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と日本 邪馬台国は何処に》, from 《田和山遺跡について》, written by 田和山サポートクラブ副會長 堀晄

倭と日本 邪馬台国は何処に, from 《田和山遺跡について》, written by 田和山サポートクラブ副會長 堀晄

原文出處 田和山遺跡 Tawayama ruins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田和山遺跡について(2021),版權歸屬:©2024 田和山遺跡 Tawayama ruins/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預告PV/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倭與日本—邪馬台國在哪裡!

田和山支援俱樂部 副會長 堀晄 A. HORI


古事記神話卷中的地名與現實地名對照,顯示30%位於九州,28%位於山陰,9%位於畿內。(安本美典《邪馬台國在福岡縣》,邪馬台国は福岡県にあった)


日本神話的舞台是「出雲」(伊弉冉的葬地、黃泉平坂、素戔嗚的五十猛上陸、結婚與國土建設、大國主的讓國)以及「九州」(伊弉諾的祓除、諸神的誕生、天孫降臨)。若離開神話世界來思考古代日本,「邪馬台國」問題便成為一個重大議題。邪馬台國並未出現在《日本書紀》或《古事記》中。所記載的是中國的史書(《二十四史》),因此我們必須以此為基礎來探究,因為這些記載多具有客觀性。


關於邪馬台國的問題,大家熟知有兩種說法:

① 畿內說

② 九州說

①是大多數考古學者所支持的,而②則受到研究古代史和中國史學者的支持。我個人傾向於支持九州說,但與一般的九州說立場有所不同。無論是①畿內說還是②九州說,兩者都會按照自身的方便曲解中國《二十四史》的記載。這種現象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志賀島出土的「金印字解」。教科書中將金印解讀為「漢倭奴國王」,日本全國的學者也認同這種說法。然而,這其實是三宅米吉先生在日俄戰爭前撰寫的一篇隨筆中的解釋,並非基於詳盡考證的學術論文。


三宅的解讀「漢倭奴國王」被所有學者接受,並且福岡灣沿岸的儺縣(律令時代的地名)與那津(現在的名地)被視為與倭奴國相符。然而,根據《後漢書倭國傳》的記載,獲授金印的是「倭奴國」,而這個國位於倭國的極南界。這樣看來,「倭奴國無法與九州北岸相符合」,但這一事實一直被忽視。


「倭奴國是倭的極南界」這段話表明,我們有必要探討這裡所說的「倭」與「倭奴國」的含義。



「倭」是什麼?

根據《隋書》記載:「倭國四面環海,中央有阿蘇山……。漢光武帝時期入朝(57年),安帝時期再次入朝(2世紀初)」,這個倭國就是倭奴國=九州。


《舊唐書》則提到:「日本國是倭國的分支……日本由原先的小國合併倭國之地……國界的西南方到達大海,東界和北界則被大山阻隔,山外即為毛人之國」,這個毛人之國=本州。


根據《魏志倭人傳》,倭國最南端的倭奴國代代都是倭國的大王,但在桓帝和靈帝年間的七、八十年間局勢混亂,之後卑彌呼登上了權力舞台並安定了局勢。從這樣的敘述來看:


邪馬台國應該是位於九州南端的倭奴國的後裔。


若從這個地點渡海向東千里可達狗奴國(可能是四國),向南四千里則到達小人國(種子島廣田遺址:那裡的居民比九州的彌生人平均矮了10公分左右)。


這些記載常被視為研究的基礎書籍,但許多學者將「倭奴國」解讀為「倭的奴國」,並且忽略了極南界這個關鍵細節,而沒有進行深入探討。


無論是倭奴國還是邪馬台國,中國的史書都明確記載其位於九州南部,但許多學者卻輕易忽視,或者像木佐敬久在《〈魏志倭人傳〉的明快解讀》 (かくも明快な魏志倭人伝,2016) 中所言,將其隨意定性為「《後漢書》的作者范曄誤讀了《魏志倭人傳》的結果」。畿內派學者將原本朝南的路線改為朝東,試圖牽強地將邪馬台國定位於大阪附近。九州派學者則把倭奴國(倭的奴國)設置在福岡市,強行把邪馬台國拉到筑後地區。然而,仔細檢視《魏志倭人傳》記載的路線,指向的明顯是九州南部。



魏志倭人傳的旅程

爭論的核心問題在於從伊都國到邪馬台國的路線。許多人認為應該經由投馬國前往邪馬台國,但這樣的解讀會使路線越過九州,直抵沖繩。實際上,伊都國是帶方郡的官員常駐的據點,也是所有行程的起點。榎先生的放射狀解析理論似乎更為合理。


《魏志倭人傳》中還有另一個關於邪馬台國位置的描述:「自郡至女王國萬二千餘里」。從帶方郡(位於現今北韓沙里院)到女王國的距離被記錄下來。根據當時的計量單位,1里等於420米,換算下來總距離超過5000公里,甚至可以到達孟加拉國。這是一個基於當時天體觀測的測量結果。


當時的測量技術稱為「一寸千里法」,基於大地平面說,大地被視為平坦的方形,而天空則被視為覆蓋其上的球體。夏至時,觀測太陽南中時的影子,若兩點之間的影子相差一寸,則推測這兩點相距1000里(42公里)。這種測量方法在遠距離上容易產生巨大誤差。


依據此計算,從帶方郡東南方向算出的12000里,對應的正是宮崎。因此,邪馬台國正是神話中天孫降臨的地點:位於日向的宮崎!


這樣看來,無論是神武天皇出生並成長的國度,還是漢朝賜予金印的倭奴國,甚至是邪馬台國,所有這些都位於宮崎。或許宮崎正是日本歷史的起點。隨著神武東征,日向的勢力大部分轉移至橿原,但留守的勢力作為倭奴國和邪馬台國,依然在歷史中佔據重要位置。



日向是否即是高天原?

根據《宋史·日本傳》記載:「雍熙元年(984年),日本國僧奝然與五、六位徒弟航海而至,奉獻銅器十件,並《職員令》、《王年代記》各一卷。」《王年代記》是一部曾在《日本書紀》中以「一書謂之」引用的書籍之一。


書中記載:「最初的君主號為天御中主,其後的君主名為天村雲尊,之後的每一位君主皆以『尊』為號。接下來是天八重雲尊、天彌聞尊、天忍勝尊、贍波尊、萬魂尊、利利魂尊、國狹槌尊、角魂尊、汲津丹尊、面垂見尊、國常立尊、天鑑尊、天萬尊、沫名杵尊、伊弉諾尊、素戔嗚尊、天照大神尊、正哉吾勝速日天押穗耳尊、天彦尊、炎尊、彦瀲(ヒコナギサ)尊。總計二十三代,皆都於筑紫日向宮。彦瀲的第四子稱為神武天皇,他由筑紫宮遷居大和州橿原宮。即位的元年甲寅,正值周僖王在位期間(前681-677年)。」


即使神武天皇東征之後,母國日向宮應當仍然存在。對大和來說,日向宮是故國,也被記憶為天照大神曾在此居住的地方。日向宮(宮崎)正是天津國的象徵。天孫降臨的地點被認定為高千穗峰,這無疑源自他們的起源傳說。


此外,伊弉諾尊進行禊祓的地點——阿波岐原,至今仍留名於宮崎市面向日向灘的阿波岐原森林公園。祭詞中提到:「深感畏懼且謹慎的伊弉諾大神於筑紫日向的橘小戶阿波岐原進行了禊祓。」


日本神話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出雲國,在大國主的國讓儀式中,將領土返還給天照大神。大國主是素戔嗚的兒子,而天照大神則是他的姑姑。出雲國相當於天津國與高天原的分家,最終屈服於主家的無理要求。在現實的情況下,這相當於出雲國屈服於日向。



大和國與邪馬台國

根據《魏書》記載,邪馬台國在三世紀是倭國中的強國,且《日本書紀》中也有其存在的記錄。《日本書紀》神功皇后三十九年及四十年的條目中,作為注釋,提到了倭國的女王派遣使者到魏國,並接受金印的事件。


幾點觀察:

■《日本書紀》的作者特別關注卑彌呼。

■卑彌呼與神功皇后等大和朝廷的人物無關。

■神功皇后與卑彌呼大致屬於同一時代。

■大和朝廷並未接受過後漢光武帝或魏皇帝的金印。


新井白石評論這件事,認為可能是蠻族的王僭稱自立。《日本書紀》記述了倭國(九州)與大和國(日本)的分裂過程,以及大和國的東征與獨立。隨著幾次征伐,九州逐步被大和勢力征服:

■神功皇后的熊襲征伐(三世紀)

■日本武尊的熊襲征伐(四世紀)

■筑紫君之亂(六世紀)

■隼人之亂的平定(八世紀)



結論

今年正月,NHK播放了一個名為「邪馬台國在哪裡?」(邪馬台国はどこか?)的節目。由於我家裡沒有電視,所以沒看過,但我的感想是:「現在還在吵什麼九州說、畿內說?」如果看中國的《二十四史》,其中明確記載:「倭國是一個島國,周圍被海洋包圍,阿蘇山會噴火。」此外,《日本書紀》神功皇后三十九年、四十年中的注記也提到,大和朝廷之外的國家,倭國的邪馬台國卑彌呼曾與中國有過接觸。


在之後的中國史書中:

■倭國的項目消失了,並統一為「日本國」。

■日本國的位置被描述為「新羅的東南,距京師(長安)一萬六千里」。

■這個地點就是大宰府,被視為外交上的接觸點。


關於高昌國的記錄 《新唐書西域傳》提到,高昌國離長安四千里,這是當時軍隊實際測量的結果。


伊弉冉、伊弉諾、天照大神、素戔嗚、大國主、神武天皇和卑彌呼,這些神話或歷史人物,都是我們的祖先,應該代代相傳,因為他們對我們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存在。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日本小住宅的起源-透過標準化住宅與民家農舍探尋篠原一男的前史 Origins of the Small Japanese House》摘錄, 主講:關晟Seng Kuan, 對談:王俊雄, 黃聲遠, 吳耀庭, 2025/05/28

〈「原型住宅」の意味—— <分割><非分割>そして<連結>を巡る空間的試作, 〉from《篠原一男 住宅図面 》 p.134-135, written by 奧山信一

〈建築理論研究 06〉──篠原一男『住宅論』『続住宅論』 , from from 《10+1 website》建築理論研究会 , conversation with 坂牛卓(特別來賓)+南泰裕+天內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