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伝統論——民家と貴族住宅との間——日本建築の方法V〉, from《住宅論》 p.40-4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日本伝統論——民家と貴族住宅との間——日本建築の方法V〉, from《住宅論》 p.40-4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黃群哲、黃則維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日本傳統論

民家和貴族住宅之間——日本建築的方法V



在十津川地區,有許多古老的民宅。這些民家,彷彿被現代社會所遺忘般,零星散佈在吉野深山之中,展現出極具個性的建築樣式。由於水壩工程的進行,沿著吉野川峭壁而建的道路終於完工,穿越天辻峠之後便進入了十津川村。這個橫跨吉野川與熊野川上游、堪稱日本最大規模的村落,即使在今日,仍舊保有足以稱為「秘境」的風貌。在我們的眼前,是最新現代技術所建的水壩工程擋住了河流,而那些古老民家的聚落,彷彿對此感到迷惑般,點綴在那險峻山坡的深處。從高空俯瞰,那些坐落於陡峭山腹的民家如點點星光般散佈著。在事前,我之所以前往這裡,是因為在建築相關資料中,經常看到對十津川民家所介紹的「一列型」(竿家)平面圖——再加上民間流傳著這裡曾是平家落人(敗將後裔)所居之地的說法,使我對這些民家懷有一種「也許蘊藏著某種古代風貌、甚至貴族氣質」的期待。也正因為這樣的期待,我才踏上了前往這裡的旅程。事實上,這裡介紹的住宅平面圖與山村風景,的確具有一種令人著迷的氛圍,甚至能激起建築師的種種浪漫幻想。


然而,實際造訪的結果,卻可以坦率地說:我的期待落空了。雖然那裡確實存在著某種特殊的居住樣式,但我原本期待的那種「古代的」或「貴族式」的表情,要從這些民家之中尋找,原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所謂一列型的平面,在九州的椎葉村的民家中也存在,這種形式或許只是出於山地深處、毫無平坦地形的地勢所強制而產生的平面形式吧。十津川與椎葉成為水壩工程對象,也都是近年才開始的,如此可見,這些地區皆為險峻的山間地帶。為了避免河川氾濫,人們削去陡峭斜坡的山腹,以石牆加以支撐土壤,然後在那僅僅得以取得的一小塊土地上搭建房屋。即使房屋背面緊貼著被削去的山壁,房屋前緣的緣側前方也僅勉強留下了一小塊庭園而已。平坦的耕地極為稀少,山腹被長年累月地開墾成為梯田。


日本是屈指可數的多雨地帶,雨停之後,白雲便穿梭於山巒起伏之間。山腹的民家,瞬間便從視線中消失。在如此嚴峻的風景中尋求優雅,本就是錯誤的期待。



上圖左:十津川的民家,攝影:篠原一男/上圖右:高山.日下部家土間,攝影:篠原一男

上圖:舊丸田家住宅(原地址:奈良縣吉野郡十津川村小井上,遷址日期:1963年3月)/日本民家集落博物館,位於服部綠地。這裡收藏了來自日本各地的古老民居,其中包括一座搬遷而來的「大和十津川民居」,這是一座用杉木板建造的單層木屋。出處:Green-suita



十津川的民家粗獷而帶有強烈的粗魯表情。即便是吉野杉的產地,建築所用的木材卻全是粗劣的材料。這或許是因為這片森林也並不屬於村民所有吧。即便是所謂最大的住宅,也沒有太大差異。嚴峻的生活條件與風土,也同樣賦予了他們的居所一種嚴酷的面貌。在這裡,沒有任何浪漫的期待能夠介入。這份粗獷,正與歷史上活躍的剽悍十津川鄉士的居所相襯。將住宅背面緊貼山側,不僅是為了有效利用土地,在我看來,也是一種對可能入侵之敵的防備。這些可稱為好戰的鄉士們的住處,以矮板牆圍繞在石垣之上,形成一種彷彿是武家造或山岩構成般的建築形式。圍繞著住居的特殊條件,使得這些住宅展現出極為鮮明的個性表情。


從十津川的民家中,也許也能發現一些現代性的造形,但與其如此,我更為深深吸引的,是那由嚴酷的自然與生活所塑造出來的、人與居所之間的互動關係。



上圖:椎葉十根川集落建物特性,/內部與外部的階層:在江戶時代的椎葉,社會身分分為三種——雙刀差、單刀差與鎌差。在隆重場合中,屋內朝向深處的方向,嚴格區分為「おはら」、「なげし」(無目敷居:指沒有建具的敞開敷居)、以及「そとはら」這三個區域線。/出處:日向耳川流域の木造建築と文化

上圖:椎葉十根川集落建物特性/川之口地區的茅葺民家:昭和30年代,屋前有石垣,背後依傍山脈,是典型的椎葉民家。/出處:日向耳川流域の木造建築と文化


—————(以下為文獻內說明)—————

細長排列的一列型平面住宅,被稱為「竿(さお)家」。一般的竿家由四個房間組成,分別是土間(どじ)、茶之間(うちね)、下座敷(でい)與上座敷(こざ)。從屋內深處起,空間區分為「おはら」(神殿側)、「そとはら」(神殿側的外側)與「ひえん」(屋簷廊側)這幾個階層。沿樑方向與垂直方向上,存在著無形的界線與階層結構。


據說「おはら」、「そとはら」、「ひえん」三者承襲自寝殿造的流派,那些古老名稱與平家落人傳說密不可分,且無法被完全否定。以十根川地區為例,這種深淺區分被稱為「うわで」與「しもで」加以區別。


這些房間名稱據傳自平安末期至鎌倉初頭(參考石原憲治著《五家荘から椎葉へ》),儘管現今仍有人居住,十根川地區仍沿用「土間」、「茶之間」、「下座敷」、「上座敷」這些詞彙。

—————(以下接續《住宅論》本文)—————



位於能登半島北端,自工藝之鄉輪島沿著日本海岸線向東行進,在景勝地曽々木海岸的近旁,便是「時國」。這無疑是平家公子與其隨從逃難至此之地,至今仍保存著江戶初期樣貌的「下時國家」,以及在其後經修繕的「上時國家」。北陸地區的民家普遍貧困,然而這座時國家卻是巨大茅草屋頂的農家。特別是上時國的「練高」,若不計白川村的特殊形式,在一般民家中也屬於規模最大的之一。從道路延伸而上的石階,越過高聳的綠籬,可見其巍然佇立的巨大茅葺屋頂,帶來壓倒性的重量感。然而,這座龐大的農家內部,卻可視為完全採用書院造形式。在此,我們得以見到民家與貴族住宅融合的一個典型例子。


即使被稱為平家落人的居所,從年代來看,自古代末期戰敗以來,早已經過漫長的歲月。然而,憑藉那巨大的尺度與內部書院造式的樣式,此建築仍應與純粹的農家有所區分。圍繞上時國的主要房間所見,那近乎紅色的襖上所繪製的金色平家家徽,也許正是為了保留過往貴族的驕傲。主要的房間被賦予了如同純正書院造的格式與格調。


下時國的土間極為精彩。壯麗的柱列如林而立,展現出古典土間空間的風貌。雖然規模龐大,卻並未與生產活動脫節,其所展現出的強韌機能,令人目不轉睛。據說一旦有慶賀之事,佃農們——據說是昔日隨從的後裔——便會齊聚於此,飲酒作樂並跳起舞來。可以說,那是一個尚未形式化的、極具人味的空間。然而,即便如此,它也絕非純粹意義上的農家建築。


這兩座住宅與一般民家的區別,在於所添加的權威性。



上圖:上時國,最大的木造房屋,村長住宅(庄屋屋敷),出處:上時国家、最大級の木造民家/庄屋屋敷

上圖:下時國,本屋內寬敞的土間,出處:能登・下時国家、主屋の内部と土間



那漆成烏黑光亮的華麗大樑,支撐著其上的東梁與下一道樑,層層堆疊形成一種令人仰望的架構。在遙遠天窗透入的光線中,展現出極為出色的空間造形。


高山著名的日下部家的土間,從入口進入後,即可見如書院造式台般的室內,掛著矛與長刀;緊接著是廣為介紹的掛著自在鍋的囲爐裏空間。這樣的場景對任何人而言都極為深刻。對建築師來說,更可說是震撼心靈的、極為精妙且充滿力量的造形。


作為幕府直轄的所謂天領,高山是否擁有豐富的經濟實力呢?倉敷同樣是天領,且那裡也形成了優秀的民家,由此可推斷,立派的民家原則上只會出現在富庶的土地上。事實上,從高山向北延伸至國府村,或向東越過乘鞍前往木曾福島,約一百坪左右的民家並不罕見。即使規模不至於那麼大,也到處可見大農家不惜使用上等木材建造的房屋,而且都相當美麗。有時,令人驚訝的現代造型會從巴士窗外掠過。


這棟代表性住宅的土間空間非常出色。然而,高山的冬天即使在囲爐裏中燒著抱薪的大圓木,背後無法感受到火熱的部位仍會凍得刺骨寒冷。那麼,這個土間的寬敞空間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是否因為冬季必須在囲爐裏不斷燃燒大圓木,才需要如此高的天花板,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在積雪深厚的地方,為了獲得寬敞空間天花板自然會拉高,但關於居住性的問題,若付出努力應該是能找到解決之道的。這一切恐怕是因為生活中的保守與無關心,而讓這問題被忽視了。


面對超越常識尺度感的巨大空間,會讓人本能地產生恐懼與迷惘。這種心理,權力者無論在任何時代都加以利用,在財力所及之範圍內,盡可能建造和裝飾宏偉的空間。日本建築以木造為主,加上地震等惡劣條件限制,勢必有所限度,當然不可能像歐洲的哥德式教堂那般宏偉無比。


當這種理念被引入居住空間中時,就會形成超越日常居住性的巨大空間。時國保有昔日貴族的在地特質,日下部家則是富裕的大地主。兩者必然都需要相應的權威象徵。日下部家的上開(屋內空間)雖然喪失了居住性的機能,但獲得了替代的新機能。這即是合目的性的展現,理性與視角的位置是相對的。


在善變的旅人眼中,這些廣闊的空間氣勢恢宏,令人不禁心馳神往。並且,這往往會被誤以為是民家的典型樣貌。然而,這些雖然是民家,卻並非民家的一般代表。反而,更應該視為從民家中脫離出來的存在。如果以這些為依據去理解民家,恐怕會得出荒謬的結論。民家應該在基層中尋找,而這些少數頂點中並不會呈現其本質。它們位於民家與貴族住宅的中間,就像茶室雖帶有民家的特徵,卻不被稱為民家一般。


日本建築從民家的角度添加了權威性元素,從貴族住宅的角度則採納了民家的特質,因而產生了數種典型形式。



上圖:日下部家 (日下部民藝館),出處:ケのハレ

上圖:主屋為兩層錯層山牆結構,全部由柏木製成,部分天花板為開放式。其木樑柱結構強勁有力,屋頂緩坡,屋簷深邃。日下部家 (日下部民藝館)保留了江戶時代高山町屋的特色,例如立面上的格子圖案、格子窗、各式窗花,以及用孟加拉木和煙灰混合而成的焦棕色木材飾面。此外,館內還設有兩座倉庫。出處:ケのハレ

上圖:踏入日下部家 (日下部民藝館),抬頭望去,映入眼簾的是三層樓高的開放式中庭,一根由一棵7.5間(約13米)高的紅松木製成的橫梁貫穿其中。這根橫樑的規模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出處:ケのハレ

上圖:灶台右側是廚房。它曾是家人聚會和接待客人的場所。當時,人們用爐台做飯,灶台用鉤子懸掛在天花板上。看來,爐台和火盆是唯一使用的暖氣設備。出處:ケのハレ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切片之一 x 關於三個空間》《切片之二 x 關於三個團隊》《切片之三 x 嘉義建築的群像》,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FACADE x FRAME 之家》《反室》《林間》,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無駄な空間〉, from《住宅論》 p.67-7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