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的真實》《論表達判斷——橫斷與連續的並置》, from 20240624對談節錄 II , conversation between studio tngtetshiu, atelier WooO

《獨立的真實》《論表達判斷——橫斷與連續的並置》, from 20240624對談節錄 II , conversation between studio tngtetshiu, atelier WooO

原文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Hknu1vNMwh7osjcZ/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長短樹鄉村研究所Facebook/本網誌所載的文章僅為轉載目的,原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發佈機構所有。我們僅作為資訊備份,並不擁有該篇文章的版權。轉載內容不代表我們的立場,也不對其內容的準確性負責。若需原文的完整權利或有任何疑問,請直接聯絡原發佈機構或作者。/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預告PV)



類型敘事與意義建構

studio tngtetshiu  x  atelier WooO   20240624對談節錄 II



獨立的真實


WooO(c)

我自己看建築,會分三種閱讀方式,一是設計圖,二是跟身體感覺相關的現場經驗,三是建築攝影。因為我自己也喜歡拍,所以我會特別關注。包含照片第一眼呈現出來的建築感覺,其實我們認識這個案子,或是研讀其他案例,第一印象都是建築的影像。當初看了Studio Millspace的照片後,我一開始以為這個案子的命題是SSBD,因為他們的一些照片和取景角度,讓我感覺它想和Church of Church作一種類型上的呼應。

還有一個感覺,雖然一直強調這個案子,它都是用一些很嚴謹的尺寸,比如說我們剛剛一直在討論的這個中軸,這件事其實現場不見得第一時間能感覺出來,或著是精準的尺寸控制,其實可能現場第一時間也沒有感覺出來,可能是在設計階段上具有討論意義,但體驗較為隱晦。

其實到現場第一個印象,是現場的尺度比從照片上解讀到的來得「更大」。這件事情又會回到我們談從照片認識建築的這一印象。我一直很在意一件事情,就是做設計這件事情,到底是要服務於哪個層次?到底是精準的尺寸掌控,還是真實的身體感受,還是建築攝影本身?

ttt之前有分享關於多木浩二談建築攝影的文章〈家々は海深く消え去りぬ 多木浩二の『反-建築写真』〉(收錄自《建築のことばを探す─多木浩二の建築写真》),建築跟攝影這兩件事情的關係很有趣,因為鏡頭裡的建築會因為光線、焦段或者取景角度的不同,而有空間上的壓縮與變形。但是我認為好像有一些空間,它特別就是設計來服務攝影的,服務於在鏡頭裡面呈現出來的空間。好比說,多木浩二認為在影像裡的那些建築,才是一種世界的表徵,或者是某種建築的真實呈現。

身體經驗會隨著記憶逐漸模糊,因而影像上的建築好像比我們的體感更接近真實?我不確定這整個設計過程中,這之間的優先次序是什麼。也有可能是建成了之後,你自己在現場感覺到,「就是這個角度,看過去好像有一些意義!」你怎麼思考關於設計圖的尺度跟身體感覺和攝影這三個層次對於建築的理解?


ttt(C)

Studio Millspace他們比較像多木那種以經驗為主的視角,想要喚起對世界的某種情感。


WooO(p)

是不是某一刻那個照片有勾引出觀看者的情感,才代表這個構件本身具有意義?才對相片有意義?還是對看這個照片的人有意義?你認為是這樣嗎?


WooO(c)

我認為就是影像要勾起的,比較像無參照建築(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講的共同情感那件事,是個經驗的畫面,它可以把共同情感和建築意義一起傳達,透過照片凝固、提取出來那種感覺。


ttt(C)

我覺得影像是可以自己獨立出一種狀態的,我也蠻喜歡的。包含篠原一男談建築影像有可以表達超越現場空間的狀態,如果拍得出來那種狀態會很好。

但我也認為如果可以去看現場更好,現場總有無法取代的狀態。例如你們感受到現場中庭的尺度感,比照片還大。Studio Millspace可能捕捉的尺度比現場看起來還小,我不確定需不需要讓照片跟現場對在一起,或者說本來就沒辦法對在一起,所以我覺得可以是各自表述的狀態。



論表達判斷——橫斷與連續的並置


WooO(n)

是不是可以聚焦聊一下Double Roof House的部分。這兩棟「並置」的關係蠻有趣的是,儘管量體相似,然而內部構成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我理解這兩者的構成關係是完全相反的,住宿棟用「分割」的手法,區隔出了基本的LDK和其他的房間;倉庫這一棟蠻有趣的,它其實更像是「置入」一個銀色的量體作為工作室,放進一個大空間裡面。

在空間的表達上住宅棟展現了裝修內層的一種「當代日常」的空間狀態,包含使用耐磨地板。而倉庫棟則是完全裸露原本結構的狀態,但是屋面下的結構是延續著外部的黑色,所以又如何陋軒(何陋轩,冯纪忠,1986)一般帶有在隱藏構造表達的態度。

若我們內外層同時一起閱讀。在外部,如前述透過類型的挪用,去疊加出一種「陌生化」的狀態。但是在內部,呈現的卻一棟是很日常,另一棟是更結構表達的狀態。回到「倆倆一起」的語境,我想這個話題,應該叫做從「若兩棟一起閱讀的話,因此……」的敘事,轉而進入到「為何我們需要兩棟一起閱讀?」,我覺得這才是這個話題的意義。

若是從空間經驗來談,好像需要聚焦到開口部的討論。對我來說,我只在某一個畫面有感受到:是從倉庫棟的開口,從一個角度可以隱約看到這個住宿空間的局部。就是開口—開口、開口—表面之間的對應關係。我覺得它這個對話關係就有點像五反田之家(五反田の住宅,長谷川豪,2006),它也是透過開口視線穿越螺旋梯的空間,時而能看到對面的這一連動的關係。我腦中的狀態,比較接近這個。也就是在外部認知它們倆是一體的,但是進到內部時,彼此之間互相閱讀的關係反而比較隱晦,沒有外部那麼強烈的對照關係。一如前面討論到兩條軸線代表「建造」與「經驗」的分離關係,跟Double Roof House本身這兩棟並置的關係好像雷同,需要從「建造」的關係上去抽象理解內部的對應關係。


WooO(p)

我的理解是這樣,外型上Double Roof House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它,這個是很SSBD的企圖,可是到了內部以後,就是一個馬上可以被運用的住居,這是一種稍微斷裂的狀態,但是我沒有說好或不好,我們都知道外部也可以只屬於外部,而內部有自己的所屬系統。


ttt(C)

可能沒有一開始就設定要讓住宅棟的內部這麼日常感。這種日常感,包含這些系統櫃跟內部裝修完成面,和外部金屬質感所產生的差異等,是因為防火隔熱的需要,而他們也提出希望不要這麼像在住鐵皮建築的感受。所以內部狀態是一種需求上的「必然性」。

基於這個想像而找到一個討論方法是,倉庫棟內外的皮層是沒有差異的,住宅棟這邊則刻意的要讓人進到裡面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態。事實上,有很多的開口在照顧這個「兩面性」,例如:你會透過開口看到裝修跟屋頂延伸出去的這個關係,看起來是想要連續,可是內外構造的對比感卻很強。另外一個是客廳南面的開口,不管從外面看進來,或是從裡面看出去,那個開口都開的很大,但內外兩邊的性格就是不一樣。你們試想,假設開口沒開那麼大的時候,內外兩邊性格的差異不會明顯地被感受出來。但當有一些開口很大,同時感覺到內外的時候,就有所體現。我覺得這個敘事有趣的地方就是住宅棟透過大開口表現內外差異,倉庫棟室內外並無差異,並且配置一個蠻高蠻大的開口,當時覺得這個敘事是成立的。

剛剛 WooO(n)在講五反田之家的例子,是可以連結到客廳與孩童遊戲區之間的開口關係,以後會有小孩子玩耍,神父在起居空間,窗戶打開的時候,產生一種空間的連續狀態。從外面是這種鐵皮的質感,再到室內物質感很強的居家空間,視線會穿透過去,然後又到穿到兩棟之間的半戶外廊道,隱約看到倉庫棟的那片會反射的玻璃,再看進倉庫內部。

覺得這種「外內外內」的穿透,不僅是展現內外強烈的差異,我蠻喜歡的。大開口加上內外差異,反而有點特別,讓我感受到住宿空間內部的性格,好像也沒那麼日常,卻也沒有那麼非日常,透過像起居空間南面這種寬兩米七,高一點的「大開口」,這件事情才有意思,它們兩者是互相有關的。


WooO(p)

Double Roof House從外面其實看不出來哪邊是主室,就有消弭了這種分有主室和室之間的區別。南面的這三道窗,剛好因為緊貼,又對應了不同尺度的使用方式,跟代田的町家(代田の町家,坂本一成,1976)的命題是有點接近的,但是代田的町家對主室與室的處理更為直接,這一案可以說是更曖昧一點?這是我看到不一樣的地方。


WooO(n)

接續開口尺度的話題,紅漆圓鋼柱反而有點弱化掉非人居以及人居尺度的尺度落差,就是住宅玄關和這個接近五米多的外型之間的關係,不然它應該會是一個廠房尺度與住宅大門並置的震撼畫面。我進一步閱讀這個「代溝空間」的時候,我才能好好的感受這些開口在這個縫隙空間之中的關係。反而這根柱子表現性很強,所以弱化了這種閱讀關係,但是因為你曾說過是有結構的必然性的,所以在不刻意改變柱位的前提下,好像也不能去除它。


ttt(C)

順著這個話題,這個弱化是我想要的,當初在排平面的時候,是故意要讓這根柱子露出來,控制一側尺寸比較寬,一側較窄沒有那麼好通過,所以這根柱子界定了這個領域,是進到室內玄關前的一個外玄關,是有意識地在操作這根界定空間的柱子。

所以你提出的這件事情,算是有達到效果,如果沒有這根柱子,我會覺得這邊的尺度好大,不確定好不好,似乎得先把這個空間先拉回比較人體的尺度,然後進到一樘門的尺度,接著進到室內,是這樣子的進程。


WooO(n)

其實這個思考差異就只在於,非人居與人居尺度之間你認為還需要有一種轉接,而我則是認為需要更直接的去表達這個尺度差的關係。


WooO(p)

聽起來是在四米二轉兩米八的高度落差之間做表達。


ttt(C)

我覺得這個柱子的效果是有的,我覺得還是必要。


WooO(n)

回到前述中軸空間「座標」的話題,我覺得它還需要依循另一件事情,就是天溝的「層級性」,比起紅柱,其實在中軸線上的「天溝」的位置才是這整個體系更上位的層級考量。你試圖建構紅柱與天溝「一橫一豎」的關係,我認為比較像是純視覺上的判斷。


ttt(C)

如果從這個點切入的話,會不會紅柱改成銀色,天溝甚至根本不需要跟柱子尺寸對應,例如改做一個V字型,那就有機會變成非常獨立地在討論整個系統的中軸,而這個圓柱就僅是作為入口的角色,功能滿足,軸線的命題也可以跳出來。

雖然現在它沒有那麼強調中軸邏輯,我覺得是壞事,可是它也有一個好處,是出現了這種錯位的交錯十字,它跟教堂前側的雨棚構造有對應到,那個棚架的紅漆是教會後來自己上的,這是現在我蠻喜歡的狀態。


WooO(p)

如果回到剛才WooO(c)談的,建築是不是要作為攝影的某種企圖來看,把這個圓窗拿掉,把這個紅柱拿掉,是不是大家的口味就比較沒有辦法接受?這案的關注,可能就不會那麼多了。在這裡也可以討論一個很現實的點,假如建築的視覺印象是很重要的,這好像是某種不可避免的問題。


ttt(C)

老實講,我並沒有在想這些事,例如我加了這個或者是我上了這些顏色,它就可以比較被接受等。


WooO(p)

但必須說它有某部分的美學判斷,這是有效的。


ttt(C)

這一定是有的。但我沒有認為加了什麼東西就比較討喜。我會基於主要企圖來判斷,例如我想呈現「片斷化」這個事情。圓窗開口,是希望有一扇窗戶跟前棟有關係,當然我可以開一扇一樣大的方窗,來讓這兩棟產生一些關係,可是我覺得要一圓一方,因為一個是鋼構鐵皮、一個是紅磚表現性不同,用一圓一方似乎可以,當然,圓的形式是滿強烈的,所以有可能會超越這兩個牆面對應關係的表現性。


WooO(p)

是不是概念操作這種以邏輯可以理解的系統判斷,以及最後「圓窗紅柱」這種表現性強、比較個人詮釋的元素,兩者之間本來就是有一個理解的差距呢?我這是一個疑問啦。當然很多建築師的表現性也都很強,但是考慮ttt持續在做的SSBD設計脈絡時,這是第一次嘗試這種比較明顯、在外部看得到的構件,或者說是「物件」。這個事情你怎麼看?假設今天你有了下一案,然後經過這案也知道這些塗漆物件不算是有閱讀門檻。那下一案的時候,你會怎麼去想這個SSBD的概念操作,以及這些物件片斷化的關係?


ttt(C)

當然我還是知道顏色來作片斷化很有效果,也知道利用顏色來做事太直接、要小心。用圓窗這種沒那麼常出現的簡單幾何,一出現就代表什麼樣的符號表達,確實有風險。但是我還是想要讓它「發生」,因為沒做過一扇這樣表達的圓窗,當時在還沒有蓋之前,其實是還有機會做抉擇的。現在以結果論來看,有圓窗還是不錯吧?顏色的話,那兩個紅色可能會要再想一下,即使我可以給出這個紅色是可以跟紅磚對應的說法,但我覺得上特殊色這件事,終究會馬上被大家歸納在某種狀況下。

不只篠原中後期、歐洲有一些較年輕的建築師,好像也會用這種表達手段。包含內部的櫃體跟那些柱子。Church of Church辦公區其實有個物件感較強的紅色樓梯,當時已經有這種表達了。後續經歷過街屋柱宅(Row House with a Column,studio tngtetshiu,2019),還有一些室內案,Double Roof House「以顏色來領導物件化」這個事情,好像會想要讓它再發生。

那你問我下一個案子會不會這樣做?老實說我不確定。因為我覺得這個案子還混了一些外立面的考量,像你把正立面遮掉,南面其實是蠻無名建築的狀態,它有點微微的尺度怪異,跟環境背景這些沒有表情的無名建築相對應,都不是推射窗,都是橫拉窗的判斷,其實也是比較無名建築關注的作法。試想如果是推射窗,那種「設計感」就又出現了,好像不太對。有了這個紅柱子跟圓窗之後,包含中間的植栽槽形狀,又不大一樣了。但是其他開口又接近無名建築了一些,我自己在看,我覺得這個案子這兩種拉扯關係還是有的。


WooO(n)

既然圓窗那邊是客房,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改成相同尺寸;不同高度的順著側邊的三道窗的這個韻律上去,因為客房要顧及隱私,所以高度也恰好符合,然後轉一個折角,基於對「自由架構」的理解,已經無須去閃避柱撞窗的情況。這個窗戶順著韻律越來越高,牆面轉過去窗戶就跟著轉,寬度是固定的。

因為我把Double Roof House當成是「整體外觀」都是比較無名建築的表現。然而,外部是有機會保持一種系統,去強調內外部關係的思考,而非用不同向度的面去理解這棟建築。所以開口的關係就會是有一種尺度的系統存在,不是那麼強烈,它是在冰冷的鐵皮外表上,去產生那些模仿無名建築的開口,很純粹地去表達這個尺度關係,讓我們可以聚焦在這一些開口部,好像這樣我就可以更專注地去閱讀這個外觀上的整體關係。


ttt(C)

理解。我跟你想的不一樣的部分在於,我可能不會想要開角窗,因為開角窗會蠻「設計感」的。你的觀點認為韻律上應該開角窗,對不對?我可能會開一扇,例如說我不要開圓窗,我開個方窗,可是很靠近這個外牆「邊角」,但還是屬於正立面的;另外一個作法是不要「破開」這個角,開方窗但是比圓窗往右邊一些,因為我在想走過來看到的這個角落的狀態,我不確定到底角落被破掉比較好,還是只有到這裡比較好。


WooO(n)

可能也因為我很喜歡遊戲場這邊南面的開口關係,就是從客廳一路延伸,因為不同的內部分割,加上你的開口一路延伸上去的這個關係。所以這裡如果產生一個破角,而且假設尺度也都抓得很好,狀態可能是類似的。


ttt(C)

我懂,但這樣不會非常強烈嗎?它雖然看起來很無名建築,可是一旦這個東西出現,類似板橋之家(板橋のハウスHOUSE ITA-BASHI,西沢大良,2006)的開口,它有幾個窗產生非常強烈的韻律,如果從你的這個切入點的話,這整件事情好像它就開始太強烈了。


WooO(n)

可能因為剛才的討論還有考慮到紅柱以及圓窗,而我現在是假設它們都不存在的情況下,開口部的關係相對上會是整個立面的焦點,就是整體開口上,在我們前述的冰冷無名建築的外型下,是「相對」強烈的。然後建築元素不上色,也去除圓窗,就是用一個相對強烈的、微妙的開口關係來表達,而那將會是我們第一眼看到它的樣子,因為它就是在這條主要的動線上,我單純幻想還有這個可能性。


WooO(p)

這蠻有趣的,可能是一個可以繼續想像的切入點。


ttt(C)

感謝分享。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

《自らつくり続ける仕事場》, from 《新建築》2020年07月号 p.78, written by 長坂常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