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4的文章

《Negritos in Taiwan and the wider pre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from 《WORLD ARCHAEOLOGY》2022 vol.54 no.2 p.207-228, written by 洪曉純、松村博文、阮蘭強、埴原恒彥、黃士強與Mike T. Carson合著

圖片
《Negritos in Taiwan and the wider pre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from 《WORLD ARCHAEOLOGY》2022 vol.54 no.2 p.207-228, written by 洪曉純、松村博文、阮蘭強、埴原恒彥、黃士強與Mike T. Carson合著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 《WORLD ARCHAEOLOGY》2022 vol.54 no.2 ,版權歸屬:© 2024 Current Publishing/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預告PV/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 : 黃則維 、 徐榕聲 / 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台灣的矮黑人與東南亞更廣泛的史前史:小馬洞穴的新發現 洪曉純、松村博文、阮蘭強、埴原恒彥、黃士強與Mike T. Carson 摘要 台灣被公認為南島語族的發源地,然而早在更新世時期就已有其他族群居住於此。傳統觀點認為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者被新石器時代的南島農業社群所取代或同化。然而,一些證據顯示,直到19世紀,仍有少量非南島語族的個體繼續生活在偏遠的山區。從台灣東部的小馬洞穴出土的人類骨骸進行的顱骨形態測量研究,首次證實了在陶器前時期約6000年前,身材矮小的狩獵採集者的存在。這名女性個體在顱骨特徵和身材矮小的特性上,與東南亞的原住民,尤其是呂宋島北部的矮黑人有顯著的相似之處。本研究解開了數百年來台灣原住民族中關於「小黑人」傳說的謎團,並為東南亞更廣泛的史前史提供了新的見解。 關鍵詞 狩獵採集者;台灣;東南亞;矮黑人;南島語族;陶器前 圖1. 菲律賓、馬來半島(泰國南部的Mani族和馬來西亞的Semang族)及安達曼群島的矮黑人群體分佈(此地圖使用的資料來源包括:Reid 2010年關於菲律賓的研究,Carey 1976年關於馬來西亞的研究,Bishop和Peterson 1999年關於泰國南部的研究;Venkateswar 1999年關於安達曼群島的研究;圖片來源:澳洲國立大學學術資訊服務部的CartoGIS服務)。 引言 台灣島(福爾摩沙)自五千年前即由南島語系族群所佔據(Bellwood 2017;Blust 2019),早於1620年代西班牙和荷蘭人的到來以及1660年代漢...

《Tracing Negritos and Their Paths in Ancient Taiwan》, from 《Seeking the koko’ ta’ay》, written by 洪曉純、松村博文、Mike T. Carson 合著

圖片
《 Tracing Negritos and Their Paths in Ancient Taiwan 》 , from 《 Seeking the koko’ ta’ay》, written by  洪曉純、松村博文、Mike T. Carson 合著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 《 尋找koko' ta'ay - 探究台灣及其他地區小矮人傳說的起源 》 ( Seeking the koko’ ta’ay, 2024) ,版權歸屬:© Hsiao-chun Hung ET AL., 2024/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預告PV/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 :徐榕聲 / 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追溯台灣古代矮黑人及其足跡-新發現引發更多疑問 洪曉純、松村博文(Hirofumi Matsumura)、Mike T. Carson 合著 圖0.1 淡水原住民(經過修復),《馬尼拉手稿》(Boxer Codex):第178頁,16世紀。來源:美國印第安納州布魯明頓印第安納大學莉莉圖書館,《馬尼拉手稿》目錄記錄。 現今,台灣講南島語的族群總人口約有六十萬人,分布於台灣的十六個民族語言群體之中。除位於台灣東南沿海的蘭嶼(亦稱為「蘭嶼」或「紅頭嶼」)的達悟族(Tao族)外,所有其他台灣原住民族群都保有關於矮黑人「小黑人」的口述傳統,描述他們在偏遠山區罕見遇到這些身材矮小、皮膚黝黑個體的經驗。 關於台灣可能存在的「矮黑人」的傳說,自十七世紀以來便有紀錄,那時來自中國的移民和旅人來到台灣,並開始有書面記載。清朝統治台灣的時期(1683年至1895年)結束後,日本學者在日治時期(1895年至1945年)成為首批正式進行田野調查的研究者。這些傳說記錄描述了這些非南島語系族群的特定身體與文化特徵,包括他們據說的黝黑皮膚、矮小的身材、捲曲的頭髮、使用不同的語言,並且居住在森林山區或偏遠的洞穴中。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已有一些日本學者提出這些傳說可能是指一群矮黑人族群。 生活在山區的賽夏族保存了傳統的儀式與歌謠,這些歌謠紀念他們祖先的鄰居,傳說中的「小黑人族」,最著名的儀式稱為矮靈祭(paSta’ay)。圖3.1是1906年繪製的最早的日本矮靈祭儀式描繪圖(來源:台灣國家圖書館)。矮靈祭是祭祀矮黑...

《倭と日本 邪馬台国は何処に》, from 《田和山遺跡について》, written by 田和山サポートクラブ副會長 堀晄

圖片
《 倭と日本 邪馬台国は何処に 》 , from 《 田和山遺跡について》, written by  田和山サポートクラブ副會長 堀晄 原文出處  田和山遺跡 Tawayama ruins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田和山遺跡について(2021) ,版權歸屬:©2024 田和山遺跡 Tawayama ruins/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預告PV/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倭與日本—邪馬台國在哪裡! 田和山支援俱樂部 副會長 堀晄 A. HORI 古事記神話卷中的地名與現實地名對照,顯示30%位於九州,28%位於山陰,9%位於畿內。(安本美典《邪馬台國在福岡縣》,邪馬台国は福岡県にあった) 日本神話的舞台是「出雲」(伊弉冉的葬地、黃泉平坂、素戔嗚的五十猛上陸、結婚與國土建設、大國主的讓國)以及「九州」(伊弉諾的祓除、諸神的誕生、天孫降臨)。若離開神話世界來思考古代日本,「邪馬台國」問題便成為一個重大議題。邪馬台國並未出現在《日本書紀》或《古事記》中。所記載的是中國的史書(《二十四史》),因此我們必須以此為基礎來探究,因為這些記載多具有客觀性。 關於邪馬台國的問題,大家熟知有兩種說法: ① 畿內說 ② 九州說 ①是大多數考古學者所支持的,而②則受到研究古代史和中國史學者的支持。我個人傾向於支持九州說,但與一般的九州說立場有所不同。無論是①畿內說還是②九州說,兩者都會按照自身的方便曲解中國《二十四史》的記載。這種現象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志賀島出土的「金印字解」。教科書中將金印解讀為「漢倭奴國王」,日本全國的學者也認同這種說法。然而,這其實是三宅米吉先生在日俄戰爭前撰寫的一篇隨筆中的解釋,並非基於詳盡考證的學術論文。 三宅的解讀「漢倭奴國王」被所有學者接受,並且福岡灣沿岸的儺縣(律令時代的地名)與那津(現在的名地)被視為與倭奴國相符。然而,根據《後漢書倭國傳》的記載,獲授金印的是「倭奴國」,而這個國位於倭國的極南界。這樣看來,「倭奴國無法與九州北岸相符合」,但這一事實一直被忽視。 「倭奴國是倭的極南界」這段話表明,我們有必要探討這裡所說的「倭」與「倭奴國」的含義。 「倭」是什麼? 根據《隋書》記載:「倭國四面環海,中央有阿蘇山……。漢光武帝時期入朝(57年...

《与那国島海底遺跡の現状、保護のあり方》, from 《Ocean Newsletter オーシャンニューズレター》, written by 木村政昭

圖片
《 与那国島海底遺跡の現状、保護のあり方 》 , from 《 Ocean Newsletter  オーシャンニューズレター 》, written by  木村政昭 原文出處 海洋政策研究所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 オーシャンニューズレター 第103号(2004.11.20発行)( Ocean Newsletter No.103),版權歸屬:©2023 The 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預告PV/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與那國島海底遺跡的現狀及保護方式 琉球大學理學部物質地球科學科教授◆木村政昭 沖繩縣與那國島海底遺跡近日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人員的通知,認為其具備「水中文化遺產」的價值。儘管該遺跡被推測為約一萬年前或更早時期、位於陸地上形成的世界最古老的巨石文明之一,但至今尚未採取任何保護措施。 海底遺跡的調查 1986年,當地潛水員新嵩喜八郎先生偶然發現了一個階梯結構,並將其命名為「遺跡點」※1,隨後開始作為潛水景點進行調查。在他提供了這一寶貴訊息後,琉球大學海底調查團得以進行調查。這是在1992年。自此以後,除了使用水肺潛水進行調查外,還透過海蝙蝠(三維地形探測儀)進行聲波探測,並使用機器人進行調查,獲得了包括三維地形數據在內的多種資料。此外,相關的陸地區域也透過雷射測量和空拍,進行了地形圖的繪製。並且還進行了使用鈹10和碳14的年代測定。結果顯示,與那國島的遺跡點應被視為「人工遺跡」。 海底遺跡的現狀 ■圖1-1 第1海丘立體圖 ■圖1-2 第1海丘南北模式剖面圖(無比例尺) 首先,與那國島南岸的新川鼻外海,存在著讓人聯想到古代市街地的地形形態。其中代表性地形包括被命名為龜神殿、圓形廣場、環島、以及水源池等。在這些地形中,最大的階梯結構隆起處被暫稱為「第1海丘」。這個地方正是最早所謂的「遺跡點」的中心部(圖1-1)。第1海丘南方還有兩個階梯狀地形,自西向東分別被稱為第2海丘(南神殿)和第3海丘。 第1海丘的中心位於距離岸邊約100公尺的海域,據了解是從水深約25公尺的海底升起的階梯狀金字塔型地形(圖1-2)。這座構造被暫稱為「與那國海底金字塔」。其隆起部分東西向延伸,斜坡呈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