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と住宅のための<閉じた系>〉, from《続住宅論》p.47-51,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都市と住宅のための<閉じた系>〉, from《続住宅論》p.47-51,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続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非合理都市與空間機械
為都市與住宅設計的「封閉系統」
走向意義的空間
虛構與現實
非日常性的構築
數學的都市
住宅生產的新階段
作為住宅產業的一部分
超越象徵空間
為個體與集合的空間論
在都市之中
三棟住宅的解說
後記
都市與住宅的「封閉系統」
關於「開放系統」的現況
許多進步的設計師與理論家指出,設計應該具有面向社會的「開放系統」(開かれた系(システム))。建築師們主張設計不應僅限於個別建築物的設計,而應積極參與都市設計,這便是這一理念的一種體現。關於都市的發言者並不僅限於建築師,其他領域的設計師也加入討論,例如平面設計與工業設計的從業者等等。高聲宣稱「環境設計是設計師的最高目標」的現象,直到最近才變得普遍。然而,這種致力於為設計引入新局面的積極性值得肯定。因為這種主張尖銳地批判了過去那種各自封閉於自身領域內的設計師形象。
社會以及大企業的生產機構所期待的,自然是面向社會並直接擁有「開放系統(開かれた系)」的設計及設計師,這點無需多加說明。例如,在建築領域中,這些系統的內容可能是針對日益高密度化的都市所提出的規劃方案,或者是高度工業化社會中建築生產的方式等等。這既是社會問題,同時也是生產機構的問題。可以說,「開放系統」的概念最初是由設計師們提出的,但如今,社會與企業方面反而顯得更加積極。當前的社會正在迅速成熟,逐漸展現出更大的包容性,甚至讓人覺得,過去設計師們常提到的「不理解設計的社會(無理解な社会)」似乎已經消失不見。
「具有開放系統」的設計,真正大展身手的時代或許即將來臨。然而,設計師們能提供的新內容幾乎已經被講述殆盡。相反地,許多由大型企業迅速累積的資源,甚至開始超越個別設計師的能力。我認為,當前設計領域混亂不清的主要原因之一便在於此。特別是技術層面,個別設計師所擁有的知識與資源,正在毫不留情地面對這樣的局面。

「海之階梯(海の階段)」一九七一年八月竣工 攝影 村井修
從「封閉系統」中
自1960年代以來,建築開始快速地向都市問題或工業化生產的方向拓展領域。在這樣的情況下,像我這樣選擇僅從事獨立住宅設計這一小範疇的建築師,其評價如何,大概每個人心裡都有數。總之,這種設計與空間被視為極為「封閉系統(閉じた系)」的一種。而在像我國這樣,外觀上的前衛性備受重視的環境中,「封閉系統」的工作毫無疑問地被視為「過時(古い)」的。
然而,對我而言,能夠真正帶著實感投入工作的,始終是橫亙於這個「封閉系統」中的各種主題。我並非完全不被「進步」或「前衛」這些響亮的詞彙所吸引,但在這個「封閉系統」中,依然留存著更多引人入勝的課題。此外,我至今從未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字面意義上的「封閉系統」。的確,近來我也提出對「永恆之物(永遠なるもの)」進行重新評價的主張,討論超越人類尺度的「無法測量之物(計測されざるもの)」,或是表達我對在不穩定形態與簡單形態之間穿梭的「空間的各種樣貌(空間の諸様相)」的殷切期盼(*1)。這或許會被視為典型的「封閉系統」內的建築理論。然而,若有人願意不僅停留於表面的詞語,而試圖理解隱藏於背後的構想,那麼,他必然會看出,我的主張與方法在意識上、方法論上都屬於一個「被封閉的系統(閉じられた系)」。
科學與技術的實驗,原本就是在意識性與方法論上「封閉的系統」中進行的。透過盡可能簡化條件,實驗的操作便能使某一事實以最清晰的方式顯現出來。長久以來,我一直強調住宅建築的實驗性。為了避免誤解,我在此澄清:所謂的實驗並非指無視住戶需求,隨心所欲玩弄造型的設計,而是指作為現代社會中住宅設計存在意義的一種本質。若住宅設計不包含探索人類與空間之間根本關係的實驗,那麼在當今這樣龐大的社會運行中,其存在意義將變得極為薄弱。
我有意識地在「封閉的系統」中,確立對於人類及其生活空間的根本問題的理解。我認為,即使往後,我也不會改變這樣的態度。然而,「封閉的系統」中所積蓄的能量,只要外部世界有需要,隨時都可以「開放(開く)」,例如為了未來都市中人類的居住需求。
在極端封閉的體系中工作的建築家,因其操作所具有的結構性本質,而得以與看似處於對立關係的、更高層次的技術體系聯繫起來。「未來的都市結構必須是一個極為抽象的數學性存在」(未来の都市構造はきわめて抽象的な数学的存在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2),我的這一觀點正是由此而生。直到最近仍然流行的許多都市設計項目,大多採用被懸掛在巨大架構上的機械化居住單元形式,但我從未設想過那樣的未來都市。未來的都市絕不應是一個單調的世界。人類將更為自由地行動,結合突破性的技術,構建出充滿多樣性與豐富性的世界。支撐這種多樣豐富的結構是一個不可見的數學體系,而為了具體呈現這多樣的豐富性,「封閉的系統」中所積蓄的空間原型,將在此時作為真正的「開放的系統」而躍然展現。
*1 〈住宅論〉,《新建築》一九六七年七月号
*2〈空間の思想構造〉,《新建築》一九六七年一月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