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伝統論——空間の論理——日本建築の方法III〉, from《住宅論》 p.29-3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日本伝統論——空間の論理——日本建築の方法III〉, from《住宅論》 p.29-3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黃群哲、黃則維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日本傳統論

空間的邏輯——日本建築的方法III



無論貴族住宅的起源為何,就現象上而言,它逐漸形成了所謂開放性的住居。近世初期出現的桂離宮便集中地展現了這一特質。這個以細緻的木作比例構成的優美空間,被認為帶有中世的性格。的確,桂離宮所擁有的表現方式與金閣相近,與二条城則屬於異質的存在。因此,我們在思考這種日本建築空間時,應可將其視為中世貴族住居所具有的一種性格。戰後所謂「日本調」的造形,正是深受此一階段的建築所影響,這種理解也是合理的。


這種極為開放性的空間,與歐美現代建築所達到的鋼鐵與玻璃構成,在視覺效果上幾乎完全相同。正是在這個層面上,日本建築獲得了其國際性。在戰後的某一時期,日本的建築幾乎可說是完全倚賴這段歷史的成果。日本建築的傳統,在實際的建築實踐中能夠發揮直接效力的,也許正是在這種中世性的建築之中。


即使那被稱為日本調,或被稱為「ジャポニカ(Japonica)」的特質內在其中,若我們的古老傳統在外觀上即便只是與現代建築所抵達的理論與手法相似,那也無疑是值得欣喜的事。然而,我們也不能因此就毫無保留地欣喜若狂。因為我們自身對這種日本的空間本質,其實並未深入理解。如果這一點曾被正確地認知,那麼數年後,也不至於會被隨意貼上如「彌生式」這類任意的標籤,最終被我們自己所葬送了。


這些以纖細柱子構成空間、並被開放性推至極限的中世建築,是否真能與歐美現代建築所創造的空間完全等同?例如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所謂的「廣大的透明性」、「如流動般的空間的相互貫入」等現代性空間概念,與我們的這些建築,到底有多少相似之處?只是有無玻璃之別,就讓我們日本人覺得這些中世空間與現代建築具有某種同質感,那麼,這中世空間的真實內涵究竟是什麼?


現代建築是由現代思想所支撐的。根據現代建築理論家吉迪恩的歷史觀,歷代的西歐建築皆由當時代的空間思想所支撐。建築與思想之間的關聯,從原則上來說,是正確的。因為兩者毫無關聯的前提並不符合事實。不過,在具體分析某一時代的建築與哪種思想特別緊密結合時,所採取的方法論則會有所差異。


現代建築是立基於西歐發展的頂點。因此,即使從最單純的角度來看,日本中世建築所具有的意義,也不可能與歐美現代建築的空間性完全一致。這終究仍只是視覺印象上的一種親近感而已吧。


然而,僅僅比較這種表面上可見的差異,似乎並無法解決問題。我們必須追溯到其背後的思想,進行比較才行。為此,讓我們首先簡要回顧一下西歐空間思想的歷史。


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空間概念,在西歐的古代並不存在。我們感官上直接感受到的空間,是所謂的「歐幾里得式三次元空間」。當代的確存在各種邏輯上建構而成的高階空間類型,但這些尚未能訴諸我們日常的視覺感知。即便是這種最為素樸、視覺上可感知的三次元空間的理解,也是在西歐近代才終於被發現的。在那個時期,空間首次作為一個統一的實體被認知。在古代與中世時期,空間通常被視為存在的邊界,或者僅僅是不存在的東西。於是,在那裡,個別的形態才是空間的實體,而這些個別實體之間所存在的,只不過是「間隙」或「虛空」。當時,個別形態才是本質性的存在,對於環繞其周圍的世界並未投注太多關注。因此,「空間是否為無限」這件事是毫無意義的。這也與古代及中世對「無限」的理解僅止於極端性有關。


既然空間是作為「限界」來思考的,那麼它就只能是有限的。希臘建築中所蘊含的空間思想,或許正是如此。希臘的建築與雕刻,無論如何都是在一種有限的條件之中,進行極致的造形創作。接下來的中世時期,在本質上也並未產生空間概念上的飛躍。當時人們認為世界只能是有限的。然而,在一塊塊石頭堆砌而高高聳立的哥德式大教堂之中,是否不也體現了人在有限之中,試圖抓住通往無限的某種線索的那種拼命努力?懷著對神的敬畏之情,卻仍渴望創造出直達天際的表現意志,並將這種意志包裹於石材之中——這種偉大的建築量體,難道不正是為即將到來的近世無限空間認識,奠定下寶貴的墊腳石嗎?


一種不再將形態作為彼此孤立存在來看待,而是認為「普遍的空間」才是本質性存在,而個別形態只是此一空間中的特殊狀態的思想,則隨著近世的誕生而形成。


透視畫法是這種近世思想的代表性技術。在透視法中,個別形態的樣貌,是根據其與空間中視點的關係位置所決定的,並被統一於一個整體的空間之中。對空間法則性的掌握,也象徵著對空間本身的掌握。支撐這樣的近世思想與科學發展的根基,無疑是近世的社會。在封建制度與羅馬教會所支配的精神秩序之下,原本受到種種限制的文化與思想,經由新「人間」的誕生而被徹底打破。人開始意識到,世界是從自己為中心而向外展開的。這個人間的發現,同時也是世界的發現。包含人間與世界在內的自然,不再僅是用來觀賞的對象,而是成為「必須面對並與之對抗的對手」。於是,這樣的「時間-空間性、機械式的自然觀」便誕生了。這正是自文藝復興發展到巴洛克建築的歷史背景所在。


近世式的機械式空間概念,也在隨後的社會與技術的進步之中,不斷地被更新的空間概念所否定、擴張。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四次元空間、相對性理論等陸續出現,使得人類以往的常識性感覺一再被打破。這些嶄新的空間概念與二十世紀的空間性藝術之間的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在此毋庸贅述。將四次元時空作為鐵與玻璃所構成之現代建築的思想背景,這種吉迪恩的看法,也未必能獲得全面的贊同。因為,就他在解說中所示之觀點而言,即便是以在三次元物理空間中加上時間這一維度來思考的古典空間論,也同樣可以做出說明。


我雖然無法指出,以包浩斯(Bauhaus)建築為代表的這種鐵與玻璃之現代建築,究竟擁有怎樣具體的空間理論背景,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那些表現的確是只有在西歐的空間把握已達至高度空間論的基礎上,才能夠被獲得的。那不是偶然的、任性的造形產物,而是思想與技術持續革新之後所達到的成果。西歐的建築,是以空間的邏輯作為其背後的支撐。而空間的邏輯,就是科學。西歐建築能夠逐步地、確實地發展,其根基正是建立在這一點之上。


日本的空間邏輯是什麼?


開放的架構與居住的樣式、寬廣地敞開的緣側。環繞其周圍的庭園自然。這種日本式的空間表情。我們不妨回到由中世貴族們的住宅所構成的那種空間。雖然不是純粹的住宅,但像是金閣與銀閣、桂離宮與修學院離宮,或是窓光院等,這些從中世到近世所建成的貴族住宅,其空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在日本,並沒有誕生出「空間」的概念。因此,也從未擁有如同西歐那樣的「空間論」。日本在古代時期,已被高度完成的佛教與儒教思想所卷入。在其中,表現出東洋學問極具特色的特徵。早在印度已經完成的「空的論理」,可說是其典型思想。在這種否定現世之物、且不賦予概念性認識任何價值的思想之下,是不可能孕育出科學的。「東洋雖然有自然、物理這樣的詞彙,但其內容卻是空洞的。所謂空洞,是指這些概念(也就是自然與物理的概念)無法再次回到自然的實際世界中,重新加以檢證的意思。這也表示,人們日常生產的生活與這些概念之間毫無連結。即使有虛空的思想,也無法形成『空間』的概念。」也就是說,由於東洋社會的特殊性,僅止於「空(虛空)」的思考,終究未能孕育出科學性的空間論。這種東洋式・佛教式的「空的論理」覆蓋了日本社會,不僅是貴族,最終也影響到庶民。這成為一股宿命般、並且決定性的潛流,流貫整個國家的文化。古代末期的幽玄與物哀(もののあわれも),也只是這種思想的日本式變形;中世的侘與寂(わび・さび),同樣也根植於這一思想的土壤上。


在缺乏階段性空間論發展的我們這個國家裡,除了這東洋式的空間論——虛空之外,幾乎難以找到其他與建築直接相關的思想。思想本就是始終屬於統治者之物。我們或許可以認為,這種虛空的論理,曾有機會介入貴族住宅以及與之接近的建築構成中。我認為這思想在中世式的住宅中結晶成形,正是造就所謂日本式建築特有表情的根源所在。虛空論理所具有的獨特性,也正是日本式建築空間獨特性的體現。


桂離宮、金閣、銀閣所展現的,那種宛如透明般的延展感,以及靜謐沉穩的空間表情,正是這些貴族的生活感性與世界觀的表現。那正是他們思想的美妙結晶。這些貴族們並非是在積極改造社會的人們。他們遠離現實社會,在一種旁觀的姿態之中,創造出這種居住空間。


西歐現代建築所擁有的那種廣大的透明性與宛如流動般的空間,表面上或許與日本的空間有所相似,然而,兩者卻是立足於完全不同的層次之上。


日本的空間論本質上具有一種無法積層發展的邏輯結構。在否定生命力的前提下所存在的空間,怎麼可能擁有強烈的生命活力呢?這種中世的空間越是鮮明,越是顯得生命性的東西已經昇華殆盡。當現代建築不加深思地倚賴這種日本式空間之時,就不得不墜入這種宿命性的深淵之中。


我對於這種日本式的空間,似乎抱持著相當多的否定態度。然而,這是因為我對日本思想——包括本文尚未觸及的禪宗等——始終只能透過否定性的論理來接受現實這一點,感到一種難以釋懷的疑慮。而且,我無法認為這些思想與貴族們所構築的建築毫無關聯。


但也正因為承認了這樣的條件之後,我們或許才有可能,首次將這種日本獨特的空間構成方式帶入現代之中。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切片之一 x 關於三個空間》《切片之二 x 關於三個團隊》《切片之三 x 嘉義建築的群像》,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FACADE x FRAME 之家》《反室》《林間》,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無駄な空間〉, from《住宅論》 p.67-7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