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inciples of 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Seventh Principle: “Sensemaking”, from《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 Ideated by Valerio Olgiati, written by Markus Breitschmid

The Principles of 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Seventh Principle: “Sensemaking”, from《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 Ideated by Valerio Olgiati, written by Markus Breitschmid

原文出處《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 Ideated by Valerio Olgiati, written by Markus Breitschmid 

(版權聲明:本翻譯作品是基於《Non-Referential Architecture》的翻譯,原書版權歸Park Books Valerio Olgiati Markus Breitschmid 所有。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使用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附圖:進擊的巨人 from Muse木棉花-TW


無參照建築原則之第七原則:意義建構


建築必須具有意義(sense-making)。一座僅體現概念秩序的建築是毫無意義的。尋求建築的意義是不可避免的。



將意義視為無參照建築的原則,可能看起來出乎意料。無參照性和意義通常不被視為有共同之處。這樣的假設是不正確的。無參照建築可以是有意義的。



當代建築存在一種迴避建築的意義建構能力的趨勢。有人認為,在一個尚未對參照物的可行性達成一致的世界中,意義建構已不再可能。儘管對於建築領域的大多數利益相關者來說,意義建構仍然是一種途徑,通常是通過引入一個或另一個非建築的引入,來實現意義建構,但已意識到無參照世界存在的人們,則通過完全拒絕建築的意義做出了反應。



最近出現了一種方法,將建築的「真實性」僅僅限縮於內在化和密閉的一致性。這種內在一致性(internal coherence),往往以極大的嚴謹性展現出來,形成了建築師決定採用的各種因素的結果。這類建築中,最好的情況是好看且巧妙地計算和實現的藝術品。然而,即使這些建築熱衷於最嚴謹的概念化因素,以及在隨後歸納建立的秩序系統上,表現得再精巧和技術高超,它們也無法掩蓋它們缺乏建築本質的事實,即缺乏具體與人們生活、夢想和慾望相關的意義。然而巧妙地設計和技術上精密的這些建築,因為它們提供了克服當今令人困惑的無參照世界中,人們常常感到的形而上無家可歸的創造性框架,所以它們因而具有了意義建構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僅僅建立一個秩序是不夠的。秩序本身並不具有意義。



對於那些迴避意義的人來說,解決方法是採用一種歸納方法,引導出「偶然」和「發現」的秩序系統。這些秩序系統賦予建築一種一致性。擁抱這種方法的人認為,如今,在我們無參照的世界中,一致性就是建築中的意義。(然而)這樣做是短視了建築的可能性。僅僅以概念化來進行工作(到目前為止,我們在本文中主要使用了「歸納」("inductive"),而不是概念化(conceptual)這個術語),以達到一種秩序,即便這種秩序是一致的,也並不保證具有意義。相反地,秩序僅僅是意義建構的一種手段。舉個例子來說:儘管我們都同意1 + 1 = 2,但這個等式除了在其數學邏輯中具有意義外,其他時候並不具有意義。只有當我們賦予這些數字一些人文價值時,它們才在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一個僅僅一致的建築秩序可能是可理解的,但它並不產生任何東西:它是可理解的,但不是具有意義的(it is comprehensible but not sense-making)。僅僅被建築感動是不夠的;建築的秩序,必須是人們生活中的具體事物。(It is not enough to merely be touched by architecture; the architectonic order must be something concrete about the life of a person.)



建築不僅僅是一個邏輯秩序的主題。相反地,建築的效果存在於美學領域。例如,如果一座建築的秩序是一個帶有穹頂屋頂的圓形平面,那麼這樣一座建築的秩序,只有在體現了人文主義理念的超越時,才會變得壯麗。



當然,幾何學和數學準則也是人文主義理念的結果,數字確實意義重大。在這個特定的例子中,穹頂在建築上具有意義,不僅因為它是天堂理念的具體體現,而且還因為穹頂在智性上創造可能性,這是因為數字0一次性地獲得了新的價值、可能性和極限——這些特性在其他時候無法想像,例如在古希臘文化早期。關於石材和靜力學的歸納思考,幾乎肯定不會導致穹頂的產生;即使這樣做了,它也不會為體驗建築的人,提供一個意義框架。數字0是一個形式生成和意義建構理念的智性表達,它在兩千年前出現並導致了穹頂的建築發明。然而,我們推測,在數學準則轉變之前,穹頂就已經存在,因為空間理念的具體體現通常在其知識概念化之前就已經出現了。當今天有人說1 + 1 = 2,規定一棟建築有八根柱子,決定一棟建築是一個正方形,或者一棟建築有三面牆時,這些秩序不能單獨存在——這些秩序系統也必須以某種方式具有意義。人們往往認為將秩序簡化為僅僅一致但無意義的事物,會使建築成為修辭性的(rhetorical)。然而,建築不能僅僅是一個巧妙的秩序系統,因而它們僅僅是某種修辭真理的容器,一種自我參照和目光短淺的真理。建築的邏輯——換句話說,對真理的追求——必須始終是對真理的實際追求。儘管我們對世界觀念和意識形態感到失望,這導致了我們的無參照世界及其對權威的懷疑,但世界並非完全失去魔力。我們生活和世界的追求與過去一樣,(仍然)是一個謎。我們不傾向於接受一個意識形態或另一個的事實,並不意味著建築的秩序不始終存在於生活的領域。建築的任務,是將生活置於空間秩序中(The task of architecture is to set life in a spatial order.)。簡而言之:建築以某種方式提煉和升華了一種生活的想法。建築不是一個抽象秩序的機械過程,而是一種具有意義的表達。意義的目的是擴展自己的可能性。通過一棟建築,生活以一種構成和空間體驗的方式被身體感受到,從而肯定了生活本身。當一棟建築真實地存在時,它通過觀者的情感帶入和他們的創造性詮釋,從而具有意義。



當今的建築必須首先為使用者提供意義,這與過去截然不同。意義的生成非常具體,因為個人在感知某個具有意義的空間時,會有身體上的體驗。當今的新特點是,每棟建築的意義,都是不同的。意義的生成在每棟建築中都不同,但它仍然是一個原則,這一點尤其重要。



在我們這個多元的世界裡,我們不再習慣接受原則。在我們這個無參照的世界裡,我們傾向於將原則視為一種矛盾修辭(oxymoron)。然而,如果我們不將意義生成的原則,理解為固定意識形態的語義形象和符號的題材,這種說法就不成立。如果我們放棄對世界的歷史觀念,轉而以形式方式來看待它,我們會意識到,意義的建構從根本上定義了世界。意義的建構並不受特定理論或意識形態的限制。從根本上說,意義的建構,主要是感官知識的具體表現(the concrete appearance of sensory knowledge)。它可以被稱為「偉大的理性」("great reason"),再次強調,這是一種形式而非歷史性的理性。建築需要具有意義的建構能力,以便人類可以在最基本的方式上組織他們的生活。這樣的活動是創造性的,並成為一種邏輯(建構)的功能,先於任何概念化和意識形態。意義建構是處理「為什麼」(why)的建築原則。「為什麼某事是一個好主意」的問題,必須由建築師來回答。在某種程度上,空間體驗、一體性、新穎性、建造、矛盾和秩序的原則都基於「如何」(how)的問題。意義生成基於「為什麼」(why)的問題。雖然本文中所列出的原則不應以一種目的論的方式來理解(should in no way be understood telelogically),也就是說,一個原則建立在前一個原則之上,但有條理地來說,秩序、空間、房間、材料、建造和構成,都是服從於意義的建構的。意義建構就像是一種黏合劑,將一切對於建築重要的因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在缺乏一個正在設計過程中的具體建築案例的情況下,很難準確討論建築的意義建構是什麼。儘管如此,可以說並不是建築師心中所想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如果一個建築師提出了一個想法,必須要推敲它是否具有意義。例如,如果一個建築師設計了一個立方體形狀的建築,就必須對這樣做的意義建構理由進行論述。以這種方式陳述似乎幾乎是平淡無奇的,但在考慮任務的第一刻之後,就變得明顯了,設計一個有意義的東西是具有挑戰性的,因為如果沒有新穎性的層面,就不可能讓人以創造性的方式參與其中。這在今日尤其如此,因為建築師不再能依賴預設的語義和建築語言。當今,建築師必須從無到有地創造出意義,因為沒有現成的公式可供他們使用。換句話說,建築師必須創造出具意義建構能力的建築構成。



在我們這個時代,建築師發現自己在一個不相信真理的世界中尋找「真理論證」("truth argument")。這正是建築師不得不創造出有意義的空間和房間的困境,因為世界要求建築師對世界的基本思潮有深刻的洞察力,這樣建築就不會屈服於形式主義的辯論。說建築師必須有哲學性的言論是有點太崇高,但他們確實需要一個傳達發現的論點(a thesis conveying a discovery),以創造性地激發人們的思想。在我們這個時代,真理是一個難以得到的品質。對於那些信仰真理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令人不滿意的,因為真理在宗教信仰的意義上存在,而那些根本不接受任何真理主張的人,仍然存在一個介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大多數人找到了對他們的生活重要和有用的「真理」。也許我們必須滿足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某些事情「盡可能真實」("as true as possible"),而不是絕對的真理,因為真理也只存在於信仰的領域,即使是哲學,例如,也「僅僅」處理智慧("only" deals with wisdom)。然而,「盡可能真實」的格言比「修辭真理」("rhetorical truth")要好得多。無參照建築受益於這些「真理論證」("truth arguments")。



在「盡可能真實」的意義上進行的意義建構,需要一個理解的時刻(a moment of understanding)。如果我們接受我們想要理解某事,那麼我們也必須接受我們所謂的真理。是的,在一個看起來不再有任何共同理想的世界中,真理是一個危險的領域。然而,正是因為無參照建築不能依賴固定的預設觀念來建造建築,所以必須有一種「真理論證」,在某種程度上,這與哲學論文中的論點(treatise)有些相似。正如「真理論證」被理解為尋找真理,或者一個論點(thesis)——如果我們想這麼稱呼它的話——在我們這個時代尋找的真理可能是瞬息萬變的。之所以需要一個「真理論證」,正是因為在「真理論證」的領域中,意義得以產生。人們大多不接受作為「修辭真理」("rhetorical truth")的事情。所謂的「修辭真理」意味著一個論點本身,一個封閉的論點,可能是邏輯上合理的,但是僅為自我參照的。這種「修辭真理」無法與人們認為對他們的生活重要的東西相提並論。雖然我們不再以宗教的方式來看待真理,但「真理論證」對人類仍然非常重要,並以實際而真實的方式存在。



建築從其具有的意義建構能力中,無疑地獲得了其存在的根本合理性。換句話說,建築的根本合理性,是對其意義建構的討論。然而,為了避免任何誤解,必須盡快說明清楚以下事項:意義的建構與道德追求無關。沒有所謂的道德或非道德建築;只有具有意義或無意義的建築。意義的建構不是善惡的問題;它是對與錯的問題。(Sensemaking is not a question of goodness or badness; it is question of right and wrong.)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

《自らつくり続ける仕事場》, from 《新建築》2020年07月号 p.78, written by 長坂常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