理想上,在這個城市裡,有一些案子是被這樣子對待的話,都會在類似的一個狀態裡,但是一些差異還是會存在,那這個存在可能也不錯。

 

像木宿芽,就是嘉義一個很用心的刊物,他們自己其實也有一些在做類似的事,就是在考現上,所以他們有去分類一些嘉義老房子。


當然,我們有幸去從這一點去探索,作為創作的出發點。

 

WooO(c)

我也再補充一下好了,就是我們接受、也非常需要新的技術和形式,或者是說新的設計手法,但是,這些設計判斷有一個非常大的前提,就是要基於這些既有的東西來建立,在我們已經理解了這一塊土地,或者是基地周邊既有的事實,尤其是關於臺灣建築的這件事情,所以當然三明這案是假面,可能它較好發揮,或者是說它比較強烈,或者是它本來就是我們之前想要關注的一種類型。

 

但是,換作是其他嘉義的木構類型,我自己也有踏查過一些嘉義非常有趣的木構造,它們都還是有一些可以發展的潛能,那我們也一定都還是會基於他們本來的這種屬性,是屬於嘉義或是屬於那個案例它自有的一種類型或者特色,再去做新的出發。就像剛剛講的,我們目前對於木構的技能點還沒那麼多,這也是我們再來也要更精進或是更了解的地方,當然如果能更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嘉義的木構,我覺得應該還會有一些好玩的事情可以發生。

 

WooO(n)

你說如果有機會跟大家合作的話。(笑)

 

WooO(c)

沒錯,就是還有勞各位木構的大大們。


荳荳

那不知道油有什麼想法,或者對於嘉義在木造的這個發展上面有什麼看法。

 

目前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嘉義之前在推木都2.0,現在是已經到木都3.0,那個時候木都2.0主要是希望讓大家看見木造建築的好,所以它是用一些,比如說老屋卸妝或是整維計畫,可是當時的計畫比較是希望把立面清乾淨,並且恢復它原本的風貌這樣子。到現在的木都3.0,它變成是希望朝一個未來木構城市的發展去前進,所以它開始容許一些新式木構造的加入,比如說強化它的安全性,因為以前的木構造或者現在還是常常會發生,就是很多老房子被燒掉,所以其實目前普遍大眾對於木構造的安全疑慮還是很大的,所以市府希望可以透過這個方式去減少大家對於木構造的一些不管是防火或是結構安全的疑慮,讓大家覺得木構造其實是安全可行的。

 

對於嘉義的木都的這個脈絡,其實我還沒有到那麼的了解,不過我自己先講一下我對於假面的猜測,因為以前嘉義其實是製材為業,就是阿里山的木業,所以其實木造的房子相對是最便宜的,所以大部分的常民才會用木構造蓋。然後稍微有錢一點的人,比如說他是開營造廠的或是建材行的,其實都會蓋RC的房子,所以嘉義的RC房子其實都很漂亮。我自己猜測像假面的這個型態的出發點,可能就像是想要穿一件很漂亮的衣服,或比如說另外一個型態,它一樓是RC,木構是蓋在二樓,我猜可能為了預算上的考量,再來就是因為要防水,所以RC可能只蓋到一樓,二樓就因為預算不夠才蓋木構造,所以才會形成現在嘉義那麼多的樣態發展,這是我自己的猜測。


荳荳

我覺得很有可能。

 

WooO(n)

我感覺我們還可以追一波RC系列的發展。但我覺得需要抓一下時間切片,我還不太知道如何去對照那個狀態。這對我們來說可能就蠻好玩。

 

WooO(p)

嘉義不是也蠻多街屋,是把預留筋直接露出來的RC造。那個搞不好很多也跟假面是類似同期的,可能和七零或八零年代的假面同期。

 

WooO(n)

我幫WooO(p)補充一下,他在講嘉義有時候走在路上會有那種側面,它可能預留給鄰棟,隔壁若還沒蓋起來,就會看到它的預留筋直接露出來,可能隔壁也一直沒有蓋起來,預留筋有的就生鏽,這樣的狀態至少我在台南、台北、高雄或台中,不常見到。


我覺得嘉義下一步,也就是3.0,之後應該開始,比如說像WooO你們的團隊,朝這個方案的思考方向發展,找出屬於嘉義木構建築的樣態是什麼,因為目前3.0,和我之前有聽一些公聽會和講座,他們對於嘉義木都的想像,有說過是希望變成臺灣京都這樣子,他們很長是用這個口號去發展木都的想像,可是我覺得大家可能要開始去思考,嘉義不應該是變成是所謂的臺灣京都,應該是要有屬於嘉義自己的一個木造狀態。

 

WooO(c)

嘉義就嘉義,什麼京都,莫名其妙。

 

荳荳

(笑)

 

可是臺灣就是很喜歡用一個外在的狀態去套用在地方之上。

 

因為現在嘉義就是推木都,比如說像嘉義美術館,或是之後的嘉義市政府對面有一個興建大樓案,跟未來的一個圖書館。現在嘉義的一些公共工程,他們好像是會綁一個條件,要加入木構造這件事情。

 

WooO(c)

現在嘉義有正在進行中的高層木構嗎?

 

就是市政府對面有一個北棟興建市民大樓,好像剛發包,可是我忘記那個營造廠叫什麼。你可以查一下,好像渲染圖有出來了,我看就是跟市政府差不多高吧。可是因為目前的臺灣法規還是規定十四米高,所以我猜它可能下面用鋼構,然後上面再用木構造吧,還沒有認真研究。

 

我想問一下,你們知道木構造的法規,就是高度限制跟一些法規的更新,現在是有持續在進行中嗎?會有比如說高度的限制之後會開放之類的嗎?

 

Tina

好像沒有,好像還是十四米高,除非有一天日本或是什麼機構有頒布新的規定。日本現在其實好像也比較高,但臺灣好像沒有。

 

荳荳

上一次嘉屋的案子,他們好像也有希望提高那個標準,就是八層樓三十米,好像是想要往那個方向前進。

 

Tina

你們剛剛有講到,現在都在推木構。我是覺得去探索這個假面,就是這個RC跟木構混合的現況,還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那在這個建築類型中生活的人,是不是他們也認同的這個東西延續的必要性?因為一方面,假使現在政府也覺得木構是大方向,那這項之前傳統的作法,它可以是一種材料或是建築語彙上面的延續,我是在思考這個方向。

 

因為我去嘉義看那個老屋,我覺得它蠻特別的,就是尺度都蠻小的,樓高都蠻低的,二樓會有那種圍欄和小陽台,有些可能也是人不一定會走出來的那種尺度,我覺得這是它蠻特別的一個空間感。假設維持這個空間感,但是不一定是要用RC跟木構,會不會反而是符合他們的需求?一種是材質,另外一種就是我就覺得翻修的方法有很多種,其實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它是能好好使用的、好好維護的。就是說這個RC跟木構結合的這種構造,它有沒有好處?還是它就是過去可能某個時期開始這樣蓋,然後大家都這樣維持?這其中的必要性是不是也可以思考一下,或者是說它還是可以存在?或是它可能不一定是要這兩種材質去結合?

 

WooO(p)

我想要補充一下,我覺得嘉義現在這個狀態,把限制性設置在木構造這個方向其實還蠻有意思的,當然我們在談所謂城市的更新中,每一種構造都有各自的侷限性,但唯獨木構,就像荳荳說的,木構不管是在心理層面或是物性層面,在現實世界都有很大的阻礙,或者是大家對木構的不了解,我覺得這件事情就是塑造了嘉義本身想要嘗試推這個文化資產的最大阻礙。

 

必須在這麼複雜、條件這麼多的木構造體系之下,去嘗試銜接現有的新式工法或是當代環境,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浪漫的想像,因為它們彼此間有一種永遠無法企及的裂痕,終究RC、SRC或是SC一定是可以蓋得更穩、更高、更快速,甚至木構的模組化搞不好也比不過鋼構的模組化。我的意思是說,或許我們除了舊屋力的這個想像,就像Tina講的,這個類型的發現對於嘉義這個城市,或者是對於其他城市的構築行為有什麼影響?以至於下一步是什麼?這或許我們也沒有答案。但是,我覺得今天能有這樣的討論,就是因為限制在這個複雜的木構體系之中,才可以從木構去想像其他的可能。好像這件事情還蠻有趣的,我的分享也沒有什麼結論就是了。

 

WooO(c)

那我順便回答一下Tina的問題好了,其實我們也沒有覺得假面的定義好像要被侷限在它一定是要RC立面搭配木構造,像我們自己選的幾個案例,也有一些是它幾乎已經變成全鐵皮的,但是它的關係一樣是異材質混構的狀態,它是不是要保留我覺得這可能會涉及到如果去深挖發現這真的是嘉義特有種,那它可能會變成已經是文化資產層面,而不只是一個不需要被保留,或者是淘汰的選擇問題,它可能就是一種嘉義才有的營造技術。舉個例,它可能就會類似像傳統漢人民居或廟宇,有一種叫技術叫對場作,就是左右兩邊請不同的工班來用不同的工法,但是以同樣的格局去蓋,它就是一種特殊的技法被保留下來。我覺得可能假面它會轉往到那個層次,變成是一種嘉義的建築文化。

 

如果真的深挖出假面的起源,發現背後是一種有階級象徵,或者單純因為防水,或者是防火、耐燃等等的需求而誕生的工法,這個技術本身它就會是種,可能離我們時代不遠,但又是只有嘉義特有的一種營造技術。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發展的方向,當然隨著時代的更替,它可以變成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構法也好,但它同樣也可能就是維持一樣,以一種兩個材質混構的狀態存在。但我覺得它的主體當然還是木構,當然還是建於嘉義現在整個大環境在討論木構這件事情上面,而衍生出來的一種亞種,這樣子而已。

 

WooO(p)

這樣真的是還蠻有趣的,所以確實是一個可能性。

 

WooO(n)

我剛好前一陣子有翻到一本看板建築的書正好可以引述,荻野正和的團隊後來實地去跟屋主們聊天,發現到他們原本設想可能住在裡面的人都會很喜歡看板建築這個東西,但是對屋主來說,可能就只是「在自己的屋子裡過自己的生活」這樣的事情。當然,他也有提到藤森照信把考現這件事寫出來之後,有一些屋主能感受到這個價值,但我覺得他的意思就是——大家就是住在那。

 

那類型的意義就是「它本身存在」吧,其實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它的意義。當然,類型也是會消失,例如說,今天出現一個跟街道上比較嚴格的法令或是什麼事件,去促使這一個假面消失,那這個類型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因為它不像是地塊,地塊的事情因為民主國家產權就比較難撼動,從長條型地塊自然而然誕生的就是街屋,好像是這樣。

  

WooO(p)

我覺得時間因為也不早,大家也辛苦了,希望大家都順利的進入到複賽,我相信我們是都蠻有機會的,後續我們會再把這些討論嘗試記錄起來,在這個時間切片之下,我們大家對嘉義、或是木構造、或是改造的想像。有人要補充嗎?

 

WooO(n)

還是我們就進入重中之重,大合照環節。請大家找好自己的位置,不會把名字擋住的地方就好,這樣子才可以核銷。按z可以跳舞。ok,大家複賽見。


(手比+1)

 

WooO(c)

該不會大家都開始做模型了嗎?明天上班加油。


荳荳

謝謝你們。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FACADE x FRAME 之家》《反室》《林間》,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無駄な空間〉, from《住宅論》 p.67-7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