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あとがき〉, from《続住宅論》p.185-18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あとがき〉, from《続住宅論》p.185-18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続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続住宅論》目錄 非合理都市與空間機械 為都市與住宅設計的「封閉系統」 走向意義的空間 虛構與現實 非日常性的構築 數學的都市 住宅生產的新階段 作為住宅產業的一部分 超越象徵空間 為個體與集合的空間論 在都市之中 三棟住宅的解說 後記 後記 現在,我的關注點已經從空間的意義問題,轉向空間的機能問題。〈超越象徵空間(象徴空間をこえて)〉這篇文章,我認為它與我所稱之為「未完之家」的住宅相呼應,在具體形態上發生了某種變化。自那以後,機能這個詞便開始頻繁使用。四年前的這本選集中的《住宅論》開篇文章中也出現了相似的詞彙,這些與當時我國建築思想的主流——合理主義、機能主義有關。作為一個批判者,我以日本建築的傳統為我思想和方法的依據,繼續朝向不同的方向工作。在本書中提到的「機能」,與那些傳統意義上的機能是截然不同的。它是在我長期追求空間意義的軌跡上出現的「機能」,希望讀者能這樣理解。可是,現在我所面對的「機能」,其所指的思想層面,僅被理解,具體的內容尚未完全指示出來。我關於機能的這種思考方式,正是與早期的《住宅論》之間變化的一個表現。 另一個變化是「都市」這個詞,雖然不像機能那樣頻繁使用,但它也開始出現。我認為,與機能主義相同,早期的《住宅論》中的所謂都市設計論呈現的都市,對我而言,始終是一個否定的對象。如今,我並未成功構建替代的都市論,也尚未確定其可能性。然而,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橫跨都市空間。我希望將這視為一位追尋空間意義的建築師,對於都市景象的感性層面的記錄。我現在對非理性的都市建構懷有強烈的興趣,這種都市在感性層面上才可能存在。十多年前,我以共同研究的方式,開始進行對日本民居聚落形態的實測觀察,並且這項研究,已經轉向對古地圖中舊城下町的觀察。從1965年農家聚落、1966年町家聚落、1967年舊街道宿場町的形態觀察,到1972年東北、1973年中國、1974年九州各地的舊城下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