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都市〉, from《続住宅論》p.69-73,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数学的都市〉, from《続住宅論》p.69-73, written by 篠原一男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続住宅論》,版權歸屬:©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Ltd./附圖:《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非合理都市與空間機械
為都市與住宅設計的「封閉系統」
走向意義的空間
虛構與現實
非日常性的構築
數學的都市
住宅生產的新階段
作為住宅產業的一部分
超越象徵空間
為個體與集合的空間論
在都市之中
三棟住宅的解說
後記
數學的都市
「未來都市的結構必須是一個極為抽象的體系。都市功能的無數集合,以及都市功能空間的結構,將決定未來都市的結構。雖然數學中所使用的『結構(構造)』一詞,據說原本是借用自建築,但經過抽象化後,如今再次回到建築之中。因此,這裡所說的都市結構,與今日都市設計中頻繁出現的主體結構或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毫無關聯。都市的本質乃是數學的體系本身,而非造型的存在。都市計畫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與都市問題相關的專家們,必須開始計算這一都市功能體系所擁有的結構。
這當然並非是求解簡單方程式的古典方法。未來都市的結構是一個極為複雜且不斷變動的體系,僅能透過每個時間點的剖面來粗略理解其輪廓。試想決定未來都市的要素(次元)數量之多:以國土的座標為起點,再到政治、經濟、歷史等社會座標,甚至在迅速增長的資訊空間中,也將設置座標。無論是哪一座標系中的建築物、道路或交通設施,皆為函數空間中的一個函數或函數系,且帶有超多維的變數。缺少任何一個座標系,就無法準確掌握未來都市的結構。更遑論從各座標系中隨意挑選幾個點,像抽籤一般地假設未來的某個點;這不過是超多維空間中的一個剖面。然而,如果在理解其為剖面的前提下進行這種作業,也並非毫無意義。因為,超多維函數空間的整體體系無法一次性計算出來,透過在各種座標點創造剖面,漸進地接近其全貌,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因此,未來都市必須擁有如此高度的抽象體系。(*1)」
這是我首次針對都市撰寫的論文開頭部分的一段文字,而我的基本觀點幾乎已在此被概括。或許看起來像是一種抽象系統或觀念系統的演算,但對於設計住宅的我而言,唯有這樣的抽象系統,才是最為現實的都市結構。都市的結構與個別住宅之間,並未在此保證設計上的連續性。我反對以下兩種想法:一是利用都市設計的造形或術語,試圖將住宅設計也囊括進去;二是將從個別住宅設計中獲得的構想或手法,直接線性地擴展至龐大的都市規模。我認為,充滿鮮活具體性的個別住宅與龐大的都市結構之間應該保持不連續性。正是這種不連續性,保障了住宅的具體性以及都市的有機性與功能性。
我認為,有必要避免混淆的一點是,我所指的「抽象的空間」,並不與上述個別住宅的鮮活具體性相矛盾,也並非與都市結構的抽象性完全相同。作為方法的「抽象的空間」,其目的是為了一種全新階段的具體生活。如果能理解這一點,那麼上述看似的矛盾應該也會隨之消失。
未來都市的抽象結構,憑藉其特性,應能包含多樣的部分空間。技術性都市的特徵自不待言極為重要,但同時,它也必須是一座情感之都市。例如,我曾經經歷過以下的場景,這種場景在未來都市中也應該得以重現。如果無法形成這樣鮮明且令人動容的都市景象,那對我而言,就稱不上是未來的都市。
有一次,我在東北一個古老的城鎮散步,這座城鎮的中世歷史隨處可見,斑駁地展現在平凡的街道景象中。隨著步行,我感覺自己的情感逐漸高漲。當我走到城鎮的邊緣時,突然被一種眩目的空間感所包圍。西邊的街道正對著午後的太陽,兩側不規則排列的民房,在逆光下幾乎化為漆黑的剪影,限定了空間的輪廓。我所行走的路面,在我前方不遠處消失在一片耀眼的白光之中。幾乎沒有行人,但這條午後的街道似乎將時間完全吸納進了空間。在這片景象中,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都市原型,它帶給我瞬間的震撼與感動。
未來都市中的街道,也應該能夠再現這樣的場景。
我提及這樣的場景,並非是為了闡述傳統之物所具有的現代性。觸及人類生活場所的鮮明具體性,並不局限於古老的城鎮。在某個初次穿越的傍晚,我置身於東京下町熙來攘往的人潮中,突然感受到人們聚集生活的空間蘊藏著鮮活的生命力,內心情感被劇烈撼動。那是因為這片空間明確地展現出生活的具體形體,甚至具備了慾望的存在感。
我們絕不能在未來都市中喪失這些鮮明且富有魅力的心象風景。為了確保個體空間與其集合空間所擁有的多樣具體性,都市的整體結構必須具備極高的抽象性,而這正是數學體系所能提供的特質。
無論建築多麼龐大,也無法超越建築本身成為都市的結構。即使是具備強大造型能力的建築師,若試圖憑藉造型力量構築都市的骨架,這樣的想法早已屬於十九世紀以前的觀念。因為那種有秩序的龐大造型本身,會反而成為阻礙都市本體運作的因素。將系統的最大效能發揮到極致的體制設想,已經超越了建築的範疇,進而成為政治領域的課題。實際情況是:大型都市的局部範圍將透過系統工程的不斷重複操作過程而逐步形成。因此,我認為日本都市的現實結構,往往由隸屬於行政機構或大型企業的建築師與規劃師的能力進行具體性的塑造。
由於我們目前尚未擁有可以控制並操作所有地區性系統總量的機制,因此,透過多樣且重複的無效率建設活動,無形的都市結構在此過程中不斷受到規範,同時也反過來規範著這些活動。於是,這座都市會在混亂與秩序之間不斷循環。然而,如果這些看似無謂的重複中,對人類生活的基本理解已儘可能地在其組織中得到考量,那麼,我寧願將這種混亂視為都市的本質。被誤解的龐大都市形象中,透過自上而下的控制與操作所創造出的古典都市計畫,無法浮現未來的人類形象。擁有多樣慾望並充滿流動性的都市變貌,本身就宛如未來都市的投影。
我所構思的數學體系,是將未來都市中的工程技術與人類情感交織而成的結構表現體。
*1 〈空間的思想與結構(空間の思想と構造)〉《新建築》一九六七年一月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