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高に現われた対現象(日本建築の方法・12)〉, from《日本建築学会論文報告集》 第103号・昭和39年10月p.46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岩岡文彦

〈床高に現われた対現象(日本建築の方法・12)〉, from《日本建築学会論文報告集》 第103号・昭和39年10月p.467,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岩岡文彦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日本建築学会論文報告集》U.D.C. 72.032.12: 69.025,版權歸屬:©日本建築学会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趙柏聿/校稿:徐榕聲、陳冠宏翻譯協助:ChatGPT from ttt(C) & ChatGPT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床高中所呈現的對現象

(日本建築的方法・12)


正會員 篠原一男* 同◎岩岡文彦**



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地板高度與開口部」之間的關係,去正確地認識其中所存在的空間意識。在此,我將舉出幾個日本與西歐住宅的例子加以分析,並藉由我所稱的「對現象理論」來嘗試為各自的性格進行規定和說明。


對現象——在人類生活空間的構成中,當某一種現象生成時,往往會伴隨著與其具有對稱性格的另一種現象共同存在。我將這種思考方式稱為「對現象理論」。這個理論並非僅僅為本研究所特別設立,而是能夠成為理解人類廣義生活空間中所生成之現象的重要方法。


若觀察日本近世的民居,可以看到其開放性僅限於「座敷」部分,並且該處必定架高約一尺五寸的地板。另一方面,與庭院幾乎沒有高低差的「土間」則被封閉的牆面所圍繞,與外部不相連,只能透過兩個小小的「くぐり戸(矮小出入口)」進行聯繫。筆者認為,座敷部分的原型可追溯至「書院造」,而土間則繼承自繩文時代以來的「竪穴住居」。因此,這些性格在各自的系譜之中(圖1、圖2)能被確認是顯而易見的。正因地板的架高,也就是與外部斷絕程度的提升,才得以在一方面構成開放性的空間;相對地,沒有高低差、與外部連續的地面,則需要斷絕性強的牆面。這裡可以看到一個對現象的例子。同樣的情形也能在西歐的住宅之中觀察到(圖3、圖4)。石材或磚材所構成的外牆具有極強的斷絕感,僅開有小小的入口或窗戶;然而在地板層面上,卻必須同時承認其與外部具有極高的連續性。


透過以上的分析結果,我們可以得知「與外界的斷絕」與「與外界的連續」共同構成了對現象。也就是說,當透過高床使得與自然的斷絕得以實現時,開口才能變得開放;反之,當與外部存在高度連續性時,牆面則必須被要求具有強烈的斷絕性。


以桂離宮為典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從內部通往外部時,依序透過榻榻米、木材或竹材、石頭、泥土,形成一種精細的銜接關係。這種現象常被解釋為日本傳統與自然融合的表現。然而,依據前述的考察,反而應該導出相反的結論。首先,若考慮榻榻米鋪設於古代「寝殿造」的木板地板上,並且在書院造時期逐步擴展為整個地板全面鋪設榻榻米,那麼木質的「縁側」應該被視為舊形式的殘餘。另一方面,自古以來貴族住宅透過「高床」來確保其開放性。換言之,這種由榻榻米到庭院泥土地的「階層性構成手法」,其實正是為了提高與外部的「斷續度」而採取的做法。由此可導出一個結論:在對現象所構成的空間之中,不能僅以某一個側面就來規定整個空間的性格。


上圖:第1圖 藤原豊成殿 (《建築學會論文集》 昭和11年,關野克氏)/第2圖 登呂的堅穴住居 (《建築學大系》,太田博太郎氏)/第3圖 烏爾的一住宅(ウルの一住宅) (《建築的誕生》,小林文次氏)/第4圖 孟買神秘之家 (《世界建築全集》,小林文次氏)


*東京工業大學助教授  **同大學院生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切片之一 x 關於三個空間》《切片之二 x 關於三個團隊》《切片之三 x 嘉義建築的群像》,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FACADE x FRAME 之家》《反室》《林間》,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無駄な空間〉, from《住宅論》 p.67-7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