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ing Negritos and Their Paths in Ancient Taiwan》, from 《Seeking the koko’ ta’ay》, written by 洪曉純、松村博文、Mike T. Carson 合著

《Tracing Negritos and Their Paths in Ancient Taiwan》, from 《Seeking the koko’ ta’ay》, written by 洪曉純、松村博文、Mike T. Carson 合著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尋找koko' ta'ay - 探究台灣及其他地區小矮人傳說的起源》(Seeking the koko’ ta’ay, 2024),版權歸屬:© Hsiao-chun Hung ET AL., 2024/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預告PV/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追溯台灣古代矮黑人及其足跡-新發現引發更多疑問
洪曉純、松村博文(Hirofumi Matsumura)、Mike T. Carson 合著

圖0.1 淡水原住民(經過修復),《馬尼拉手稿》(Boxer Codex):第178頁,16世紀。來源:美國印第安納州布魯明頓印第安納大學莉莉圖書館,《馬尼拉手稿》目錄記錄。
現今,台灣講南島語的族群總人口約有六十萬人,分布於台灣的十六個民族語言群體之中。除位於台灣東南沿海的蘭嶼(亦稱為「蘭嶼」或「紅頭嶼」)的達悟族(Tao族)外,所有其他台灣原住民族群都保有關於矮黑人「小黑人」的口述傳統,描述他們在偏遠山區罕見遇到這些身材矮小、皮膚黝黑個體的經驗。
關於台灣可能存在的「矮黑人」的傳說,自十七世紀以來便有紀錄,那時來自中國的移民和旅人來到台灣,並開始有書面記載。清朝統治台灣的時期(1683年至1895年)結束後,日本學者在日治時期(1895年至1945年)成為首批正式進行田野調查的研究者。這些傳說記錄描述了這些非南島語系族群的特定身體與文化特徵,包括他們據說的黝黑皮膚、矮小的身材、捲曲的頭髮、使用不同的語言,並且居住在森林山區或偏遠的洞穴中。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已有一些日本學者提出這些傳說可能是指一群矮黑人族群。
生活在山區的賽夏族保存了傳統的儀式與歌謠,這些歌謠紀念他們祖先的鄰居,傳說中的「小黑人族」,最著名的儀式稱為矮靈祭(paSta’ay)。圖3.1是1906年繪製的最早的日本矮靈祭儀式描繪圖(來源:台灣國家圖書館)。矮靈祭是祭祀矮黑人靈魂的儀式。根據傳說,賽夏族的祖先曾與矮黑人ta’ay為鄰,然而最終賽夏族殺死了幾乎所有的ta’ay。

圖3.1 最早的日本矮靈祭描繪圖,1906年。來源:台灣國家圖書館

圖3.2《馬尼拉手稿》中四幅插圖。來源:美國印第安納州布魯明頓印第安納大學Lilly圖書館,《馬尼拉手稿》目錄記錄
除了早期來自中國的旅行者留下的書面記錄、代代相傳的傳說,以及賽夏族的矮靈祭儀式外,還有其他可能顯示矮黑人存在的線索。16世紀末在菲律賓製作的西班牙手稿《馬尼拉手稿》中有兩幅插圖,吸引了學術界的注意。這兩幅彩色插圖展示了台灣的原住民,分別標註為「Cheylam」(今基隆)(圖3.2: 2) 和「Tamchuy」(今淡水)(圖3.2: 3),這兩個地區的人物形象都與菲律賓的矮黑人相似 (圖3.2: 1)。
然而,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這些插圖 (圖3.2: 2–3) 代表的是平埔族,即16世紀居住在台灣北部海岸的平原原住民(低地南島民族)。西班牙和荷蘭的資料中,他們被稱為「Basai」。一些歷史學家懷疑《馬尼拉手稿》中的這些台灣人物形象可能是由從未親自到過台灣或見過台灣原住民的畫家繪製的,這是在西班牙殖民菲律賓時期製作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淡水和基隆的居民都被描繪成與「negrillos」(negritos, 矮黑人)相似的典型形象,甚至越南南部尖城(Champa)的男子也以類似的面容被描繪出來 (圖3.2: 4)。此外,手稿中淡水的原住民被描繪為獵頭者,然而事實上他們並未參與這種活動。相反地,根據1632年多明我會傳教士Esquivel的記錄,淡水的原住民在收穫季節時被「來自宜蘭地區的噶瑪蘭族所斬首」 。因此,基於這兩幅插圖,無法確定歷史時期內台灣曾經存在過矮黑人。
這些記錄、傳說和南島語族之間的特殊儀式,已經神秘地流傳了一個多世紀。在大多數當地的信仰中,這些古老的故事提到一群比約五千年前南島時期更古老的人口,這些人群可能在偏遠地區繼續生存,直到一兩個世紀之前。我們的研究之前 ,並無直接證據證實古代台灣是否曾有矮黑人居住,儘管許多人對此問題充滿興趣。
本章回顧了我們在這一主題上的研究歷程,並為未來的探索提供了一些想法。
3.1 展開東台灣小馬洞遺址研究
南島語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台灣早期的新石器時代,約為距今5,000至4,800年前。其祖先來自中國南部的沿海地區。然而,比南島時期更為古老的是,台灣最早的人類活動可追溯至3萬年前,位於東部海岸的八仙洞,標誌著舊石器時代的開始,而這一時期延續至約距今15,000年。
接著,有一段時間的空白,約從距今15,000年至7,000年,期間沒有明確的遺址記錄或人類活動的證據。隨著這段空白期的結束,另一個明確的考古時期被稱為無陶期,當時人們使用不同的石器,但尚未出現陶器和其他後來代表南島時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圖3.3顯示了小馬洞遺址及其他與舊石器和無陶期相關的人類遺骸(斜體字顯示)和台灣海峽兩岸的考古遺址的時間軸。

圖 3.3 台灣海峽兩岸新石器時代前的考古年代學 作者:洪曉純
在較晚的南島語族時期或新石器時代之前,台灣僅發現了一具人類墓葬,這指的是在小馬洞穴的發現,該發現被定年於前陶器時期(黃士強和陳國堂 1990;黃士強 1991)。小馬洞穴群包括超過十個洞穴和石棚,位於面向太平洋的石灰岩地形中,海拔約46公尺。大約6,000年前,當這些洞穴首次有人居住時,它們非常接近古代海岸線。
1988年和1990年,黃士強(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及其同事對其中兩個洞穴進行了發掘。來自小馬五號洞穴的墓葬包含一具單獨個體的骨骸,以蹲坐的葬式埋葬,年代約為6,000年前,即台灣的前陶器時期。這具小馬墓葬的蹲坐姿勢與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的許多獵人-採集者墓葬形式一致,這些墓葬可追溯到晚期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和前陶器時期。這種埋葬方式與更廣泛地區早期農業墓地中延伸的葬式不同,如台灣西南部早期新石器時期的南關里東墓地,以及台灣中部和東南亞其他新石器時期的墓地。
這具小馬墓葬的人類遺骸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因此,我們向國立台灣大學申請了研究許可(申請過程始於2014年),專注於這具人類骨骸。該項目包含兩個主要的研究問題:一、小馬的顱骨形態以及身體尺寸是否與矮黑人相符,二、小馬的生物形態學在解釋解剖學上現代人類(AMH)在東歐亞大陸擴散過程中的「雙層模型」概念中的位置,基於顱骨數據集。我們最初的研究計劃包括:一、顱骨形態測量分析,二、對此個體進行直接的碳-14測年,三、與歐洲機構合作進行古DNA研究。然而,儘管得到了三十年前挖掘小馬的黃士強教授的支持,該委員會僅批准了顱骨形態測量研究。

圖 3.4 小馬顱骨的狀況,在2016年重建之前 攝影:洪曉純,2016年
在2016年,我們最終得以接觸到這位個體的遺骸(圖3.4)。不幸的是,埋葬遺骸和碎片的保存條件很差。因此,為了研究這位個體的身體特徵,必要的第一步是啟動重建計畫。幸運的是,重建工作得到了越南河內考古研究所榮譽教授阮蘭芳的重大支持,他是這方面的專家。
在重建、測量和顱形比較之後,松村和阮(圖3.5)都自信地確認在小馬發現的人是一位成年女性(圖3.6)。這位年長的女性因自然牙齒脫落而失去了多顆牙齒。即使在上顎,剩下的牙齒也已經磨損嚴重。在古代台灣的新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群體中,常見儀式性的牙齒切除,但從這位前陶器時期的小馬個體中並未觀察到或記錄到此類跡象。
有趣的是,在同一考古季節,小馬第10號洞穴發現的另一具新石器時代人類遺骸中注意到了第二顎切牙的切除,但在最初發現這位前陶器個體的顱骨時,研究團隊並未觀察到任何牙齒拔除的跡象。
3.2 小馬女士:顱骨形狀與體型在與矮黑人之間的親緣關係
由於後顱骨的保存情況不佳,小馬個體的四肢只能進行最基本的重建。不過,我們確認其股骨長度約為35公分。這些估算是通過將可用的骨骼碎片與現場記錄、插圖和照片紀錄進行比較而得出的。根據Sjøvold公式計算,小馬個體的估計身高約為139公分。與其他新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台灣下顎骨相比,其下顎骨的大小相當小(圖3.7)。
小馬顱骨的體積與南非的維達族、矮黑人和桑族相似,符合它們小的體型。根據這些發現,顱骨形狀和體型顯示小馬個體可能是該地區古代矮黑人群體的一部分。
我們進一步比較了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古代狩獵採集者遺址的身高記錄,這些人根據顱骨形態測量研究主要與澳大利亞-巴布亞人有親緣關係(表3.1)。這些遺址位於洞穴、岩石庇護所或貝塭,距今約40,000年到5,000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代表中國大陸地區新石器時代前的狩獵採集者的澳大利亞-巴布亞人個體,身高均不低於150公分,大多數介於155到165公分之間。

圖3.5 左方為松村博文(Hirofumi Matsumura)對小馬顱骨進行初步觀察和重建。右方為阮蘭廣(Lan Cuong Nguyen)仔細重建小馬顱骨。攝影:洪曉純,2016年。

圖3.6 小馬女性的顱骨側面。攝影:松村博文,2016年。

圖3.7 下顎骨大小的比較,左側為繁子園(Fanziyuan),右側為小馬(Xiaoma)。攝影:松村博文,2016年。

表3.1 新石器時代前遺址的身高估算。
例如,在中國南方廣西的會耀天貝塭遺址,男性的平均身高根據股骨長度估算為164.6公分,根據脛骨長度則為160.2公分;女性則為161.6公分(股骨)和156.7公分(脛骨)。在同樣位於廣西的立育坡貝塭,男性的身高為163.3公分,女性為161公分。在越南北部的萬博遺址,當地的獵人-採集者骨骼男性身高為162.3公分。
只有在東南亞島嶼地區發現身高較矮(< 150公分)的情況。巴拉灣的塔博洞穴出土的骨骼遺骸可追溯至至少30,000年前。其中一些化石標本較小,某種程度上顯示出與菲律賓矮黑人之間的相似性。在尼亞洞穴中,一具女性化石的估算身高為145至146公分,體重約為35公斤,與菲律賓的矮黑人大小相似。
3.3 東南亞鄰近地區的矮黑人
在現代東南亞,矮黑人生活在菲律賓的幾個小社區中(圖3.8)。他們的特徵包括矮小的身材、深色的皮膚和捲曲的頭髮。亞洲的其他相關群體包括位於泰國南部的馬尼克族(或稱馬尼族)、在馬來西亞半島的塞邁族群,以及安達曼群島的安達曼人(圖3.9)。目前,菲律賓的矮黑人數量約為30,000人,馬來西亞的塞邁族約有3,000人,泰國的馬尼克族約300人,而安達曼群島的偉大安達曼人約有40人。在所有這些案例中,東南亞的矮黑人社群相對於鄰近群體而言,規模都很小。
根據多方證據,這些人是“第一個蘇門答臘人”(First Sundaland People)的現代後裔。數千年前,在更新世期間,他們的直系祖先就居住在東南亞。因此,這一人群的形成早於後來抵達的非矮黑人農民,包括講奧斯特羅尼西亞語和奧斯特羅亞細亞語的群體,這些人群在全新世晚期抵達此地。

圖3.8 菲律賓北呂宋的阿克塔矮黑人村落 攝影者:洪曉純,2003年

圖3.9 東南亞和南亞矮黑人群體的分佈 作者:洪曉純
3.4 更廣泛的範疇:東亞早期人類遷徙與雙層模型
我們在台灣小馬研究中的一個研究問題是理解小馬的生物形態學位置在雙層模型的概念中,以及它與東部歐亞現代人(AMH)擴散過程的關聯。基於顱骨形態測量的雙層模型在我們之前的出版物中已有描述。這個模型指的是東亞至東南亞的兩個人群。較舊的層次或「第一層」,始於超過五萬年前的第一批解剖學上現代人,這些人是狩獵採集者,並與具有巴布亞-美拉尼西亞親緣的共同祖先有關。第二層人群則稍晚出現,與東亞或東北亞的農業農民相關。這第二層人群在數千年內分幾個階段橫跨廣泛的地理區域(圖3.10)。

圖 3.10 AMH 遷徙的雙層模型 作者:松村博文
這個雙層模型的有效性已經通過許多先前的研究得到了證實,這些研究分析了該地區埋葬人口的顱骨測量數據。結果顯示於圖 3.11 中的網狀樹圖,展示了顱骨親緣關係的明顯模式。該圖包含一個使用 Q 模式相關係數基於 16 個形態計量測量的 Neighbour Net 分割分析繪製的鳳凰網絡圖。藍色頭部聚類包含了東北亞人和東南亞人,由標記為新石器時代農民和後期人口的黑色方塊組成;紅色尾部聚類分支則包括澳大利亞-巴布亞人和以黑星標記的前新石器時代獵人-採集者。
基於這樣的顱骨親緣關係圖譜,該雙層模型通過來自東亞古代地點的800多具男性骨骼的證據得到了確認,因此我們注意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檢驗這一模型,並包含了包括台灣的小馬(Xiaoma) 個體在內的女性遺骸。第一個有關小馬的結果於 2021 年發表,還包括從中國南部和東南亞挖掘的其他女性遺骸。這項研究包括對七個來自中國、越南和台灣的考古遺址女性顱骨的觀察,這些顱骨的年代介於 16,000 到 5,000 年之前。在這種情況下,對小馬的成年女性顱骨的研究可以視為更廣泛的發現數據庫中的一部分。

圖 3.11 顱骨親緣關係模式 作者:松村博文
我們研究的網狀分裂圖顯示,包括小瑪(Xiaoma)在內的早期中全新世遺址中的女性狩獵採集者,皆屬於雙層模型的第一層人口。圖 3.12 所示的鄰接樹狀圖(Neighbour Joining, NJ)是根據來自澳洲-美拉尼西亞(MEL)、東北亞(NEA)、西南亞(SWA)、歐洲(EU)和非洲(AF)13個顱骨形態測量數據的Q模式相關係數距離生成的。該NJ樹生成了四個主要集群。東北亞和歐洲群體聚集在上方,而澳洲-美拉尼西亞和非洲群體則聚集在下方。後者的聚合分支出中國和越南的早期史前樣本子集,並且還有一個獨特的側支分支,包括夏瑪、菲律賓和安達曼的矮黑人群體,它們彼此緊密連結(Hung et al. 2022,圖 3.9)。

圖 3.12 鄰接樹狀圖(Neighbour Joining, NJ) 作者:松村博文
對於包含西歐亞和非洲的樣本進行比較,能夠產生更全面的解釋。在這方面,所檢查的早期獵人採集者的頭骨和澳洲-美拉尼西亞樣本與非洲樣本顯示出更密切的相似性。這一發現支持了第一層澳洲-美拉尼西亞人群起源於非洲的假設,且在特定氣候下未經過重大形態改變。在這個意義上,現代歐亞人擁有不同的頭骨形狀,通常歸因於對乾燥或寒冷氣候的適應。近年來,三維形態計量分析逐漸受到關注,松村博文將在不久的將來嘗試這一新技術。與此同時,利用傳統的13項線性測量進行的頭骨分析目前的結果可以提供極具價值的資訊。
這一人口歷史的兩層模型在最近的東亞和東南亞基因組全基因組古DNA分析中得到了支持。頭骨形態計量分析和古DNA研究共同支持該模型,描述了古代亞洲的兩次重要人口移動:早期的澳洲-美拉尼西亞親緣獵人採集者和隨後的東北亞親緣農民。值得注意的是,矮黑人群體的擴張早於後來的南島語擴張。
近年來,對於東南亞矮黑人族群的基因研究愈加受到關注。最新的研究利用全基因組SNP數據,對這些族群的起源提供了引人入勝的見解。全基因組數據顯示,菲律賓矮黑人族群在至少38,000年前與其他歐亞族群的分歧發生在深古時期。此外,菲律賓矮黑人族群的丹尼索瓦人混血痕跡高於預期。這些發現與我們的頭骨形態計量研究的結論相符,與兩層模型一致。
3.5 討論
多種文化和生理因素,如年表、遺址位置、相關文物、埋葬位置、頭骨特徵以及缺乏儀式性牙齒削除,都對將夏瑪女士與台灣其他史前人類遺骸區別開來具有重要價值。我們可以將這位前陶器時期的夏瑪個體歸入更廣泛的早期東亞的「第一層」之中。
然而,如上所述,台灣在15,000至7,000年前的時間間隙尚未填補(見圖3.3),因此,6000年前夏瑪的矮黑人關聯仍需在此背景下考慮。在這個時期,矮黑人群體是否直接來自於早期的舊石器時代人口,並在這段時間間隙之前就生活在台灣?或者,小馬人是否在這個時間間隙之後抵達台灣?
雖然小馬洞穴的個體無疑是一位前南島語的人,但在15,000至7,000年間的時間間隙可能引發問題,讓我們思考這位前陶器個體是否與晚更新世早期舊石器時代的人口有關聯。在我們找到填補這個時間間隙的缺失部分之前,我們只能依賴目前已知的資訊。當前,至少有幾個研究問題仍然可以被探討,我們可以持續探索這些問題:
3.5.1 小馬人矮小身材的原因是什麼?
他們的矮小身材可能與至少三種情境有關。首先,他們的祖先在大約三萬年前最初遷移到亞洲,包括台灣時,可能就已經擁有這種矮小的身材。第二,這些多樣化的群體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獨立進化出較小的身體尺寸,以適應亞洲的島嶼環境。第三,也許小馬人來自其他海外地區,如在大約七千至六千年前的菲律賓或婆羅洲——從其他已經進化出小身材的矮黑人群體所在地。
3.5.2 他們在台灣以外的可能來源地是什麼?
如果與小馬相關的人確實在大約七千至六千年前來自海外,那麼問題來了:最有可能的來源地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對亞太地區古代狩獵採集社會的人類遺骸進行了身高比較分析,包括幾個被認定為中國南部第一層群體的一部分的樣本(見表3.1)。
如前所述,目前為止,只有在島嶼東南亞的菲律賓(如巴拉灣的塔博洞穴)和東馬來西亞(如婆羅洲的尼亞洞穴)中,發現的矮小身材可以追溯到與小馬埋葬同時或更早的年代。而在中國大陸東亞或東南亞地區,尚未報告到這種矮小身材的發現。
3.5.3 再談到大約七千至六千年前的新遷入人群,這樣的群體是如何渡過海洋抵達台灣的?
如果這些人是在早至中全新世期間從台灣以外的地方來的,那麼這趟航行將需要具備海上航行的能力,因為當時並不存在陸橋。事實上,大約一萬年前,台灣已經成為一個島嶼。
古代矮黑人能在深海中航行多遠?過去幾十年來,對於舊石器時代人類在亞洲水域的航行能力進行了考察和辯論,但對於不同可能性的證據仍然較少。綜合所有證據,古代的盧森島矮黑人以簡單的船隻如獨木舟,以及初步的航行技巧,在早至中全新世期間,隨著從盧森島向北的強勁黑潮,來到台灣並不是不可能的。圖3.13顯示了台灣主要的舊石器時代(巴新洞穴)和全新世前陶器遺址(小馬、夏瑪龍、龍峽、龍坑及鵝鑾鼻)以及由南向北穿過台灣、流向日本的強勁黑潮。
3.5.4 原始南島人約在5000年前抵達台灣後發生了什麼?
除了小馬洞外,類似的洞穴遺址顯示,東部和南部台灣的居民在前陶器時期持續使用這些地方,這種情況至少持續到約4800年前(見圖3.13)。考慮到時間和重疊,當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農業群體約在5000至4800年前抵達台灣時,他們必定會遇到小馬人群。
許多大型新石器時代定居點和墓地,通常每處擁有數百名居民,首先出現在台灣西部,隨後很快出現在台灣東部,甚至在中央山脈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想像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擴張對台灣兩個共存群體的強烈影響。特別是,夏瑪的狩獵採集者必須面對這些陌生人,無疑面臨著許多挑戰。

圖3.13 前陶器遺址和黑潮的地圖 作者:洪曉純
3.5.5 夏瑪人是如何、何時以及為什麼在台灣消失的?
目前,我們不確定矮黑人群體最終是何時及如何從台灣消失的。然而,一些在清朝統治時期(1683–1895)記錄的傳說表明,矮黑人可能仍然在台灣偏遠地區生存,直到17世紀,甚至19世紀。此外,賽夏族的傳說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提到剩下的矮黑人是在幾百年前被賽夏族殺害的。
3.5.6 矮黑人(或一般的澳洲-巴布亞人)在晚更新世和早至中全新世時期是否生活在中國大陸?
一些不同語言發表的歷史文件和研究文章提到了古代中國曾存在的「黑色人」或甚至「小黑色人」。這些文件提及這些生活在中國南部偏遠山區的少數人群,例如雲南和廣西省,甚至一直延續到唐朝(618–907 AD)。在越南,一些在法國殖民時期拍攝的稀有老照片顯示了某些族群中人員的澳洲-巴布亞特徵。
早期的顱形計量學和古代DNA研究的發現確認了在東南亞存在的Hòabìnhian狩獵採集者(第一層,見上文),這些人群一直存在到約4500至4000年前。隨著農業經濟的出現和擴張,這些採集群體可能被限制在更偏遠的棲息地或經濟價值較低的土地上。最近,古代基因研究確認,泰國南部的Mani矮黑人與馬來半島的Semang(馬來矮黑人)有密切關聯,這些人群共同攜帶與古代Hòabìnhian狩獵採集者相關的安達曼群島血統。如果未來有可能研究夏瑪的DNA,將能顯著增進我們對這些古代與現代狩獵採集群體在更廣泛區域和深遠時間中關係的理解。
這些新興問題確實引人入勝。雖然某些答案變得越來越清晰,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時間和努力來探索。然而,現在我們可以開始考慮小馬女士、她的祖先以及她在古代台灣、亞太地區和世界的近親的地位。
3.6 致謝
我們感謝Tobie Openshaw和Dean Karalekas邀請我們為本卷作出貢獻。來自國立台灣大學的José Eugenio Borao對《馬尼拉手稿》插圖提供了寶貴的意見。此外,我們還感謝澳洲國立大學CartoGIS服務部的Karina Pelling為本研究製作的兩幅地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