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4的文章

Yoshiharu Tsukamoto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New York, November 29, 2013

圖片
Yoshiharu Tsukamoto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New York, November 29, 2013 原文出處《The Ordinary: Recordings》, Enrique Walker (此文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 / 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 選圖參考:C from studio tngtetshiu) EW 您的書《東京製造》(Made in Tokyo, 2001)是一項長達十年計畫的成果。該計畫始於1991年,當時您開始記錄您所稱之為「da-me建築」或「不好的」(no-good) 建築案例。該計畫最終以一本指南的形式出版,該指南匯集了您在這十年間收集的眾多案例,總計有70個。《東京製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們對當代城市狀況日益增長的興趣,尤其是對那些仍處於該領域範圍之外的城市的關注。這引發了20世紀90年代後半葉的建築辯論。與此同時,您的專案也與日本建築討論中的一次重要調整相交叉或源於。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日本在多年的忽視之後,重新將注意力轉向整個城市,特別是東京,這標誌著代謝派(Metabolism)的消亡。是什麼促成了《東京製造》計畫的誕生?它在這十年中是如何發展的? YT 這個計畫源自於我個人的興趣,著重於觀察人們以及訪問來東京的外國人,以了解他們對這座城市的看法。在20世紀80年代末,當我在巴黎進修時,我有機會在龐畢度中心觀賞了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的電影《東京街》(Tokyo-Ga)。這部電影是向電影製片人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致敬的作品。德斯採訪了小津的許多合作者,詢問他們有關小津電影製作的情況。與此同時,當文德斯在城市中遷徙時,他遇到了許多奇異的事情,開始拍攝這些情景,成為他紀錄片的另一個主題。觀看這部電影時,我驚訝地發現東京呈現出極具趣味的面貌。我也發現文德斯對東京的態度雖然超然,卻仍然充滿感情,這成為我從中學到的另一重要觀點。 1988年我再次回到東京時,深刻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迷人之處。於是,我開始拍攝那些奇異建築的照片,作為保持我對這座城市的奇怪感的一種方式。幾年後,我遇到了貝島桃代(Momoyo Kaijima),我們開始共同合作,開始收集這些特殊的建築。不久之

Rem Koolhaas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Amsterdam, October 16, 2013

圖片
Rem Koolhaas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Amsterdam, October 16, 2013 原文出處《The Ordinary: Recordings》, Enrique Walker (此文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 / 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 選圖參考:C from studio tngtetshiu) EW 在20 世紀90 年代末,您和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共同採訪了對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和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這是您的研究工作室「哈佛城市項目」的第二部分,該訪談收錄於《哈佛設計學院購物指南》(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 2001)。這篇採訪的標題是「重新向拉斯維加斯學習」。在對第一個問題的序言中,您聲稱《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 1972)是建築書籍脈絡的轉捩點:在您看來,這是最後一份宣言,同時也是第一本關於城市的宣言,進而開啟了後續一系列城市探討的書籍。您列舉了四座城市,作為這種新格式的範例,分別是紐約、洛杉磯、新加坡和拉各斯。然而,對於這些建築作品的具體內容,讓我們進一步推測。 我們先把關於洛杉磯的書放在一邊,我認為這本書參考了雷納.班納姆(Reyner Banham)的《洛杉磯:四種生態的架構》(Los Angeles: The Architecture of Four Ecologies)。那麼其他三本書很可能是您自己的著作。此外,它們分別對應於您考察城市軌跡中的三個不同項目:關於紐約的書可能是《譫狂紐約:為曼哈頓寫的回溯性宣言》(Delirious New York: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1978);關於新加坡的書可能是您的長篇《新加坡歌曲:波坦金大都市的肖像…或白板三十年》(Singapore Songlines: Portrait of a Potemkin Metropolis… or Thirty Years of Tabula Rasa),是您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