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風景論-2(indoor landscape-2)》, from《現代住宅研究 Contemporary House Studies 》 p.112-119, written by 西澤大良

《室內風景論-2(indoor landscape-2)》, from《現代住宅研究 Contemporary House Studies 》 p.112-119, written by 西澤大良

(版權聲明:本翻譯作品是基於《現代住宅研究 Contemporary House Studies》的翻譯,原書版權歸LIXIL/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預告PV)



室內風景論-2


要素與風景


重新思考後,我們可以發現,不僅在一室公寓還是1LDK的設計中,風景與室內風景的形式化可以透過特定的方式來追求。然而,傳統上,建築中的形式問題大多被視為立面的構成技術(廣義的立面,包括立面、平面圖及展開圖)的問題。因此,除了立面以外,對於其他對象,如室內風景等的形式化可能性探討的案例極為罕見。然而,將風景作為一個單位來處理,正是在探索其形式化的可能性,換句話說,這是發明形式化的另一種用法。當某個風景讓人感覺到生動而新穎時,我們必須避免找錯原因,這樣才能避免帶來二次災害(即恐怖的景象)。例如,「INSCRIPTION」(松永安光, 1987)是一棟擁有異形壁面的獨棟住宅,室內風景大量使用了大橋昇期的家具作品,但這些室內風景看起來與一般家具賣場無異,原因在於其家具和壁面的選擇與排列完全停留在與家具賣場相同的形式層次。即使室內的個別設計元素(如家具或壁面)是新穎的,室內風景本身也不一定因此變得新穎。這表明,室內風景是獨立於家具和壁面等元素之外的另一個設計對象,也就是說,室內風景構成了超越個別元素的另一個造型層次。


風景的形式化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它在通常意義上是看不見的,但在特定條件下又是可見的。因此,設計師容易陷入的陷阱是,只關注那些映入眼中的特定物體或元素,這就是所謂的要素主義。例如,「葬居」(齋藤裕, 1997)是一棟地上兩層、地下兩層,共計四層的住宅,地上與地下呈現出完全異質的室內風景。地上部分為一個直徑約九米的半球形圓頂結構(16mm厚的鋼板外殼)並以桐木內裝,而地下部分則是一個向地底挖掘兩層的巨大挑空書房。而後者的景象暗示了風景的另一種可能性,即非要素主義的風景。


二層樓高的外圍牆面上,密密麻麻地擺滿了書籍,書齋的風景由此而成,其總延長甚至達到了一公里。書籍在室內風景中的獨特之處在於,這些薄薄的書冊通過大量重複,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塊狀體,展現出書籍特有的造型性和形式性。而書籍與碟子或餐具不同之處在於,書籍是一個由數百甚至數千個單位大量堆積而成的塊體,同時,書籍本身多彩的封面顏色相互消解,最終呈現出一個濁色的塊體。這樣的塊狀體在室內空間中難以被歸類為局部元素,反而更適合作為牆壁、地板、房間或小屋等結構來對待。事實上,這種處理方式時常被採用。如果忽視了這樣的風景可能性,那麼就會被要素主義所蒙蔽。前述「葬居」的地中牆被書籍的塊狀體嚴密覆蓋,幾乎如同稠密的岩層一般顯現,甚至壓過了柚木地板、鑄鐵風橋梁以及胡桃木的裝飾,這正是因為書籍的塊狀體在風景這一層次上首次呈現出其可能的形態。



上圖:松永安光「INSCRIPTION」剖面圖、內部

上圖:同/1層平面圖

上圖:齋藤裕「葬居」地下2層、地下1層、1層、2層平面圖

上圖:同/內部



感性與風景


因此,當我們處理風景時,就像對待書籍一樣,並不一定需要尋求特殊的元素。更精確地說,即使個別元素是特殊的,也可以暫時將這些元素層次的興趣拋諸腦後,反而應該將風景本身視為一個異樣的整體來觀察。這並非出於思辨上的需求,而是現實中的課題所需。如今,居住空間成為了一個在交付後,設計者不再被允許繼續選擇、排列或改造室內外物件的場所。然而,如果我們將這視為限制住宅作品可能性的條件,那麼這就陷入了要素主義的陷阱。


相反地,住宅,尤其是現代住宅,正期待著一種能夠將風景視為多樣整體來處理的技術性發現與創新。比方說,在日常生活中,室內外的事物不斷增減、變化或消失,若能設計出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也能無礙存在的風景,那麼這可以被視為現代住宅的一項成就。然而,具體而言,這種風景究竟會如何呈現,用言語來預先描述是無法做到的。


讓我們暫且來看看一位即使是要素主義者,也能對風景維度敏感的作者,如何描繪「カメラン(照相機)」(北用原温, 1987)的客廳風景。這個RC結構的二樓客廳,佔據了兩個跨度約6米x12米的整個樓層,因此與鄰居和鄰室完全隔離開來。長邊一側面向室外,設有兩個跨度的大型開口,另一邊則是通往一樓玄關大廳的挑空和樓梯。短邊的兩面作為抗震牆被封閉,一側為廚房,另一側為收納櫃。這個客廳的大部分牆壁,都被從天花板懸掛的大型薄床單輕柔地覆蓋。長邊的白色床單隨著光和風輕輕擺動,正面的白色床單覆蓋著櫃子,並在自然光的照射下顯得明亮,而另一側的白色床單則映出了外面的人影。柱子和天花板都是裸露的灰白色混凝土,地板則平滑地鋪設了膠合板,除了露出的反梁端部,地板經過白色光亮塗裝,反射了室內環境與桌子。床單的懸掛點使用了小型的掛鉤,床單旁邊搖曳的細長繩索,以及映在床單上的圓形外部欄杆,都呈現白色。旁邊的白色琺瑯螺旋樓梯輕巧地旋轉延伸到上層。這個客廳風景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是因為所有元素都以微妙不同的白色展現出來。周圍的空間柔和地被床單包裹,其他一切則以不同的白色打磨或塗裝,透過多次反射光線的變化,營造出單色調的漸層效果。這種似乎抽離了顏色的風景,配合其無特徵的結構,散發出一種可以輕易轉移到其他建築的輕盈與抽象性。由此可見,即使是顏色這種細微的要素,也可以在風景這一層面被賦予全新的生命力。而在這種情況下,白色是否是一種特殊顏色、是否美觀、是否符合作者或我們的喜好,都變得無關緊要。同樣地,像是床單、掛鉤、繩索、結構、地板、欄杆或開口等計劃要素是否新穎,也變得不再重要。關鍵在於,顏色、旋轉、床單、地板等元素毫無脈絡地集中在一起,以風景的維度呈現在眼前。這種多樣性的整體風景,無論是被居住的房間、經過設計的室內,還是自然環境,都是我們應該以分析和盲目態度對待的對象,同時,我們需要繼續處理這些多樣性整體所展示的建築問題。不過,筆者尚未確認カメラン的客廳是否真正實現了上述的風景成就。此外,可以分析認為,即使只是顏色,這樣微妙的操作也支撐著被視為感性的室內風景。在不可預測的情況下進行這種操作的技術,目前被認為是支撐感性室內風景的一種類型。


上圖:北用原温「カメラン(照相機)」1層、2層、3層平面圖

上圖:同/內部



[註]

1.在這裡使用「看得見」和「看不見」這兩個詞並不是最適當的(因為這樣聽起來像是視力問題),但是由於找不到更適當的措辭,所以暫時使用了「看得見」和「看不見」這兩個詞。詳細請參考第一部的註解。

2.要素主義的視角在這裡指的是,「書籍是一冊一冊的出版物」這樣的字典式通念沒有被動搖的視角。為了說明清楚,若在這種情況下將「書籍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的概念視為新的通念,那麼又會回到字典式的視角。再進一步說,即使如此,也不應得出一切都可以被統一地還原為語言模型的結論,或者相反,也不應得出語言化是所有問題根源的結論。順帶一提,本稿在判斷某種視角是否不是字典式時,僅依賴於這種視角是否給筆者帶來了一種特有的感覺。因此,由於筆者的判斷力和描寫力有限,再加上本來使用語言來描述這種非語言的風景本身就有其形式上的局限性,可能會保留一些模糊和曖昧的比喻,但希望讀者能不拘泥於這些修辭性表達,只取其有用的部分。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

《自らつくり続ける仕事場》, from 《新建築》2020年07月号 p.78, written by 長坂常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