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生産の新段階〉, from《続住宅論》p.74-81,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住宅生産の新段階〉, from《続住宅論》p.74-81,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続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続住宅論》目錄

非合理都市與空間機械


為都市與住宅設計的「封閉系統」

走向意義的空間

虛構與現實

非日常性的構築

數學的都市

住宅生產的新階段

作為住宅產業的一部分


超越象徵空間

為個體與集合的空間論

在都市之中

三棟住宅的解說


後記



住宅生產的新階段


住宅不應該是一棟一棟由建築師設計並建造而成的。我一直認為,應該在工廠中以合理且經濟的方式計劃生產的住宅,才是普遍的形式。現代社會是一個大眾社會,與近代貴族社會的宅邸建築完全不同。即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有喜好,也不可能在這個龐大的大眾社會中,普遍存在「建造住宅時必須委託建築師」這樣的觀念。在我國,即便是非常小型的住宅,建築師的一品生產也很常見,但這其實是基於公營住宅的數量和質量極差的特殊現象。雖然常有人說,每個家庭都有特有的喜好,但實際觀察已建成的住宅時,就會發現這些住宅的差異大多僅限於枝微末節的造型選擇上,幾乎沒有超越這一層次。


這本來就不是以獨特性為生命的個別生產型住宅設計的對象,而顯然是適合大眾社會的大量生產預製住宅範疇內可以完全吸收的事物。圍繞住宅生產的局勢已經迅速發展。日本的大型資本正將住宅的生產與供應視為未來最大的市場,並開始迅速而活躍的行動。對於這些以往與住宅生產毫無關聯的巨大資本的動作,建築師們開始抱持不信任感,並已經對此提出嚴厲的批判。然而,僅憑建築師特有的社會觀,並不足以改變或中止目前在我國正在發生的這一局勢。工業界積累的工學技術,以及作為新操作技術的系統工學的迅速發展,使得巨大資本尋求其發展場域,這無疑是資本的邏輯,也是現代社會的邏輯。巨大資本進入住宅產業的現象,因而與各種社會現象複雜且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例如,在建築界,目前與住宅產業問題並列的,還有建築工匠薪資高漲的問題。


然而,如果仔細思考,這並非獨立的現象,而是構成一個社會狀況的一體兩面。將現行的住宅建設移轉為預製住宅的最大原因,正是現場施工的工匠薪資高漲,這一點毫無疑問。至於日本土地價格的異常高昂,在此已無需再贅述。但可以認為,這一惡劣的條件一直由以木匠為主的傳統建築工匠們的卓越技術所勉強彌補。然而,隨著這僅存的條件消失,住宅建築的重大變動即將展開。經歷各種起伏後,戰後日本建築界中形成的重要趨勢之一,即住宅設計的變化,以及與之表裏相關的現象——大多數一般住宅被預製住宅所吸收的情況,即將快速進行。


我雖然是一名專注於一品生產住宅設計的建築師,但同時也是一位對新興住宅產業的出現,抱持著建築邏輯高度期待的建築師。正如開頭所述,我對住宅生產中的預製原則的主張由來已久,而這也成為支撐我實驗住宅設計的邏輯背景。因此,對於即將出現的龐大住宅產業,我抱持更加積極的關注。不過,這並非作為背景的關聯,而是作為我自身設計內部根本性的課題,關於這一點,我打算稍後再談。


新興住宅產業的最大特徵,無庸贅述,在於其技術性。它必須超越迄今為止建築企業內進行的工廠生產技術的階段。如果僅僅是作為CIAM系列建築理論的工廠生產方式,我不會如現在一般抱有特殊的關注。例如,擁有與建設資本無法相比的巨大資本的汽車產業或電機產業,未來很可能如同美國的情況那樣,也將進入日本的市場。我所期待的新階段是,這些不同於傳統建設企業技術體系的住宅生產方式。因為這些技術組織本質上擁有追求最大經濟效益與最大機能性的潛力或可能性。


這種技術體系,不再滿足於僅僅如以往那樣,專注於力學系統或材料系統的系統工學,而是將包含能最大程度應對人類情感需求的系統。換言之,這涉及人類在生活現象中表現出的各種慾望的滿足問題。在此前的住宅生產階段,這一領域曾是建築師設計住宅的主要對象。然而,新的技術體系已處於能夠輕易吸收建築界迄今累積的設計成果的立場,並且具備能以更經濟方式提供的條件。如果認為像「豐富的氛圍」或「充滿力量的空間構成」這類「意義的空間」無法技術化,那只是建築師的偏見罷了。(豊かな雰囲気、力強い空間構成などという<意味の空間>が技術化されえないと考えるのは建築家の独断に過ぎない。)眼下,技術體系之所以未處理這些極限性的空間構成,只是因為市場需求的關係,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我自己的「原型住宅」正與這個問題有關,不過,我計劃稍後再談。


新技術不僅涉及以往建築空間的固有問題,更能輕而易舉地將象徵資訊化社會的各種技術,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整合進住宅的內部。以技術性的全新階段為主力,不僅將表達空間的意義性,並結合建築技術之外、特有於資訊社會的技術體系的住宅,其誕生指日可待。


我所預測的新階段住宅,指的是追求徹底合理性與機能性,並深入探討人類情感內部意義與資訊的空間生產方式,而非今日設計師們所描繪的未來住宅。需明確的是,我所期待的新階段,是建立於邏輯推演之上的預測,並無任何意圖去默認即將在日本出現的住宅產業的各種缺陷,或將工廠生產的住宅理想化。例如,當以巨大設備經濟生產出的住宅交付到一般民眾手中時,成本與原價必定無法一致,這樣的事實亦需重點關注。然而,現在的我,只能將焦點放在這一過程的前階段,也就是圍繞經濟生產這一事實,當下複雜的社會狀況,以及與之相關的設計內部問題。希望各位能理解我的立場。


高度技術性應被視為我論文主題之一「抽象性」的某種形式。對於高度發展的工廠生產住宅,未來將逐漸吸收空間的意義性為目標的預測,也與我另一個主題「意義性」直接相關。此外,作為新要素的資訊技術,應該被認為是一個橫跨技術性與意義性的領域。即使對以往的預製住宅不感興趣,但這種預測中的新技術系統住宅,將成為設計內部根本性問題的原因,正是基於這樣的事實。


建築師針對住宅的活動,勢必在此迎來改變。事實上,近兩三年來,日本的住宅設計已經出現了變化,其中以年輕一代為中心,流行著具有普普藝術色彩與藝術性的設計風潮。不可否認,美國和歐洲新興住宅趨勢對此影響甚鉅。建築師們,特別是美國建築師,因反感高度發展的工業社會結構,以及對以CIAM為代表的現代建築最終陷入死胡同的封閉感,開始傾向於否定技術性,轉而追求自由表現人類情感的設計傾向,而住宅則成為最容易實現這一目標的領域。


如果將我所提到的住宅產業問題與建築師未來的活動聯繫起來思考,那麼,這一設計傾向與方法未來仍將持續出現。然而,必須注意的是,那些隨意造型並自由實現的設計情況,其實並未真正觸及人類情感的深層。這種現象很可能只是因資訊氾濫與經濟成長所帶來的一種缺乏責任感的風潮而已。創造,不論選擇的是何種樣式——無論是傳統的還是被稱為普普藝術式的無樣式——一旦未經任何阻力而實現,便已然淹沒於風潮之中。當人們開始意識到,在現場建造住宅的成本過於高昂時,脫離生產性與技術性背景的這類實驗,將迅速失去其效用。試圖表現人類情感的設計傾向,其真實的存在價值,勢必將在未來面臨更加嚴格的考驗。


過去,我曾主張「住宅是藝術(住宅は芸術である)」,當建築界的大勢正開始朝向組織化與工業化發展時,我選擇站在這種主導力量的背面,並以日本建築的傳統為基點持續從事工作。然而,如今站在這個時間點上,我將不再使用「藝術」這個詞語。如果要急於下結論的話,我甚至認為,在現今社會充斥著偽藝術性的住宅的情況下,我不妨說「住宅是機能(住宅は機能である)」。這裡所說的機能,當然不是指那種已經被反覆使用的機能主義,而是指預測新技術系統出現後,通過假設性的計算,以「抽象」與「意義」的綜合所帶來的空間新階段。為了使住宅這個作為人類家庭最小據點的空間充滿生命力,我在1960年認為住宅作為藝術是必要的邏輯,如今到了1971年,我必須主張「住宅是機能空間(住宅は機能空間である)」。


因此,我將把以龐大的住宅產業為代表的技術系統,視為設計住宅的邏輯槓桿。此外,我希望最大限度地操作個人設計工作中所具有的獨特性格,例如主題選擇的自由性與發展的靈活性。我不會像過去那樣,採取從主導勢力背後進行攻擊的戰鬥方式。儘管這種方式充滿挑戰,我希望從正面直接面對情勢來思考住宅。這一過程的邏輯,我認為已經在前文中表達過了,但嚴格來說,這是我過去直覺上的問題。


或許現在需要再次提出名為「原型住宅」的住宅生產方式。1964年我的展覽會(*1)的最大主題便是這一思想,並在百貨商店內建造了兩座原尺寸的住宅模型。由於當時的幾篇論文中已詳細說明,這裡僅作概述。我將這種通過工廠生產,複製出擁有強烈個性與豐富設計的住宅方式,命名為「原型住宅」。就像版畫一樣,每一棟建造出的住宅都可被視為其原型。這種方式是基於工廠生產的高度技術性,同時賦予單品生產住宅所具有的強烈個性。如果設計師限定生產數量,便能控制個性價值與稀有存在價值之間的關係。根據設計的特質,限定工數量可以從1到無限大。一,便是過去的單品生產住宅;無限大則成為所謂的大量生產預製住宅。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工廠生產方式中,也考慮了如木匠、木工等日本傳統工藝職種的組織化。對於那些仍被住宅產業排除在外,分散在城鎮中的建築工匠,他們的技術傳承與發展,也是我們今後必須認真考慮的課題。


我深信,當建築企業目前的大量生產預製住宅充分成長並達到一定水準後,這種「原型住宅」的生產方式將作為現實問題被人們理解。這一方式,位於包含新技術系住宅生產的大量生產住宅與其對極的一品生產住宅——即作為實驗空間的獨立住宅之間,並將作為現實的社會性存在而出現。



*1 《建於百貨商店中的兩棟住宅(デパートのなかに建った二つの家)》,篠原一男與朝倉攝二人展(由朝日新聞社主辦,小田急百貨店),一九六四年四月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日本小住宅的起源-透過標準化住宅與民家農舍探尋篠原一男的前史 Origins of the Small Japanese House》摘錄, 主講:關晟Seng Kuan, 對談:王俊雄, 黃聲遠, 吳耀庭, 2025/05/28

〈「原型住宅」の意味—— <分割><非分割>そして<連結>を巡る空間的試作, 〉from《篠原一男 住宅図面 》 p.134-135, written by 奧山信一

〈建築理論研究 06〉──篠原一男『住宅論』『続住宅論』 , from from 《10+1 website》建築理論研究会 , conversation with 坂牛卓(特別來賓)+南泰裕+天內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