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現實學習, 張永和, 2004

向現實學習, 張永和, 2004

原文出處《建築名詞》(Yung Ho Chang Writes),張永和, 2006


一天在事務所,我的同事,清華大學的周榕教授,推測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的《狂譫紐約》是直接或間接受到了范裘利和丹尼斯·斯考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的《向拉斯維加斯學習》的影響與啟發。一星期後,我讀了一篇由庫哈斯與漢斯·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對布朗和范裘利的訪談。從他們四人的對話中,周榕的推斷得到了印證。有趣的是,這個訪問的題目是“再向拉斯維加斯學習”。我不禁想到庫哈斯關於城市與密度的宣言也可改名為“向大都會學習”。然而,對我來說,最有意義的揭示就是向任何事物,或者說是現實中任何事物學習的可能性,而不只限於大眾或城市文化。



今天,中國的現實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商機。全世界具有冒險精神的資本主義者都紛紛蜂擁而至,尋找他們的黃金夢。但在這個現實的陰影下面還存在著另一個現實:中國正在經歷它現代歷史上一個最激烈也是最痛苦的社會及文化過渡期。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社會實踐的常規,包括建築業內的,無疑受到挑戰,至少被解釋和改變得面目全非。發明甚至革命成為實踐者的基本功能,儘管只是為了用来趕活兒或造假。對庫哈斯來說,向中國學習意味著學習數量、規模、速度,於是學習效率及與西方現行不同的對待設計的態度。庫哈斯看到,如果跟隨中國的模式,那麼,這個又大又快又粗糙的房子將最終瓦解西方精英藝術家建築師那些珍貴精緻的建築。



我從中國的現實裡學到的或還正在學習的又有所不同。經驗與觀察告訴我,同樣不明確的過渡期也可能提供給經濟與建築一個新的關係,同時亦給了建築師們更主動投入經濟與社會的機會。法蘭克·蓋瑞設計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拯救城市僅是一種情況。至少對目前的中國而言,不是名建築師標籤或強調偶像的設計也能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正面影響。當然,必須是經過深入研究與詳細思考的建築,並不只是房屋的生產而已。因為最終,建築師通過設計服務社會。其實,參與經濟發展也有轉化為文化探索的可能,即對當代中國建築的定義做貢獻,因為此時此刻每一個人都為如何能在一夜之間把前現代社會改造、轉變成後工業社會而感到困惑。危險是建築師往往來不及進入其社會與文化的角色就被自由市場消費了,市場經濟永遠是把雙刃劍。所以參與市場並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而必須帶有批判性。如果建築師自己沒有建立清晰的立場和策略,獲得批判性則是難上加難。總之,從中國的現實中我學習到了如下的東西:



既對社會和文化負責又同時堅持建築理念是可能的,但身心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這是須從年輕時代開始的使命,也需要終身來實踐。



作為一位年輕的建築師,他或她會有野心活力、富創意、有夢想,多少有些理想主義、容易激動、緊張又焦慮,同時又很可能沒有自己的工程甚至沒工作。然而,這是向現實——每個人身邊的現實——學習的最好時刻。范裘利和庫哈斯向他們年輕時代的現實學習,這也是我在他們身上所學到的東西。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

《自らつくり続ける仕事場》, from 《新建築》2020年07月号 p.78, written by 長坂常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