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にて〉, from《続住宅論》p.165-171,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都市にて〉, from《続住宅論》p.165-171,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続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続住宅論》目錄

非合理都市與空間機械


為都市與住宅設計的「封閉系統」

走向意義的空間

虛構與現實

非日常性的構築

數學的都市

住宅生產的新階段

作為住宅產業的一部分


超越象徵空間

為個體與集合的空間論

在都市之中

三棟住宅的解說


後記



在都市之中


擁有雅典衛城的街道


上圖:雅典,厄爾莫街(アテネ エルモ通り),1973年7月5日 攝影:篠原一男


已經遲到了將近兩個小時,所以大約是凌晨兩點鐘。機艙的燈光已經熄滅。經過長時間的南迴航程和剛經歷過重大手術後的艱難旅程,我感到相當疲憊。無法入睡的我,無意間望向窗外,驚訝地發現,整片天空全是星星。無數的星座在我們周圍飛行,每一顆星星都帶著驚人的輪廓,那些白色的光點密密麻麻地填滿了窗外的黑暗天空。那一刻,彷彿看到了希臘神話的景象。不久,我們即將抵達雅典。直到燈光重新亮起,機艙內的乘客紛紛醒來,我依然將臉貼在窗上,凝視著希臘的天空。


這裡並非異國他鄉。從機場出發,我們搭乘的巴士進入市區時,已經是凌晨三點過後。街上的燈光大多已經熄滅,暗沉的雅典街景因為巴士的速度過快,顯得模糊不清。然而,正因如此,那些二三層樓高的商店街景反而顯得格外簡單且明晰。建築外觀的結構表現出柱梁結構的特徵。這並不是歐洲的風格,所謂的柱梁結構,更像是日本木造建築所典型展現的那種獨特組合方式。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這座城市的街景就和東南亞或日本的輕型木造住宅有相同的氛圍。儘管如此,我在這個初次相遇的雅典深夜街頭,依然感受到了某種東方的氛圍。


進入酒店房間後,我打開窗戶,俯瞰著星星點點的街燈,眺望著雅典的街道。當時已經過了凌晨四點。隨著眼睛逐漸適應黑暗的景象,我注意到遠方的地面與天際之間,模糊地顯現出一條不完全平坦的地形起伏。也許那就是雅典衛城。我心想,疲憊的我不再在意,夜的黎明似乎很快就會來臨。過了一會兒,我在六樓房間的右前方,淡淡的晨曦中,雅典衛城的全貌逐漸浮現。隨後,帕台農神廟的輪廓出現,並且那一列古老的柱子也出現在我的正前方。帕台農神廟和我之間並無他人,整個雅典街區仍沉睡在夢中。


七月初,當正午的陽光照射在雅典時,這座城市完全浸泡在典型的南歐夏季陽光中。我沒有能充分休息,便走出了街道。那裡是毫無疑問的異國——希臘。正午,我在憲法廣場附近的咖啡露天座位上喝著啤酒,享受著這座異國城市的風情。一位年輕人詢問我前往帕德嫩神廟的路線,他自我介紹說是雅典的大學生,並且陪我走到狄俄倪索斯劇場前。我們站在那裡,帕德嫩神廟的一角巍然耸立,神廟的巨石岩壁矗立在我們面前。


在那片湛藍的天空下,潔白的大理石結構,這次與這座偉大建築的初次相見,讓我完全無法帶有任何建築上的感傷。那裡一群赤裸上身的嬉皮士青年靜坐不動,他們的身影奇妙地與這片景致融為一體。在七月的陽光下,這座古老的希臘神廟彷彿帶著野性氣息。


那片廣場、那些大學生,還有我這次旅行後發生的希臘政治動盪的舞台和主角們,這一切讓我依然深知自己只是一個過客。


下午五點過後,我再次走出酒店,前往探訪雅典的古老街區——普拉卡區。隨著傍晚的來臨,街道重新恢復了熱鬧,我沿著通往西邊忒修斯神殿的街道走去。不久,我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左邊的街道盡頭,正對著雅典衛城北側的岩壁。


若選擇向雅典衛城靠近的街道,下一個十字路口的左手邊,二三層樓高的商店街道正面,應該是位於北側的厄瑞克忒翁神廟背面,神廟的輪廓顯現於岩壁上。由於普拉卡區正位於雅典衛城北側的山腳下,這裡的街道也如同等高線般蜿蜒通行。太陽已經向西偏移,將光線灑在街角的每一處。白色或淺黃色的民宅牆面,在西斜陽光的照射下延綿不絕,而與街道交錯的小巷中,露出了崎嶇的岩石。


在一群聊天的女性背後,四名少年少女正準備拍照並互相約好將照片寄送,而在他們的頭上方,依然屹立著雅典衛城和神廟。日常的現實與這座異國的偉大古代建築,在我穿越的每一條巷弄中交織重疊。街道不久後便將我引向,逆光下忒修斯神殿的背影,從那裡可以俯瞰到古代的集市廣場。


上圖:雅典,普拉卡,1973年7月5日 攝影:篠原一男



七月的波隆那街道


七月初的正午前,從大街稍微轉進來,我穿過了好幾條人影稀少的拱廊,這些拱廊中柱子無盡地延伸。偶爾,從前方的柱子間,似乎被外面強烈的光線擠壓過來,會出現一些人影。波隆那這座有著各種不同設計的柱子與天花板交替重複的拱廊街道,讓我在其中發現了像奇里訶(Giorgio de Chirico)畫作般的「不存在」的感覺,這讓我感到很有趣。許多商店的正面都設置在這些拱廊之中,不僅有讓人驚艷的最先進義大利設計的商店,也有古老的店鋪,它們都藏匿在這些石造柱子的陰影裡。因此,當我走到街道中央的車道上時,整座城市仿佛是一座義大利中世紀的街景。現代的元素巧妙地隱匿在中世紀風格的街道中,讓這座城市得以完美地保留生機。這座城市的景象實在令人羨慕,身體虛弱的我,依然不顧疲憊,繼續在這街道上漫步。



上圖1:波隆那,聖維塔勒街,1973年7月12日 攝影:篠原一男/上圖2:某住宅的平面圖,1973年7月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日本小住宅的起源-透過標準化住宅與民家農舍探尋篠原一男的前史 Origins of the Small Japanese House》摘錄, 主講:關晟Seng Kuan, 對談:王俊雄, 黃聲遠, 吳耀庭, 2025/05/28

〈「原型住宅」の意味—— <分割><非分割>そして<連結>を巡る空間的試作, 〉from《篠原一男 住宅図面 》 p.134-135, written by 奧山信一

〈建築理論研究 06〉──篠原一男『住宅論』『続住宅論』 , from from 《10+1 website》建築理論研究会 , conversation with 坂牛卓(特別來賓)+南泰裕+天內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