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伝統論——現代と伝統論〉, from《住宅論》 p.57-63,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日本伝統論——現代と伝統論〉, from《住宅論》 p.57-63,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黃群哲、黃則維、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日本傳統論

現代與傳統論


即便這個國度的住居傳統之中,包含了諸多非合理的要素,並且帶有停滯的側面,然而「從這樣的傳統之中出發,進行住居的創作」這樣的想法,本身便是一種方法、一種思想。這並不是因為傳統優越,所以才去繼承它;無論它是優是劣,創作都必須在其中展開。當然,這並非單純的感情論,而是必須作為方法論來理解。因此,我們必須與政治性的主張,或者粗淺的民族情感,劃清界線。


這樣的方法,勢必會與另一種完全對立的方法衝突——也就是,對於這個國度矛盾叢生的建築傳統感到不滿,轉而企圖在歐美的現代建築手法之中尋找發想的途徑。然而,這正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透過這種對立,雙方的方法都能夠被磨練、被鍛造得更加鋒利。凡被稱為「傳統的」東西,往往容易陷入一種輕易的大衆感覺之中。因為一般大衆往往以非合理性與保守性來迎接它。近來,西歐合理主義式的住居逐漸退卻的現象,反倒值得我們憂慮。我認為,從機能主義轉向傳統主義,仍舊必須作為建築家思想性挫折的問題,嚴肅地加以對待。


我們的建築傳統,就現代的設計技術層面來看,絕非高度成熟的內容。其單純的平面計劃,或許在世界建築之中屬於獨特的存在。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那些舊住宅平面,不論如何加以解釋,原樣之下,作為現代家庭的生活空間幾乎毫無實用性。日本的造型確實美麗,但支撐它的木造技術,特別是在住宅的情況上,卻顯得極端幼稚。如此的構造技術,對於現代住宅設計幾乎派不上用場。就計劃技術等層面來看,它也不是能夠輕易依靠的內容。


儘管如此,仍然有人主張:住居的本質,除了從傳統出發,別無可能。這正好類似於詩人或作家,無論日語在文學上多麼不適切,他們依然必須在日語這種思考形式之中工作。我們所需要做的,不過是學習並繼承傳統中所內含的「建築的文法」,而絕不是逐字抄寫過去的造型與生活樣式。


在貴族的住居之中,存在著那樣的方法。在民家之中,雖不明確,但也同樣存在著方法。從古代到近代以前那悠緩的時間步伐中存續下來的居住史當中,必然潛藏著一種組構「為了生活而存在的生動空間」的方法,而這正是我們這個匆促的社會所遺失的。如果能夠在釐清各自的社會性、歷史性,乃至於風土條件之後,把握住的文法,那麼即便在時代與諸條件已然徹底飛躍的現代,它仍能作為一種創作的文法而通行無阻。


革命往往是在否定傳統之處發生。因此,有一種意見認為,傳統只是成為負擔而已。這在原則上並沒有錯。然而,問題出在那「否定」的手續之上。如果不考慮究竟要否定傳統中的「什麼」,那麼這種看法就幾乎毫無意義。這裡需要的是對傳統本身的正確認識。因此,不論是要否定傳統的人,還是要肯定傳統的人,至少都必須站在「理解傳統」這一個出發點上,然後才會分道揚鑣。也因此,無論哪一方,傳統都必須不被歪曲地映現出來。然而,所謂絕對客觀的傳統論是不存在的。它必然會反映各自的生活與思想,並成為一種主觀。但當它與現實正面衝撞之時,其理論的容性才會受到檢驗,並在那裡獲得保證。


我的這篇〈住宅論〉,在住宅設計的具體計畫技術方面,刻意沒有觸及。即便我對日本傳統空間懷有興趣,但僅憑此一點,並不意味著我實際上便是以此來進行住宅的計畫。因此,作為〈住宅論〉而言,自然有必要涉及這樣的事項,並且,這確實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因而,這篇論文或許還只是〈住宅論〉之前的東西也說不定。


然而,住宅的計畫若是撇開這些「之前的東西」,僅憑資料的累積便能建構起來,那是不可能的。面對一棟住宅的計畫,當思考「應該如何將其組構起來」之時,我所陳述的內容,只是集中於那些在建築家的腦中此起彼落、閃現交錯的事物,亦即,僅針對所謂「發想與傳統相關」的部分。然而,最終決定那個住居性格,以及建築表現的,無疑正是這部分。因此,我才將其題名為〈住宅論〉。


即便如此,仍將有許多棘手的住宅計畫問題被遺留下來。如今有一種要求,認為所有現代的建築家都應該具備都市計畫的遠見。這是一項有根據的要求,因為這意味著必須對未來的都市圖像進行深入的洞察。要給出一種非僅僅省略中間過程的「試探性觀測氣球」式看法,而是真正具備深度洞察的遠見,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麼,在這樣的都市圖像之中,日本的傳統能否找到結合的空間呢?在我們這個傳統上極不擅長「人群聚居」的社會裡,若要從其中嘗試接近都市計畫,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因此,未來的都市計畫,必然需要借鑑歐美的先進技術,以此來撒下大的網。然而,僅憑大網也無法完全覆蓋都市生活。都市生活的細胞性未來圖像,仍必須從內部去把握,這樣的必要性始終存在。而正是這一點,將會使日本的都市帶上日本自身的表情。我是如此認為的。


困難的問題,實際上已經無數地橫亙在現代更為現實的工作之中。試舉一例,來談談鋼筋混凝土結構。由這種現代的材料與結構所造的住宅,能在何處與日本傳統的木造住宅建立關聯呢?日本的傳統建築,直接或間接都與木造技術緊密相連。而這種與之全然不同的現代結構所造的住宅,是否會有與傳統產生接觸的部分呢?這個問題並不限於住宅,一般建築亦然。就近年來建築界所做的種種實驗而言,仍未能給出明快的答案。而在住宅這樣規模較小的結構領域,問題更顯複雜。


例如,混凝土住宅應採用框架結構(ラーメン構造)還是牆式結構,這樣的議題在某種意義上幾乎成了一種沒有定論的爭辯。因為混凝土澆注入模的性質,使得兩者皆可自由選用。然而,若採用框架結構,在這個地震頻繁的國家,構件斷面必然巨大。外觀上雖是柱與梁的構成,但在傳統木構造的手法面前,卻不得不顯得十分不利。住宅的室內在建築之中是最需注重收納細節的部分,然而如此龐大的構架與室內空間的結構之間,尺度差距過大。不過,就計畫而言,其自由度極高。


至於牆式結構,與其他構件之間的尺度更容易協調,因此對住宅而言似乎比較自然。然而,就表現層面來看,它仍不免纏繞著西歐的影子。若努力試圖將其轉化為日本的表現,在這個地震頻仍的風土裡,立刻會受到結構上的限制。無論如何,要在住宅中駕馭混凝土結構,絕非易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如美國或歐洲這些沒有地震的國家,反倒能夠以混凝土達成日本式的表現。諸如開放性,或者平面上的靈活性(Flexibility,フレキシビリティ)等日本式的手法,反而能在海外被自由地運用,而非在日本。


然而,在各種不利的風土條件之中,關於混凝土住宅日本化的努力仍持續不斷。而這樣的嘗試,實際上可以說是戰後才開始的。艱難的開拓,終將找到典型,並形成新的住宅樣式。問題並不僅止於混凝土。現代社會與孕育這些建築遺產的時代之間的斷層,其深度所帶來的困難,也一樣橫亙在傳統論之前。現代與這些古老建築,究竟將以何種方式具體結合?具體而言,恐怕只能在各自的創作過程之中,逐一尋求解決。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切片之一 x 關於三個空間》《切片之二 x 關於三個團隊》《切片之三 x 嘉義建築的群像》,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FACADE x FRAME 之家》《反室》《林間》,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無駄な空間〉, from《住宅論》 p.67-7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