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dea in 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 of《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 Ideated by Valerio Olgiati, written by Markus Breitschmid

The idea in 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 of《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 Ideated by Valerio Olgiati, written by Markus Breitschmid 

原文出處《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 Ideated by Valerio Olgiati, written by Markus Breitschmid 

(版權聲明:本翻譯作品是基於《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的翻譯,原書版權歸Park Books Valerio Olgiati Markus Breitschmid 所有。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使用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進擊的巨人 from Muse木棉花-TW


無參照建築的概念


建築的創作概念(idea)必須同時具備兩種性質:「形式生成性」(form-generative)和「意義建構性」(sense-making)。本章節將概述何謂具有形式生成性和意義建構性的概念。



雖然構想一個建築概念,使其能在人們的想像中產生迴響並不容易,但這樣的概念表達不應該是複雜或曲折的。在無參考建築中,關於建築的想法可以通過一句話或一個段落來表達。因此,建築的想法不應該被誤會為某種模糊或難以捉摸的東西,而無法清楚表達。我們不把建築的想法理解為一種神秘莫測的東西,它並非模糊存在且難以定義。相反地,一個建築的想法應該非常清晰易懂。然而,這並非指說建築的想法無法涵括精神性和形而上這類更高層級的性質。相反地,好的建築想法具有這類的性質,並且正是這些性質在人們的思想與心靈中引發共鳴。



這裡要強調的一點是:無論建築想法需要多麼複雜和豐富,都必須將其定義和描述保持清晰、有說服力,並且能引人入勝。一個建築的想法需要被定義到一定程度,讓建築師能夠清晰地了解他們將要設計的是何種建築。我們並不是說一旦有了想法,最終的建築就會立即出現在我們面前,並且可被描述,這是不可能的。然而,建築的想法必須能夠充分描述建築師心中的構想(construct),因為只有這種清晰性才能讓建築師開始設計及繪製建築,並且以這些想法為基礎來達成整體建構的一致性。換句話說,若缺乏了想法,任何整體都無法完成。



想法一直是良好建築的核心要素。然而,對於現今的無參照世界中的建築來說,這種想法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缺乏過去共同理想的情況下,今日建造的每棟建築都需要擁有獨特的想法。因為我們發現自己處於這樣一個情況——當這些共同理想在無參照世界中不再存在時,建築師不再擁有任何設計建築物的指導原則。現在,建築師的責任是為每個建築提出一個獨特的想法。每座建築都需要獨特的概念,這種情況是一個解放的無參照世界的結果。



正如本篇所理解的,一個想法是具有「形式生成性」的。「形式生成性」是建築想法必備的兩種性質之一。舉例來說,建築師可能會提出建造一個寧靜花園的概念,或者是一棟結合公共和私人空間的房子。當這樣的概念以優美而簡潔的詞彙表達時,它並非僅僅定義於功能上,而是展現了其形式生成的品質。每位建築師都聲稱擁有一個想法,但當他們說他們有個想法時,通常他們的意思是他們「僅能」描述所打算製作的建築的功能或形狀。然而,如果一位建築師聲稱想要建造一個寧靜的花園,或是一棟擁有兩個對立房間的房子,這樣的概念則描述了對於形式的意圖。當然,他的目的是為其功能性進行設計,但如果一位建築師企圖建造一個寧靜的花園或一棟具有儀式性的居所,那並非僅僅是功能性給予了這個概念的形式生成性。前者是基於對圍塑房間的構想,而後者則是基於一個同時自由且遮蔽的空間。



一個想法必須暗示了一種形式,它才算是建築性的。換句話說,這個想法需要以你能夠想像的形式,來表達某些東西。想法必須是具形式生成性的。以前述的例子來說,一個寧靜花園的形象能立即會出現在腦海中。或許並非每個人在建築師描述這個想法時,都會想像到同樣的寧靜花園,但多少都會對一個寧靜花園有個明確的形象。例如,建築師可能將這個寧靜花園描述為被高牆包圍,每道牆的中間都有一個開口,花園的中央有水景,或者充滿了奇特的植物和樹木。



與這種具形式生成性的想法相反,如果建築師聲稱他們的想法是建造一個便宜的房子,這不是一個具形式生成性的想法。這樣的描述並未包含具體形式的想法。同樣地,如果建築師表示他們計劃建造一座白色建築或一座小型建築,這也不是一個具體的想法。宣稱打算用鋼筋混凝土建造房屋、宣稱房屋將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或者宣稱將建造一座教堂,這些例子都不具有形式生成性,因此,也不足以作為有用的建築想法。



在這裡必須說明,建築的秩序(architectonic order)和想法(idea)之間存在著很重要的區別。用文學的比喻來說,可以說想法就像是說故事。想法是對於原則性意圖的表述,但並不是對於建築在實際設計上如何呈現的具體描述。因此,一個想法可以有多種方式進行排序,並最終形成具體的建築。這個想法是對形式意圖的描述,並且在秩序建構之前就已經被表達清楚。因此,當我們討論建築物的想法時,這個想法在構思建築物的創意過程中,佔據著一個相當特定的位置。區分出「想法」、「秩序」以及「在物質層面上的具體建築形式表述」,這個觀念很重要。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首先,會存在某種願望,比如有人想要一個可以獨處的地方。以文學的比喻來說,這將是某種類型,例如戲劇或科幻小說。再來,比如有人有一個寧靜花園的想法。這在文學中,可能就像是一個戲劇或科幻小說的故事情節。第三,這個想法有一個特定的秩序系統,例如,這個花園是被牆壁圍繞著的方形空間。在我們的比喻中,這相當於為故事提供情節架構。第四,我們有故事的特定因果關係。對於建築物來說,這就是具體的建築方案,比如所使用的材料、顏色、周圍牆壁的高度,以及在花園中種植的樹木和植物等等。因此,建築的想法與建築的秩序是不同的。舉例來說,如果一位建築師說他們的房子有三面牆或三根柱子,那麼這些是建築的秩序,而不是想法。將建築物描述為「有三堵牆的房子」(house with three walls)或「有三根柱子的房子」(house with three columns),這類的描述並沒有談論到任何其形式生成的想法。



上述的推論,使我們得出一個想法必須具備的第二個性質:意義建構性(sense-making)。在這裡,我們還沒有處理一個事實,即並非所有的想法都值得推進。有好的想法,同樣也會有不好的想法。然而,抽象地討論什麼是好的想法,而沒有具體的建築任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不打算在這裡討論什麼是好的建築想法,因為這是一個抽象的、非具體的概念。然而,舉例來說,如果建築師宣稱他們想要建造一個球體,這並非一個好的想法本身(per se),即使該球體確實有一種形式,並且可能有一些美學上的吸引力。相反地,建築師必須知道他們「為什麼」想要建造一個球體。然後,我們便可以考慮和討論建築師想要建造一個球體的原因,以及這是否是個好的概念。其他例子包括上述提到的那些:不僅「三面牆的房子」或「三根柱子的房子」的描述是不具形式生成性的,關於「為什麼是」三堵牆的房子或三根柱子的房子的問題,以及其是否有意義,這也必須得到解決。



在這方面,必須對將建築物歸類為形式主義的標籤,做出簡要評論。必須澄清的是,如果建築師有某種想法,並且由這種想法導致了一種過度或大量的形式,例如球體的形狀,那麼不一定就認為是形式主義。有一種傾向,推崇將任何具有崇高形式的事物,全盤貼上形式主義的標籤。如果一個想法導致了建築的極端形式,並且該想法是有意義的,那麼事實上,它不應該被視為形式主義。在這裡重要的是,不要應用錯誤的標準:由想法是否有意義,來判定某事是否為形式主義,這是錯誤的。如果該想法是沒有意義的,那麼球形建築就是形式主義的;如果該想法是有意義的,那麼球形建築就不是形式主義。某事物是否是形式主義並不主要取決於建築物的形狀。看似非常溫順的建築,也容易出現形式主義。



然而,在這裡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想法是存在的,但不會帶來任何結果。因為不好的想法,不可能創造出好建築。所以,如果結論是一個想法是不好的,那麼建築師就需要反省,重新開始。如果建築的想法能夠激發居民心中的某種認知或洞察力,那麼它就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稱之為一種「真實論證」(truth argument)。建築師的想法必須從構思的一開始,就具有一定的「發現感」(felling of discovery)。我們在這裡只是規整出:這個想法必須包含某種洞察力,某種有意義的東西。因為我們不可能列出這種洞察力的所有可能性。無可否認,這是一個廣泛且開放式的定義。然而,它必須保持如此,因為任何試圖固定它的嘗試都將無法充分涵蓋所有新意義建構想法的可能性。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一個想法必須是有意義的,才能激發人們的想像。所以無論如何,一個建築的想法必須既具有形式生成性,又具有意義建構性。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

《自らつくり続ける仕事場》, from 《新建築》2020年07月号 p.78, written by 長坂常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