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那国島海底遺跡の現状、保護のあり方》, from 《Ocean Newsletter オーシャンニューズレター》, written by 木村政昭

与那国島海底遺跡の現状、保護のあり方, from 《Ocean Newsletter オーシャンニューズレター》, written by 木村政昭

原文出處 海洋政策研究所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 オーシャンニューズレター 第103号(2004.11.20発行)(Ocean Newsletter No.103),版權歸屬:©2023 The 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預告PV/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與那國島海底遺跡的現狀及保護方式

琉球大學理學部物質地球科學科教授◆木村政昭


沖繩縣與那國島海底遺跡近日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人員的通知,認為其具備「水中文化遺產」的價值。儘管該遺跡被推測為約一萬年前或更早時期、位於陸地上形成的世界最古老的巨石文明之一,但至今尚未採取任何保護措施。



海底遺跡的調查

1986年,當地潛水員新嵩喜八郎先生偶然發現了一個階梯結構,並將其命名為「遺跡點」※1,隨後開始作為潛水景點進行調查。在他提供了這一寶貴訊息後,琉球大學海底調查團得以進行調查。這是在1992年。自此以後,除了使用水肺潛水進行調查外,還透過海蝙蝠(三維地形探測儀)進行聲波探測,並使用機器人進行調查,獲得了包括三維地形數據在內的多種資料。此外,相關的陸地區域也透過雷射測量和空拍,進行了地形圖的繪製。並且還進行了使用鈹10和碳14的年代測定。結果顯示,與那國島的遺跡點應被視為「人工遺跡」。



海底遺跡的現狀

■圖1-1 第1海丘立體圖

■圖1-2 第1海丘南北模式剖面圖(無比例尺)



首先,與那國島南岸的新川鼻外海,存在著讓人聯想到古代市街地的地形形態。其中代表性地形包括被命名為龜神殿、圓形廣場、環島、以及水源池等。在這些地形中,最大的階梯結構隆起處被暫稱為「第1海丘」。這個地方正是最早所謂的「遺跡點」的中心部(圖1-1)。第1海丘南方還有兩個階梯狀地形,自西向東分別被稱為第2海丘(南神殿)和第3海丘。


第1海丘的中心位於距離岸邊約100公尺的海域,據了解是從水深約25公尺的海底升起的階梯狀金字塔型地形(圖1-2)。這座構造被暫稱為「與那國海底金字塔」。其隆起部分東西向延伸,斜坡呈階梯狀,外觀猶如城牆。該結構的規模約為東西向270公尺、南北向120公尺,高度約26公尺。換句話說,其實有約1公尺的部分已經露出水面。另外,根據附近發現的多個海底鐘乳石洞,該海底至少在4萬至1萬年前曾是陸地,這一點無可置疑※2。


通過對這些海底結構物上附著的珊瑚藻等生物化石進行碳14測定,及對構成這些結構物表面附近的岩石(砂岩)中的鈹10進行年代測定,推測遺跡點及其周邊形態約在1萬年前或更早的陸地上,由人為之手所建造※2 ※3。



人工的驗證

那麼,為何認為這些結構是人工建造的呢?以下列出要點。

■圖2 從遺跡點及其周邊發現的遺物



(1) 在第1海丘和擁壁的角石處,可以觀察到疑似使用楔子或杠桿切割石頭所留下的凹痕(工具痕跡)。


(2) 在第1海丘周圍,形成了一條環繞的道路(環形道路),並沿著這條道路搬移了巨石。


(3) 環形道路上建造了擁壁。圖1-1和圖1-2展示了這種結構。此外,還設有進入環形道路的門,門前的廣場鋪設了石板,這顯示曾經進行過道路工程。


(4) 至今已發現多種用途明確的石器、刻有線紋的石版,以及雕刻有動物浮雕的直徑70公分的圓石等,這些遺物明確顯示有人曾使用過。圖2展示了其代表性例子。尤其是D項的線刻石版,是在1994年颱風過後,從環形道路石牆倒塌的巨石後面發現的。因此,這是一個明確來自海底遺跡形成時期或更早的樣本。這樣的生活遺物證明了人類活動的存在。


(5) 第1海丘從整體來看是一個階梯狀金字塔。然而,它並不像中南美的階梯金字塔那樣完全對稱,而是更為複雜,其形態更像山城。其外觀與沖繩的大型「グスク」(城堡)相當相似。「グスク」被認為是一種兼具城堡與神殿功能的建築。尤其是與首里城的規模與結構非常相似。


(6)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當時已經進行了如現代一般的大型土木工程。在第1海丘確認了道路、排水溝和擁壁,而在周邊地區確認了街道、環島、市區廢墟的無數石塊、水飲用地與水源地的凹陷處、鋪石路、體育場、雕像與紀念碑類似的結構。在南神殿的更南方,還發現了一個類似龜形的結構物。這似乎是雕刻成龜形的神殿紀念碑,兩側有類似居住空間的區域。在牆壁附近立著一塊類似方尖碑的三角柱巨石。周圍還有一座類似復活節島莫艾像的7公尺高人面像。透過水下機器人進行再調查後,從側面看,這似乎是一個長髮披肩的人,或者是戴著羽飾帽的國王,其整體形象酷似斯芬克斯。



保護的方式

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1998年向沖繩縣教育委員會提交了與那國島海底遺跡的發現報告。然而,迄今為止,遺跡保護的措施尚未付諸實施。

對水下文化財缺乏理解的情況在全球也相當普遍。因此,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制定了《水中文化遺產》保護公約。應該公約制定相關人士的要求,我們提供了相關資料,最近他們回覆表示這符合「水中文化遺產的定義」。我們真心希望這些遺跡能夠盡快作為水中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保存。(完)




※1 木村政昭・新嵩喜八郎・琉球大學海底調查團(2000):〈與那國島海底的遺跡樣地形調查與研究〉,《月刊地球》 22(2) 77-83頁

※2 木村政昭(2002):《海底宮殿》 2002年 實業之日本社,東京,291頁

※3 Kimura, M., Nakamura, T., Kobayashi, K., Yagi, H., Ishikawa, Y., Ueda, M., Sakamoto, M., and Chihara, T. (2001):〈與那國島海底遺跡的研究〉,《琉球大學理學部紀要》 72号 49-72頁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日本小住宅的起源-透過標準化住宅與民家農舍探尋篠原一男的前史 Origins of the Small Japanese House》摘錄, 主講:關晟Seng Kuan, 對談:王俊雄, 黃聲遠, 吳耀庭, 2025/05/28

〈「原型住宅」の意味—— <分割><非分割>そして<連結>を巡る空間的試作, 〉from《篠原一男 住宅図面 》 p.134-135, written by 奧山信一

〈建築理論研究 06〉──篠原一男『住宅論』『続住宅論』 , from from 《10+1 website》建築理論研究会 , conversation with 坂牛卓(特別來賓)+南泰裕+天內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