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gritos in Taiwan and the wider pre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from 《WORLD ARCHAEOLOGY》2022 vol.54 no.2 p.207-228, written by 洪曉純、松村博文、阮蘭強、埴原恒彥、黃士強與Mike T. Carson合著

《Negritos in Taiwan and the wider pre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from 《WORLD ARCHAEOLOGY》2022 vol.54 no.2 p.207-228, written by 洪曉純、松村博文、阮蘭強、埴原恒彥、黃士強與Mike T. Carson合著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WORLD ARCHAEOLOGY》2022 vol.54 no.2,版權歸屬:© 2024 Current Publishing/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預告PV/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黃則維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台灣的矮黑人與東南亞更廣泛的史前史:小馬洞穴的新發現

洪曉純、松村博文、阮蘭強、埴原恒彥、黃士強與Mike T. Carson


摘要

台灣被公認為南島語族的發源地,然而早在更新世時期就已有其他族群居住於此。傳統觀點認為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者被新石器時代的南島農業社群所取代或同化。然而,一些證據顯示,直到19世紀,仍有少量非南島語族的個體繼續生活在偏遠的山區。從台灣東部的小馬洞穴出土的人類骨骸進行的顱骨形態測量研究,首次證實了在陶器前時期約6000年前,身材矮小的狩獵採集者的存在。這名女性個體在顱骨特徵和身材矮小的特性上,與東南亞的原住民,尤其是呂宋島北部的矮黑人有顯著的相似之處。本研究解開了數百年來台灣原住民族中關於「小黑人」傳說的謎團,並為東南亞更廣泛的史前史提供了新的見解。


關鍵詞

狩獵採集者;台灣;東南亞;矮黑人;南島語族;陶器前


圖1. 菲律賓、馬來半島(泰國南部的Mani族和馬來西亞的Semang族)及安達曼群島的矮黑人群體分佈(此地圖使用的資料來源包括:Reid 2010年關於菲律賓的研究,Carey 1976年關於馬來西亞的研究,Bishop和Peterson 1999年關於泰國南部的研究;Venkateswar 1999年關於安達曼群島的研究;圖片來源:澳洲國立大學學術資訊服務部的CartoGIS服務)。



引言

台灣島(福爾摩沙)自五千年前即由南島語系族群所佔據(Bellwood 2017;Blust 2019),早於1620年代西班牙和荷蘭人的到來以及1660年代漢人移民之前。儘管台灣以南島族群長期且持續的居住歷史聞名,但福爾摩沙的口述傳統中時常提及在偏遠山區偶然遇見「身材矮小、皮膚黝黑的人」。這些傳統長期以來充滿神秘色彩,可能指的是來自一個甚至早於南島語系之前的古老族群,這些族群在某種程度上一直居住於偏僻地區,直到一兩個世紀前。


根據當地傳說,這群特定族群與東南亞和安達曼群島的小體型「矮黑人」採集者相似(圖1)。「矮黑人」這個詞,意為小黑人,是西班牙語「negro」的縮小詞形,最早由16世紀的西班牙傳教士用來形容菲律賓的狩獵採集者(圖2)。由於矮黑人群體的特徵包括矮小的身材、黝黑的皮膚和捲曲的頭髮,因此周邊地區所有具有類似外貌的群體,包括泰國南部的Mani(Maniq)、馬來半島的Semang族群以及安達曼群島的安達曼人,經常被統稱為矮黑人。儘管這些群體在廣泛的地理範圍內顯示出類似的外貌特徵,但在人類學、語言學和形態學特徵上,它們仍然呈現出多樣性(例如:Barrows 1910;Bean 1910;Radcliffe-Brown 1922;Evans 1937;Carey 1976;Brandt 1961;Kricheff和Lukas 2015)。相比之下,矮黑人狩獵採集者的體貌特徵、生計策略、社會組織和文化信仰,與其周邊以農業為生的亞洲裔族群,如菲律賓或馬來半島的主流南島語族群,截然不同。


圖2. 菲律賓呂宋島北部卡加延的阿格塔矮黑人(攝影:洪曉純,2003年)。


東南亞的矮黑人被形容為「第一巽他古地人」,這意味著他們的直系祖先自更新世以來就已經居住在東南亞,遠早於在全新世晚期來到這裡的非矮黑人農業族群(例如,Bellwood 2017;Jinam et al. 2017)。矮黑人假說主張東南亞各地獵人-採集者群體之間相似的表型是由於來自前新石器時代的共同祖先,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他們獨特的表型是趨同進化的結果(Endicott 2013)。例如,半個世紀前,Howells(1973)提出矮黑人可能與具有相似表型的非洲俾格米人有關,而Coon(1965)則提出了一個在非洲和東南亞自然環境中發生趨同進化的模型。如今,矮黑人假說仍然是許多學科關注的焦點,直接關聯到人類進化、生態適應、非洲出走理論、以及與丹尼索瓦人、東亞相關或其他祖先的混合(Endicott 2013)。


儘管今天台灣已經沒有矮黑人居住,但「小黑人」的傳說在許多世代的台灣原住民部落中仍然流傳。如今,這一群體過去存在的謎團可以通過對目前唯一在台灣洞穴中發掘出的前新石器時代人類遺骸的顱骨研究來解答。這一發現提供了重新思考關於台灣古老人口起源、最初到達時間、該群體最終消失的情況以及東南亞古代人類遷徙的問題的機會。



台灣矮黑人相關的傳說與儀式

目前,說南島語的台灣原住民族總人口接近60萬,分布於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賽夏族、鄒族、雅美族(達悟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撒奇萊雅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這16個語言族群。此外,還有十多個族群未被政府認可或已語言滅絕(Blust 2019)。在台灣官方認可的16個南島語族群中,大多數族群(李 1996)都有關於「小黑人」的傳統傳說。近期一項研究甚至指出,除了蘭嶼的雅美族(達悟族)之外,其餘15個族群都有相關的傳說(劉 2015)。


關於台灣「矮黑人」的傳說是於三個主要文化時期收集的:1683年至1895年的清朝時期、1895年至1945年的日治時期,以及1945年以後的時期。多篇清朝時期的文獻(如:高 1694;余 1697, 32–33;陳 1719;王 1720;黃 1722;盧 1894)提及島上存在「身材矮小且皮膚黝黑的人」。日治時期,學者們通過對台灣南島語族群的田野調查,收集並詮釋了有關矮黑人的故事(如:伊能嘉矩 1898;鳥居龍藏 1907;安達 1906;狩野 1932;小川與淺井 1935)。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之一來自狩野直喜(1932),他在台灣收集了25個此類傳說。1945年後,這個主題引起了更多的關注,通過語言學和民族學的田野調查,收集的故事數量增至258個(如:李 1996;劉 2015)。


這些記錄或傳說描述了這些「非南島語族」的特定身體和文化特徵,包括他們的深色皮膚、矮小的身材、捲曲的頭髮,並居住在森林山區或偏遠洞穴中。此外,清朝的一些記錄還提到,這些人講的語言與南島語族不同,並且只在族內通婚。劉(2015)的綜合研究表明,來自台灣15個南島語族群的258個矮黑人傳說,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文化圈,這些文化圈反映了各族群對「小黑人」的不同社會態度和集體記憶。第一個文化圈包括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邵族和鄒族。在他們的觀點中,矮黑人是外來者和敵人,因此,這些部落經常因各種原因與矮黑人發生衝突。第二個文化圈包括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和拉阿魯哇族,他們不將矮黑人視為敵人。這些部落的某些傳說甚至透露,他們的祖先曾與矮黑人通婚,或認為矮黑人是他們的祖先。最後,第三個文化圈則是賽夏族的特殊案例。


圖3. 賽夏族在新竹五指山地區舉行的矮靈祭傳統儀式(圖片來源:1936年由移川子之藏和宮本延人拍攝;臺灣大學收藏,參見胡 2011)。


除了傳說外,居住在新竹和苗栗縣山區的賽夏族,至今仍保留著為紀念其祖先的鄰居——被稱為「矮黑人」的傳統儀式和歌謠,其中最著名的儀式便是「矮靈祭」。矮靈祭是祭祀矮黑人靈魂的儀式(圖3)。根據傳說,古時候賽夏族的鄰居是身材矮小的「矮靈人」。賽夏族曾向矮靈人學習醫術、歌唱、舞蹈以及其他儀式。然而,矮靈人經常騷擾賽夏族的女性,因此賽夏族最終殺死了幾乎所有的矮靈人(小川尚義和淺井惠倫 1935;李壬癸 1996;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1998)。



小馬洞穴的考古證據

台灣的南島語族人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約公元前4800年),其祖先來自中國南部沿海地區(張光直 1994;臧振華 2005;洪曉純 2008;洪曉純和卡隆 2014)。透過古代基因研究,對台灣新石器時代早期至鐵器時代遺址中的人類遺骸進行檢測,顯示這些遺骸與歷史及現代南島語族群體密切相關(楊等人 2020;王等人 2021)。


然而,比南島語族記錄更古老的是台灣最早的人類活動痕跡,可追溯到距今約三萬年的八仙洞(長濱鄉八仙洞群),位於東海岸。迄今為止,八仙洞中的早期層主要展示了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僅有一個案例揭示了在小馬洞穴內發現的前新石器時代人類埋葬遺跡,該地點距八仙洞南方約50公里(圖4)。小馬洞穴群包含超過十個洞穴及岩棚,位於面向太平洋的石灰岩地形中,海拔約46米。約6000年前,這些洞穴首次有人居住,當時它們距離古海岸線非常近。目前,這些洞穴距離現代海岸線向西約800米,並距離現今馬武窟溪的北邊約400米(圖5–7)。


1988年和1990年,黃世強在小馬洞穴的5號洞(C5)和10號洞(C10)進行了挖掘。兩個洞穴的沉積物都顯示出前陶器時代的背景,作為最古老的指標,隨後是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和鐵器時代的發現,整個時間範圍約為6200年至2000年之前(黃世強 1991a;黃世強 1991b;黃世強和陳志明 1990)。在黃世強的發現中,5號洞的1號方格中發現了一個獨特的人類埋葬特徵(圖8和9(1))。


這個石灰岩洞穴C5在洞口寬7.2米,內部長4.4米,最高點高4.8米。1號方格下方135公分的地層屬於前陶器層,未發現任何陶片,而是出土了石錘、卵石工具、片狀工具、精細材料的石器(大多小於4-5公分,主要由石英、瑪瑙或紅玉髓製成)以及海洋貝殼。該埋葬位於前陶器層內,起始於150公分深,向下延伸至190公分深。200公分以下的土層直接位於埋葬特徵之下,且稍早於該埋葬,挖掘發現了沙灘沙,還從這個較老的沙層中出土了許多石片和刀具(圖9(2-4))。根據對挖掘記錄和剖面圖的仔細觀察,此埋葬未在該層中造成干擾。


C5的埋葬屬於單一個體的骨骼,採取了蹲姿埋葬。這種獨特的蹲姿與南中國和東南亞從晚期舊石器時代至中石器時代和前陶器時代的許多獵人採集者的墓葬相符(海馬 2013年;張光直 2017;洪曉純等 2017)。


圖4:本研究中討論的小馬洞穴及其他前陶器遺址的位置(圖源:CartoGIS Services, ANU Scholarly Information Services,澳洲國立大學)。


來自小馬洞穴前陶器層的海洋貝殼收集到的兩個碳-14日期,經過校準為6189–5920年BP和5996–5725年BP(見表1)。這些測定結果,以及精細材料微石器工具和其他工藝品(黃  1991a、黃 1991b),與八仙洞群的潮音洞的前陶器背景(約6600–4800年 cal. BP,見表1)大致相當(見圖4)。來自潮音洞和小馬的發現相似,但與八仙洞大多數的舊石器時代昌賓文化的卵石工具集合(約30000到15000年 cal. BP)有所不同(曾、陳、李 2013;曾等 2018)。


目前,台灣沒有任何考古遺址的日期在15000到6600年 cal. BP之間,儘管從八仙洞收集到的近百個碳-14日期都在30000到15000年 cal. BP之間。為了表示小馬和潮音遺址的前陶器時期末期的後期集合,有些學者提出命名為「前陶器文化」(黃 1991b)或「潮音文化」(曾等 2018,41–42)。


圖5:小馬洞穴和東河北新石器時代遺址的位置,與約6000至5500年前的古海岸線的關係(圖片來源:Mike T. Carson)。

圖6:小馬洞穴在山腳下的景觀,向西方拍攝(攝影:Mike T. Carson,2014年)。

圖7:小馬洞穴中的一個較大洞穴(攝影:Mike T. Carson,2014年)。

圖8:來自第5號洞穴的小馬人骨的前陶器人類遺骸(重繪並添加顏色,來源於 黃和陳 1990)。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原始研究計劃包括:

(1) 頭骨形態測量分析

(2) 對此個體進行直接的碳-14定年

(3) 通過與歐洲機構的合作進行古代DNA研究。


然而,儘管獲得了主要挖掘者黃的支持,只有頭骨形態測量研究獲得批准。因此,我們目前的報告集中於頭骨形態測量研究。


圖9. 第五號洞穴的前陶人類遺骸(1)及前陶層的代表性石器,包括卵石砍具(2)、片狀工具(3)和由石英製成的細材料石器(4)。(資料來源:黃和陳 1990)

表1. 來自台灣四個前陶遺址的碳-14日期,與其他來自小馬洞穴的新石器時代陶器層的日期相比。

圖10. 小馬洞穴女性的頭骨輪廓(攝影:松村博文)。


我們確認小馬洞穴的遺骸是一名成年女性(圖10)。性別通常是根據骨盆和顱骨形態,以及其他顱外標記來判定的(White 和 Folkens 1991)。然而,由於小馬洞穴的骨盆無法取得,因此性別的判定是基於頭骨。該個體被確定為女性,因為其顱骨纖細、乳突過程小、後頭部肌肉附著區平滑、額骨垂直且抬高,以及下顎基底的輪廓光滑(Matsumura et al. 2021)。這具小馬頭骨的測量結果與鄰近地區前新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收集的其他女性標本以及現代個體進行了比較(見下文)。


表2. 小馬洞穴5號洞的女性顱骨測量數據(毫米)。


顱骨測量的比較樣本的關聯性是通過基於馬丁系統定義的13項測量數據集來評估的Q模式相關係數(Bräuer 1988):M1 = 顱骨最大長度,M8 = 顱骨最大寬度,M9 = 顱骨最小額頭寬度,M10 = 顱骨最大額頭寬度,M17 = 基底至頂點高度,M43 = 上面部寬度,M45 = 顴骨寬度,M46 = 上頜骨寬度,M48 = 上面部高度,M51 = 眼眶寬度,M52 = 眼眶高度,M54 = 鼻寬,和M55 = 鼻高。這些測量用於確保顱骨的相似性,包括顱頂和面部輪廓。表2列出了當前研究中松村記錄的小馬顱骨的測量數據。


來自前新石器時期背景的可比較女性標本包括越南北部兩個和平文化(Hoabinhian)洞穴遺址的個體顱骨,分別來自Hang Cho(10,750–10,150 cal. 年前)和Mai Da Dieu(8200–7970 cal. 年前),以及來自中國南部廣西的兩個貝塚遺址,分別是灰窯田(9030–8315 cal. 年前)和鯉魚坡(8025–6741 cal. 年前),還有日本的一個繩文遺址(約5000–2300年前)(有關亨喬、麥大覺、輝耀天和李玉坡的詳細信息,見松村等2021;有關繩文的詳細信息,見羽生2004)。


接著,數據集使用繩文樣本的標準差數據進行標準化,因為該樣本在比較組中提供了最大的樣本數。這項研究還將顱骨形態學的相似性與現代全球人口樣本進行比較,但不包括美洲和偏遠的太平洋地區。這些選定的現代人口樣本的顱骨測量數據(見Hanihara 1994, 2000;Manica et al. 2007;Reyes-Centeno et al. 2014)和考古樣本已被記錄並標準化(見松村等2019, 2021),因此這裡僅簡要總結。為了便於解釋樣本之間的表型相似性,本研究應用了鄰接法(Saitou and Nei 1987)來處理Q模式相關係數的距離(1-r)矩陣,使用Splits Tree版本4.05(Huson and Bryant 2006)。



結果

圖11顯示了基於13項顱骨測量數據的Q模式相關生成的距離矩陣所應用的鄰接法結果。樹狀圖的分支模式顯示出兩個主要集群的二分化。左上角的超大集群由三個子集群組成:東北亞人(NEA)、西南亞人(SWA)和歐洲人(EU)。右下角的超大集群包括美拉尼西亞人(包括巴布亞人)、澳大利亞人、非洲人,以及本分析中的主要個體,即早期東南亞樣本,包括焦點小馬、亨喬、麥大覺、輝耀天、李玉坡和東北亞的繩文人。值得注意的是,安達曼人和菲律賓的尼格里多(Aeta)與小馬之間顯示出顯著的親緣關係,與其他現代東北亞人相距甚遠。


表3以升序方式總結了13項顱骨測量數據,作為評估整體顱骨大小的簡單方法。小馬案例排名第七(1145.6毫米),顯示出與其他樣本相比顱骨的微小,與安達曼(1116.9毫米)、菲律賓尼格里多(1127.2毫米)和南非的桑人(1139.7毫米)顯示出明顯的相似性。


圖11. 基於來自澳大利亞-美拉尼西亞(MEL)、東北亞(NEA)、西南亞(SWA)、歐洲(EU)和非洲(AF)13項顱骨形態測量數據的Q模式相關係數距離生成的鄰接樹(NJ)。這棵NJ樹生成了四個主要集群。東北亞和歐洲群體聚集在上方,澳大利亞-美拉尼西亞和非洲群體則在下方相鄰聚集。後者的聚集作為來自中國和越南的早期史前樣本的一個子集群分支,而另一個獨特的子集群則包括小馬、菲律賓和安達曼尼格里多,彼此緊密相連(圖源:松村宏文)。


在對東亞大陸現代智人(AMH)擴散過程的先前研究中,我們根據男性標本的顱骨數據集提出了一個兩層模型(Matsumura et al. 2019)。我們強調,南中國和東南亞的最初人類殖民者(第一層 the initial human colonists (first layer) of south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類似於當前的土著澳美人種(Australo-Melanesians),隨後遇到了擁有適應寒冷氣候形態特徵的移民(第二層migrants (second layer)),這些移民可能來自北方的歐亞地區。這一第二層的大規模擴散涉及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的農業人口的大規模擴張。這一人口擴張的兩層模型得到了東亞和東南亞基因組範圍的古DNA分析的強力支持(例如,Lipson et al. 2018;McColl et al. 2018;Wang et al. 2021;Choin et al. 2021)。這些基因組研究進一步表明,第一層的人口由大陸東南亞的河邊文化組成,並與日本的古代縄文人共享共同的基因資源(McColl et al. 2018),因為這些族群之間的顱骨形態親緣關係相符。


表3. 比較人口樣本的13項顱骨測量總結,按升序排列。


本研究澄清了來自小馬的女性狩獵採集者標本,以及來自南中國、越南和日本的繩文時期(Jomon)比較非農業遺址的標本,都屬於先前重建的兩層模型中的「第一層」人口。在這方面,研究結果顯示研究標本與澳洲-美拉尼西亞樣本(包括巴布亞人)之間存在緊密的顱骨親緣關係。對於涵蓋西歐亞和非洲的樣本進行比較,則提供了更全面的解釋。在這方面,檢視的早期狩獵採集者顱骨與澳洲-美拉尼西亞(包括巴布亞)樣本之間的相似性,與非洲樣本的相似度高於現今的歐亞系列,後者包括東北亞、東南亞及/或西亞人。這一發現支持了第一層人口有著接近非洲起源的假設,例如那些考古發掘的顱骨,其形態並未因特定氣候而有顯著改變。大多數現今的歐亞人(「第二層」)擁有不同的顱骨形狀,這通常被歸因於對乾燥和/或寒冷氣候的適應。假設是,東南亞和歐洲的許多舊石器時代或中石器時代非農業人口,最初與熱帶非洲擁有共同的特徵,但這些特徵後來被來自新石器時代的農業移民所取代(或與之混合),這些移民的近親祖先早已適應了西歐亞的極度乾燥氣候或北東亞在最後冰期的極寒天氣(詳見《Matsumura et al. 2019》中的討論)。


小馬顱骨在顱形(Q模式相關性)和顱骨大小(顱骨測量總和)方面與菲律賓和安達曼群島的尼格里托族、南非的桑人(San)非常相似,這些族群以矮小的身材和小巧的體型而聞名。至於小馬個體的身高,由於後顱骨遺骸不完整,無法進行全身測量,但根據現場記錄、插圖和照片紀錄,可以確認股骨的最大長度為35公分。這一結果與菲律賓女性尼格里托族的最大股骨長度(記錄在35至37公分之間)相符(參見《Stock 2013》圖1中的Aeta)。根據股骨的長度,可以估算小馬女性的整體身高約為139公分(參見《Fujii 1960》中的方法)。



討論

為了解釋解剖學上現代人(AMH)的擴散,提出了多種「走出非洲」模型的變體,這些模型基於骨骼和基因組數據(例如,《Lahr and Foley 1994》;《Liu et al. 2006》;《Petraglia et al. 2010》;《Ramachandran and Rosenberg 2011》;《Rasmussen et al. 2011》;《Oppenheimer 2012》;《Reyes-Centeno et al. 2015》;《Tassi et al. 2015》;《Pagani et al. 2015》)。這些假設認為AMH在80,000至40,000年前的更新世期間從非洲擴散的早期階段。其中,從非洲到亞洲的幾條路線中,南部路線與AMH沿著印度次大陸的海岸繞行,並繼續穿過東南亞的概念一致,這與該地區後來出現的考古定義的霍邦欣(Hoabinhian)石器複合體有關。


以往的基因研究顯示,現今安達曼群島、馬來半島和菲律賓群島的尼格里托族代表了最早到達東南亞的AMH分支之一(《Jinam et al. 2017》)。對泰國南部的馬尼(Maniq)尼格里托族的最新基因研究結論是,他們與馬來半島的塞芒(Semang)有著密切的基因關係(馬來尼格里托族),兩者共同擁有與和平文化狩獵採集者有關的安達曼人祖先(《Göllner et al. 2022》)。有趣的是,儘管菲律賓的艾塔·馬格布孔(Ayta Magbukon)擁有高水平的丹尼索瓦人(Denisovan)血統(《Larena et al. 2021》),但馬尼的丹尼索瓦血統卻無法追溯。這一結果與其他幾項研究一致,表明澳洲-巴布亞人和菲律賓尼格里托族的祖先可能在華萊士線以東遇到了丹尼索瓦的基因混合事件(《Göllner et al. 2022》)。然而,尼格里托族矮小身材的起源尚未得到確定,可能是來自古代共同祖先的遺傳,或是後來在不同地區的趨同演化所致。


小馬的顱骨來自於前陶器時期的埋葬特徵,揭示了台灣古代人口結構的新見解,並呈現出東南亞更大範圍的情況。約6000年前,小馬的顱骨顯然與尼格里托族有關聯,這可能代表著直接的後裔,來自於約30,000年前在台灣東部八仙洞定居的古老舊石器時代長濱人(Palaeolithic Changbinian)人口。但同樣,尼格里托族的關聯也可能代表著第二次或更晚的移民浪潮,仍屬於東/東南亞狩獵採集者佔據的普遍「第一層」中。


以往的研究(例如《Matsumura et al. 2008, 2017, 2019, 2021》)對超過1000名從中國南部和東南亞挖掘出來的個體進行分析,顯示出前新石器時代的人口在身材上相當多樣,儘管它們的顱骨形態都明顯與「第一層」人口相連。目前,小馬與婆羅洲砂拉越的尼亞洞(Niah Caves)之考古例子最為相似,儘管該遺址的年代要早得多。在尼亞洞的西口,1958年哈里森(Harrissons)發現的著名深顱骨旁邊出土了一段部分股骨。該標本的年代約為3萬至3.9萬年前,屬於東南亞最古老的AMH長骨之一。這根股骨的大小和形狀與菲律賓的艾塔尼格里托族相當相似,約為145至146公分高,體重約為35公斤(《Curnoe et al. 2019》)。


目前,可以考慮兩個主要問題與小馬的案例有關:


如果小馬人是長濱人(Changbinian,來自八仙洞複合體)的直接後裔,那麼他們的矮小身材是何時出現的?這種矮小身材是否可以追溯到約3萬年前的長濱人,還是說在那之後至6000年前的某個時候在台灣內部發展而來?


如果小馬人是在東南亞的第二次或更晚的狩獵採集者移民浪潮中抵達台灣,那麼6000年前或稍早的來源地又是哪裡?他們是來自菲律賓、婆羅洲,還是中國大陸的某處?在7000至6000年前的時期,更新世的陸橋已經不存在於大陸亞洲和台灣之間,這段旅程需要跨越台灣海峽或從另一個方向穿越其他深海區域(見圖12)。


在「小馬女士」的時代過去幾百年後,約在4800年前的新石器農民抵達台灣東部,並在小馬附近建立了居住點。在小馬洞10號,發現了一具與早期繩紋陶器層相關的人類骨骼,該陶器層的年代為4700至4300年前(見表1;見圖13(1,2))。這名個體顯示出第二顎切牙的脫落,這是中國大陸、台灣、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的新石器時代農民的「第二層」人口中普遍存在的傳統儀式習俗(例如《Han and Pan 1981》;《Han and Nakahashi 1996》;《Peng 2009》;《Kinaston et al. 2022》)。在台灣,這一傳統最早出現在早期新石器時代,並持續到1950年代,影響了幾個講南島語的群體(例如《Lien and Sung 1988》;《Tsang, Li, and Chu 2006》;《Nakahashi 2008》;《Chiu 2010》)。


儘管前陶器時期的遺址總數不多,但在小馬和潮音記錄的類似石器工具組合也出現在小馬龍洞(Xiaomalong Cave)(《Chen 2004》),該洞距小馬洞約2.2公里,以及台灣南端的鵝鑾鼻二號岩棚(Eluanbi II Rockshelter,5300–4600 cal. years BP)和龍坑(Longkeng,6100–5600 cal. years BP)(《Li 1984, 1987》)(見圖4,表1)。由於這些時期與台灣南部早期新石器時代的背景稍有重疊,這些前陶器狩獵採集者很可能與早期農民共存了至少幾個世紀。


與台灣之前建立的低密度狩獵採集者「第一層」群體相比,4800年前以後的新移民建立了更多且規模更大的聚落,並使用了截然不同的技術與經濟體系,如水稻和小米農業、織布以及製作陶器的傳統(《Tsang 2005》)。在這種情況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迅速增長和擴展,而像小馬這樣的少數前陶器時期遺址則在記錄中消失了。大坌坑時期的早期新石器遺址(4800–4500 cal. years BP)數量稀少,隨後中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約4500–3500 cal. years BP)的數量增加約7倍。一些中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規模是早期大坌坑遺址的20到30倍(《Hung 2008》)。在小馬地區,附近的新石器時代聚落如東和北地區的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並且包含豐富的陶器碎片、板岩棺材和各種文化遺物(見圖5和圖13(3,4))。


在空間分佈方面,早期的新石器時代農民佔據了台灣周圍的沿海地區,而小馬的狩獵採集者也表現出相似的沿海偏好。在中期新石器時代的時間範圍內,農業聚落的分佈變得更加廣泛多樣,佔據的地形和棲息地類型也更為多樣。這些中期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在4200 cal. years BP後出現在較高的海拔地區,包括海拔超過1000到1700米的地點。數量和規模的持續增加反映了新石器時代農民人口的迅速增長(見圖12)。


圖12 古代台灣景觀的演變及考古遺址隨時間的分佈。黃色三角形:舊石器時代和前陶器遺址。藍色圓點:新石器時代(4800–2300 cal. 年 BP)及早期金屬時代(2300–1800 cal. 年 BP)遺址(此地圖所用資料來源包括《Hung and Caron 2014》;《Kuo 2019》;《Chao and Earle in press》)(圖像來源:Mike T. Carson)。


在4800–4500 cal. 年 BP後,隨著台灣農業人口的快速增長,當地的原住民狩獵採集者,如小馬族,可能逐漸人數減少,且在對於偏好海岸土地的競爭中處於劣勢。經過一段時間,他們只能生活在對於澳大利亞-太平洋農業社區價值不高的“避難所”區域,如偏遠的山區。事實上,菲律賓、馬來半島和安達曼群島的矮黑人已被記錄為正面臨威脅或瀕臨絕種的族群,特別是在過去兩個世紀中,農業群體的快速擴張使他們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Peterson 1981》;《Headland 1989》;《Headland and Headland 1997》;《Venkateswar 1999》;《Rattanakrajangsri, Maneerat, and Colchester 2013》)。類似的情況很可能也曾發生在台灣的歷史中。


圖13. 小馬地區各種文化背景下的新石器時代遺物的例子。(1) 第10洞中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遺骸;(2) 小馬出土的中期新石器時代繩紋陶片;(3) 和 (4) 在附近的東河北露天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板岩棺(來源:黃和陳 1990)。


與其他大多數矮黑人社群不同,根據清朝文獻,有報導指出台灣的部分矮黑人社群保留了他們自己與南島語系不同的語言。具體而言,菲律賓和馬來半島的矮黑人群體則放棄了他們的獨特語言,改而採用來自其定居的農業鄰居的新語言(Robinson 2011;Blust 2013;Reid 1987, 2010, 2013)。這種語言上的差異或孤立是否可能促成台灣矮黑人較其他亞洲矮黑人更早衰退與消失?



結論

台灣是研究島嶼上人類適應問題的理想地點。對於小馬遺址的墓葬遺骸以及258個傳統南島語系傳說的觀察表明,「小黑人」曾經生活在台灣,與東南亞的矮黑人群體相似。新的發現引起了人們對於台灣舊有狩獵採集社群與新移民南島語系農民共存的重疊時期的關注。隨著未來有可能發現更古老的台灣舊石器時代人類遺骸,與小馬起源相關的問題或許將得到一個引人入勝的答案。儘管仍有許多方面尚待了解,但台灣古老矮人群體的確認對於東亞人口結構的複雜圖景增添了重要的意義。



致謝

我們感謝陳瑪玲、陳于佩及已故的陳博琛(國立台灣大學,台北)以及郭素秋(中央研究院,台北)對本項目的支持。兩位匿名評審及彼得·貝爾伍德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建議,以改善本文。卡里娜·佩林(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術資訊服務部的CartoGIS服務)製作了兩幅地圖。本研究部分由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DP150104458 和 DP190101839)以及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 KAKENHI 16H02527)資助。

留言

張貼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日本小住宅的起源-透過標準化住宅與民家農舍探尋篠原一男的前史 Origins of the Small Japanese House》摘錄, 主講:關晟Seng Kuan, 對談:王俊雄, 黃聲遠, 吳耀庭, 2025/05/28

〈「原型住宅」の意味—— <分割><非分割>そして<連結>を巡る空間的試作, 〉from《篠原一男 住宅図面 》 p.134-135, written by 奧山信一

〈建築理論研究 06〉──篠原一男『住宅論』『続住宅論』 , from from 《10+1 website》建築理論研究会 , conversation with 坂牛卓(特別來賓)+南泰裕+天內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