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 アルミの家〉, from 《風の変様体》 p.9-14, written by 伊東豊雄

 

〈1971 アルミの家〉, from 《風の変様体》 p.9-14, written by 伊東豊雄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風の変様体》,版權歸屬:© 1989. Toyo Ito/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1971 鋁之家(アルミの家)


在南青山的一棟小型建築四樓設立一級建築師事務所,是在三月中旬。雖然說是設立了設計事務所,但其實從離開菊竹事務所後的兩年浪人生活,到這時的日常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一年只能默默地完成兩三個案子,也不特別進行業務拓展。兩三個月內是否能接到新工作的不安定狀態,之後竟然持續了十多年。回想起來,真讓人難以置信究竟是如何支撐起兩三位員工的。


然而,在某種意義上,這段時期可以說是我人生中最優雅的一段日子。整天悠閒地面對製圖板,旁邊總是播放著演歌唱片。其中聽得最多的是森進一,他那金屬般的顫音,與當時稍顯蒼白的都市氛圍產生了某種奇妙的共鳴。


將事務所命名為「アーバンロボット(Urban Robot/城市機器人)」,無非是因為我仍對60年代的科技情結難以割捨。在那個年代,科技是建築師們構想各種城市願景與夢想的基石。建築電訊派(Archigram)與代謝派(Metabolist)的眾多作品正是這一時代的典型。特別是Archigram的〈Instant City〉、〈Plug-in City〉與〈Walking City〉等設計草圖,描繪了最明亮、最樂觀的科技未來。然而,以大阪世博會(EXPO'70)為契機,對科技的不信任感也迅速加劇。


獨立後的第一個建築作品「鋁之家」,正是在這樣的時期誕生。因此,這座住宅中交織著對科技夢想的難以割捨的執著,以及隨後確立方向的更為詩意的光之空間的憧憬。這座住宅的特點是兩根光之筒(光管),但最初的計劃是設置四根,預定讓業主家庭的每位成員各自擁有一根。此外,每根光之筒的底部都配備了資訊終端和能源終端。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為個人能夠在城市中生存而提供的膠囊=宇航服的構想。


由植田實擔任總編輯的雜誌《都市住宅》,在當時是最時尚且極具吸引力的雜誌。當該雜誌介紹以「鋁之家」為中心的作品時,其主題被命名為「URBOT」。這是一個姍姍來遲的膠囊。正如代謝派和Archigram所描繪的那樣,人們並非與機械為伴,而是人本身成為了城市機器人(Urban Robot)。也就是說,這個膠囊雖然作為都市生存裝備,但它並不是對光輝科技未來的讚歌,而是一種表達空虛情感的方式。反映了被科技支配的環境正逐步覆蓋現實城市空間的事實。這是一台孤獨地沐浴在光中的自閉症機器人。


上左圖:鋁之家模型/上右圖:鋁之家軸測圖

上圖:鋁之家西側外觀

上圖:鋁之家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切片之一 x 關於三個空間》《切片之二 x 關於三個團隊》《切片之三 x 嘉義建築的群像》,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FACADE x FRAME 之家》《反室》《林間》, from 舊屋力競賽對談節錄 II , conversation between 反室 x 林間 x atelier WooO, 2025/07/27

〈無駄な空間〉, from《住宅論》 p.67-78, written by 篠原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