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5的文章

〈日本伝統論——すまいのなかの非合理性——日本建築の方法VII〉, from《住宅論》 p.53-5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圖片
〈日本伝統論——すまいのなかの非合理性——日本建築の方法VII〉, from《住宅論》 p.53-5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黃群哲、黃則維、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住居中的非合理性——日本建築的方法 VII 人類對於自身的住居總是帶有保守性。當竪穴住居在登呂那樣的低地被建造時,人們仍會堆土,再度將居住部分掘下,竪穴的形式絲毫未曾改變。僅從這一點即可看出,人類是如何深受習慣所拘束。即使在現代,這種情況也一點都沒有改變。關於住居的保守性,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本能性的傾向。因此,雖然我曾經寫道,民家之中存在著鮮活的人與住居的互動,但那終究是附帶條件下的,具有一定界限。我並不是要說,在民家中可以找到人類主動地依照目的去改革、以提升居住性為方向的現代式居住態度。相反地,在農業這一生產方式所蘊含的原始性,以及社會與歷史條件的壓力之下,農民的生活從現代眼光來看,顯然是由諸多非合理的因素所規定的。然而,即便這樣的生活中充滿了非合理性,由其所造就的住居之姿態,依舊存在著人與空間之間直接的呼應。這正是我想要指出的地方。 在桂離宮之中,幾乎感受不到任何「生活性」的存在。相對地,當人們說「民家之中帶有生活的氣息」時,其實需要一個判斷的基準。這裡的意思是:桂離宮乃是為一位貴族所建造,其中並不存在庶民的生活形態。 造訪桂離宮的人,無論是誰,都不會以「作為一名侍奉貴人的隨從」的立場來觀看這個住居。所有人幾乎都是在無意識中,將自己設想為這個住居的主人,或是作為來訪的賓客。因此,觀看的視點本身就存在一種無意識的疏離。也正因如此,若是將視點轉換到另一個位置,對這棟建築的評價或許便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對於民家中所存在的「生活性」之判斷,其實也是一種基於特定視點的觀察。若與桂離宮中的生活相比時,這樣的判斷並沒有錯。然而,若是將民家與我們平常所理解的住居內容相比,那麼民家之中所具有的「生活性」的局限性便顯而易見。毫無疑問,它會被批評為封建的、非合理的。所謂封建的,例如在平面構成中完全沒有對隱私的需求;在其中並不存在對人格的尊...

〈日本伝統論——生活を囲む空間・民家——日本建築の方法VI〉, from《住宅論》 p.47-53,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圖片
〈日本伝統論——生活を囲む空間・民家——日本建築の方法VI〉, from《住宅論》 p.47-53,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黃群哲、黃則維、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生活所環繞的空間・民家——日本建築的方法VI 優秀的民家是在特定風土之中被建造出來的。嚴峻的風土會賦予居所嚴峻的表情。因此,我認為民家嚴格來說並不是建築,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美麗的風土之上,出現美麗的居所,那是人們未曾自覺的日常勞作所帶來的結果。粗獷的海邊民家會生成粗獷的表情,而人們大概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那些,在成為建築之前,已然是自然現象。 正因為風土表情的差異,民家的表情也隨之不同。這無疑證明了它首先是自然的一部分。貴族建造的建築,不論在京都還是平泉,大概都能擁有相似的表現。因為它們是被作為建築而自覺的存在,亦即經過意匠設計的產物。這正是民家與貴族居所之間在質上的差異。去理解一個經過意匠的對象是容易的,因為那是同樣出自人類觀念的產物,只要確實追溯其操作的過程便能理解。因此,即使在現代,貴族式的手法也依然容易再現。而流入國外的「日本性」幾乎也都是貴族性的東西。 現代的創作之中,是否存在能夠連結的「民家的手法」呢?所謂民家風、民藝風是存在的,但民家本質是否真的能夠接續到現代呢?我並不認為「民家風」與「民家」是相同的東西。即使只是氛圍,它也不是「民家」。 若要從現代的視點去理解民家,我們必須具備一套必要的方法。我曾說過,民家乃是自然的一部分。這意味著,若將一棟美麗的民家,從其所依附於地表的位置中任意切割、抽離出來加以研究,也絕不可能掌握民家真正的意義。必須統一地去探尋,為何那樣高超的造形能夠在平原與山間顯現,其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貴族是擁有被概念化的思想的。歷代傳承而來的思想,始終屬於支配者。正因如此,透過探究這些思想,或許能夠發現當時建築的意義。然而,農民並無法創生思想。要從中找出被概念化的思想,進而理解他們生活空間的意義,這是不可能的。我先前已經提過,貴族之間所產生的無常感,確實是透過佛教滲入了農民之中。可是,這並不代表它...

〈床高に現われた対現象(日本建築の方法・12)〉, from《日本建築学会論文報告集》 第103号・昭和39年10月p.46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岩岡文彦

圖片
〈床高に現われた対現象(日本建築の方法・12)〉, from《日本建築学会論文報告集》 第103号・昭和39年10月p.46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岩岡文彦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日本建築学会論文報告集》U.D.C. 72.032.12: 69.025,版權歸屬: ©日本建築学会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 /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趙柏聿 /校稿:徐榕聲、 陳冠宏 / 翻譯協助:ChatGPT from ttt(C) & ChatGPT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床高中所呈現的對現象 (日本建築的方法・12) 正會員 篠原一男* 同◎岩岡文彦** 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地板高度與開口部」之間的關係,去正確地認識其中所存在的空間意識。在此,我將舉出幾個日本與西歐住宅的例子加以分析,並藉由我所稱的「對現象理論」來嘗試為各自的性格進行規定和說明。 對現象——在人類生活空間的構成中,當某一種現象生成時,往往會伴隨著與其具有對稱性格的另一種現象共同存在。我將這種思考方式稱為「對現象理論」。這個理論並非僅僅為本研究所特別設立,而是能夠成為理解人類廣義生活空間中所生成之現象的重要方法。 若觀察日本近世的民居,可以看到其開放性僅限於「座敷」部分,並且該處必定架高約一尺五寸的地板。另一方面,與庭院幾乎沒有高低差的「土間」則被封閉的牆面所圍繞,與外部不相連,只能透過兩個小小的「くぐり戸(矮小出入口)」進行聯繫。筆者認為,座敷部分的原型可追溯至「書院造」,而土間則繼承自繩文時代以來的「竪穴住居」。因此,這些性格在各自的系譜之中(圖1、圖2)能被確認是顯而易見的。正因地板的架高,也就是與外部斷絕程度的提升,才得以在一方面構成開放性的空間;相對地,沒有高低差、與外部連續的地面,則需要斷絕性強的牆面。這裡可以看到一個對現象的例子。同樣的情形也能在西歐的住宅之中觀察到(圖3、圖4)。石材或磚材所構成的外牆具有極強的斷絕感,僅開有小小的入口或窗戶;然而在地板層面上,卻必須同時承認其與外部具有極高的連續性。 透過以上的分析結果,我們可以得知「與外界的斷絕」與「與外界的連續」共同構成了對現象。也就是說,當透過高床使得與自然的斷絕得以實現時,開口才能變得開放;反之...

〈住宅設計の主体性——虚構の空間を美しく演出したまえ〉, from《住宅論》 p.171-174,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圖片
〈住宅設計の主体性——虚構の空間を美しく演出したまえ〉, from《住宅論》 p.171-174,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 /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 徐榕聲/ 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七龍珠》無印) 住宅設計的主體性 請美麗地演繹虛構的空間 人們可以隨意住在自己喜歡的凌亂的房子裡,但若有一天,這個住所要在雜誌上被介紹,而那時的景象不合你的心意,那麼建築家便可以隨心所欲地整理,甚至演繹出成「根本無法翻身」的狀態也無妨。對於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不要急於下判斷。盡情地去創造一個美麗的空間吧。當它被介紹並觸及許多人的目光時,如果能訴說「這是一個美麗的空間」,那麼這就是做了一件好事。反之,如果即使做了那樣的工作,卻沒有任何能打動人的地方,那毫無疑問就是一件壞事。 我總是竭盡全力去創造一個空間。空間不應該有任何浪費,但我無法容忍日常生活中無用物品的存在。這是因為無用的空間是美的,而無用的物品則不然。因此,若這個被演繹出來的空間,在現實中平日總是凌亂不堪,那麼它就完全可以稱為虛構的空間。然而,這種虛構應該要被帶入社會的廣域之中。如果虛構的空間得到了「美」的評價,那麼這個家就會成為一個社會性的存在。 或許會有人反駁說:「對住宅而言,若沒有生活的美,是沒有意義的。」然而,如果真是如此,那麼你在沒有生活的事物中感受到「美麗」這個詞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美麗的空間並不是能夠將生活切割開來單獨演繹的東西。因此,即使現實生活與這種虛構的美相距再遙遠也無妨。只要它仍能對人們訴說著什麼,它就具有價值。 似乎大家都很在意雜誌上的照片與實際使用狀態之間的差異。然而,當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在一九五一年左右首次向世界介紹時,人們並沒有去在意這棟奇特的房子建在美國的哪個地方,也沒有去在意是什麼樣的人、以什麼方式使用它,而是坦率地感受到了衝擊。我想,這種情況不僅僅發生在羅(Rohe)的作品上,對於任何外國巨匠的住宅作品來說,都是相同的。虛構的空間擁有偉大的力量,因為人們正是以這種感動為基礎,努力去建造美麗的...

〈日本伝統論——民家と貴族住宅との間——日本建築の方法V〉, from《住宅論》 p.40-4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圖片
〈日本伝統論——民家と貴族住宅との間——日本建築の方法V〉, from《住宅論》 p.40-4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 /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黃群哲 、黃則維 、 徐榕聲/ 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日本傳統論 民家和貴族住宅之間——日本建築的方法V 在十津川地區,有許多古老的民宅。這些民家,彷彿被現代社會所遺忘般,零星散佈在吉野深山之中,展現出極具個性的建築樣式。由於水壩工程的進行,沿著吉野川峭壁而建的道路終於完工,穿越天辻峠之後便進入了十津川村。這個橫跨吉野川與熊野川上游、堪稱日本最大規模的村落,即使在今日,仍舊保有足以稱為「秘境」的風貌。在我們的眼前,是最新現代技術所建的水壩工程擋住了河流,而那些古老民家的聚落,彷彿對此感到迷惑般,點綴在那險峻山坡的深處。從高空俯瞰,那些坐落於陡峭山腹的民家如點點星光般散佈著。在事前,我之所以前往這裡,是因為在建築相關資料中,經常看到對十津川民家所介紹的「一列型」(竿家)平面圖——再加上民間流傳著這裡曾是平家落人(敗將後裔)所居之地的說法,使我對這些民家懷有一種「也許蘊藏著某種古代風貌、甚至貴族氣質」的期待。也正因為這樣的期待,我才踏上了前往這裡的旅程。事實上,這裡介紹的住宅平面圖與山村風景,的確具有一種令人著迷的氛圍,甚至能激起建築師的種種浪漫幻想。 然而,實際造訪的結果,卻可以坦率地說:我的期待落空了。雖然那裡確實存在著某種特殊的居住樣式,但我原本期待的那種「古代的」或「貴族式」的表情,要從這些民家之中尋找,原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所謂一列型的平面,在九州的椎葉村的民家中也存在,這種形式或許只是出於山地深處、毫無平坦地形的地勢所強制而產生的平面形式吧。十津川與椎葉成為水壩工程對象,也都是近年才開始的,如此可見,這些地區皆為險峻的山間地帶。為了避免河川氾濫,人們削去陡峭斜坡的山腹,以石牆加以支撐土壤,然後在那僅僅得以取得的一小塊土地上搭建房屋。即使房屋背面緊貼著被削去的山壁,房屋前緣的緣側前方也僅勉強留下了一小塊庭園而已。平坦的耕地極為稀少,山腹被長年累月地開墾成為梯田。 日...

〈日本伝統論——日本的抒情性の問題——日本建築の方法IV〉, from《住宅論》 p.37-40,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圖片
〈日本伝統論——日本的抒情性の問題——日本建築の方法IV〉, from《住宅論》 p.37-40,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 /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黃群哲 、黃則維 、 徐榕聲/ 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日本傳統論 日本的抒情性問題——日本建築的方法IV 中世的「侘」與「寂」,至今仍殘留在二十世紀我們的社會之中。它們在各種文化中,以不同的形式繼續存活著,例如在建築之中也可以看到它們的蹤影。這種帶有宿命觀的人生觀,是從古代王朝時期所完成的「物哀」與「幽玄」(もののあわれ・幽玄)轉化而來的。 「所謂的物哀與幽玄之藝術觀,是在平安貴族社會的生活安穩之中孕育而成,源自當時的人際關係,並在那個社會末期的動盪之中,於現實權力更替的舞台上,昇華了人們的感傷心理而綻放出來的成果——可以這麼認為。」(註1) 從「物哀」向「侘寂」的轉化,始終與政權更迭中敗者的一方緊密糾纏。在帶動時代變革、推動革新的新興勢力中,並沒有容納這種無常感的餘地。只有那些被時代淘汰的人們,僅能以過往輝煌歲月的記憶為傲,在面對現實的徒勞抗拒之中,將思考推至極限,最終結晶出這種觀念。 我曾經提到,「空」的論理正是支撐這些貴族世界的邏輯結構。 最具日本特色的中世貴族住宅所展現的表情,正是與這種世界觀,或者說人生觀交織而成的。無論是金閣、銀閣,還是桂離宮,如果與西方建築一貫以積極的能量所構築出的空間相比,我們這些代表性的建築,為何會如此清澈而沉靜呢?金閣那鋪滿金箔的外觀中,雖然表現出在南北朝內亂中獲勝的將軍的企圖心,但那份意欲卻融合在「侘寂」的氛圍之中;而義政在土一揆與應仁、文明之亂的動盪正中所於東山修建的山莊,則可以說完全是對現實的逃避之所。 離開生產階層的貴族們,其無止境地尖銳化的觀念造就出了一種美學意識,這種意識從「物哀」經過「侘寂」,最終甚至落入江戶時代的庶民生活當中。在封建制度之下,庶民的哀愁與這些貴族所懷的無常感之間,竟無矛盾地融合了。以芭蕉為代表的風雅意境,儘管未必等同於無常感本身,但仍舊是一種將悲哀視作美的、被動的心境姿態。在絕對封建體制之下,庶民生活所...

〈日本伝統論——空間の論理——日本建築の方法III〉, from《住宅論》 p.29-3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圖片
〈日本伝統論——空間の論理——日本建築の方法III〉, from《住宅論》 p.29-3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 /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黃群哲 、黃則維 、 徐榕聲/ 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日本傳統論 空間的邏輯——日本建築的方法III 無論貴族住宅的起源為何,就現象上而言,它逐漸形成了所謂開放性的住居。近世初期出現的桂離宮便集中地展現了這一特質。這個以細緻的木作比例構成的優美空間,被認為帶有中世的性格。的確,桂離宮所擁有的表現方式與金閣相近,與二条城則屬於異質的存在。因此,我們在思考這種日本建築空間時,應可將其視為中世貴族住居所具有的一種性格。戰後所謂「日本調」的造形,正是深受此一階段的建築所影響,這種理解也是合理的。 這種極為開放性的空間,與歐美現代建築所達到的鋼鐵與玻璃構成,在視覺效果上幾乎完全相同。正是在這個層面上,日本建築獲得了其國際性。在戰後的某一時期,日本的建築幾乎可說是完全倚賴這段歷史的成果。日本建築的傳統,在實際的建築實踐中能夠發揮直接效力的,也許正是在這種中世性的建築之中。 即使那被稱為日本調,或被稱為「ジャポニカ(Japonica)」的特質內在其中,若我們的古老傳統在外觀上即便只是與現代建築所抵達的理論與手法相似,那也無疑是值得欣喜的事。然而,我們也不能因此就毫無保留地欣喜若狂。因為我們自身對這種日本的空間本質,其實並未深入理解。如果這一點曾被正確地認知,那麼數年後,也不至於會被隨意貼上如「彌生式」這類任意的標籤,最終被我們自己所葬送了。 這些以纖細柱子構成空間、並被開放性推至極限的中世建築,是否真能與歐美現代建築所創造的空間完全等同?例如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所謂的「廣大的透明性」、「如流動般的空間的相互貫入」等現代性空間概念,與我們的這些建築,到底有多少相似之處?只是有無玻璃之別,就讓我們日本人覺得這些中世空間與現代建築具有某種同質感,那麼,這中世空間的真實內涵究竟是什麼? 現代建築是由現代思想所支撐的。根據現代建築理論家吉迪恩的歷史觀,歷代的西歐建築皆由當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