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非裝飾的裝飾化可能性》, from 〈我的建築與現在〉,新建築 1979年 10月号 p.194, written by 長谷川逸子

《非装飾が装飾化する可能性を開始する》,  from 〈私の建築と現在〉,新建築 1979年 10月号 p.194, written by 長谷川逸子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新建築 1979年10月号 (Shinkenchiku 10/1979),版權歸屬:© Shinkenchiku-Sha Co., Ltd./附圖:© 2024 Itsuko Hasegawa Atelier/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


開啟非裝飾的裝飾化可能性



《曖昧的形態與基本形態》


迄今為止,由於我的操作尺度是以住宅為主,因此通常會透過引入單一形式來建造建築。立面分割外部和內部的界線,注重簡樸;平面則蘊含著複雜性。然後將多樣且分散的外部環境與簡單的立面形成對比,透過這些立面來掩蓋內部的多樣性。


為了避免內部變得過於集中,我選擇了分割,並創造了相似形狀的房間,將整體片段化,並使其中性化,以賦予空間複合和分散的特性。例如,德丸小兒科內部的標識板牆壁、60度傾斜的牆壁和天花板、以及6吋坡度的天花板等,都是為了延續以往內部空間的質感而引入的。


這些形式的選擇方式,類似於在「鴨居之家」(1976年2月《新建築》)和「綠丘之家」(1976年9月《新建築》)中,避免了45度的銳角度,而是選擇了100度的鈍角度斜線。弧形和標識板曲線被選擇為不完全呈現圓形軌跡的形式,6吋坡度則是選擇了略微弱於短坡度的強坡度。這些形式並非完全按照幾何基本圖形如圓形或三角形的視覺還原,而是稍微保留了一些不完整性,與完整的形狀相比,更像是一種曖昧的形式。


我通常更傾向於選擇微妙且稍微偏離的曖昧形式,但例如在「柿生的住宅」(1977年8月《新建築》)中,我將整體設計為正方形平面,並在內部嵌入了圓柱面,而在「燒津之家II」(1977年6月《新建築》)中,則引入了直角等腰三角形的結構。儘管有人批評認為我更傾向於選擇模糊而不明確的形式,但我也有選擇強烈完整形式的傾向。這種批評認為我是一種女性化的非日常和邏輯性,但這不是我所把持的立場。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在建造建築時所面臨的個別條件,促使了一種溝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將問題視為自己內部發生的事件,並將其與建築相互重疊。透過這樣的過程,具體的事物與主觀和客觀的兩面性逐漸浮現出來。通過這種事件的擴展,最終產生了這樣的建築。因此,針對這種完整形式的組合,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施加了破壞其強度的力量。我們選擇了建築的構成要素,如柱樑框架、牆面和開口,並賦予它們各自獨特的性質,使其能夠自主運作。我們必須將這些元素分散成片段,就像機械般地將情感剝離,將它們視為未被概念污染的中性和非物質化的實體,並且希望整體具有分散和複合的質感。


據說,立體主義追求幾何學的基本形式,卻陷入了主觀性,不得不引入客觀性。一般而言,完整的形式更加深入了現實的具體性,甚至可以說是將主觀的深度進一步融入其中。這些形式通常與直接、根源的事物相關聯,反而更容易封閉人類所持有的歧義性。因此,它們也成為了將追求深度和情感封閉起來的裝飾形式。


另一方面,曖昧的形式只不過是在基於完整形式的基礎上進行變形。如果完整的形式中融入了主觀因素,那麼曖昧的形式則更接近客觀、通用和概念性。它們與人類生存的基礎相關聯,並與複雜的形式結合在一起。此外,它們展示了意義的多層次和結構化,像空氣一樣開放了具體性和多樣性。在這種建築中,我們選擇了盡可能不誇張的曖昧形式,這是為了避免建築在形式上被解讀為絕對性,同時也是為了不失去空間中具體和通用的特質。


此外,為了實現我對主觀性的迷戀,同時也希望建築成為客觀且非個人化的言論,我認為引入曖昧的形式是必要的。儘管完整的形式會創造(同時封閉)許多人的豐富想像,形成一種裝飾形式,但曖昧的形式則更接近客觀和概念性,具有非裝飾的特質。然而,同時它也敞開了歧義性。如果我們從事件的角度來創造建築,並且理解其中形象和概念的綜合,我認為這種非裝飾的形式可能會開啟新的裝飾可能性,並使其漂浮起來。


《曲線與直線》


該建築(德丸小兒科)的外觀分為兩個部分。


底層的混凝土結構部分和頂層的鋼骨結構部分形成了混凝土和鋁之間的對比,而且進一步表現了混凝土的曲線接縫和鋁的直線接縫的對比。一般來說,鋁的直線接縫屬於工業產品的合理性,而混凝土的曲線接縫則屬於感性的不合理性。曲線源於人體的動作和輪廓線,並且被用來裝飾建築表面,蘊含了人類的欲望和情感。


這些曲線,如同高松次郎所說的,就像是一支畫筆,可以自如地在一張白紙上描繪出黑色線條。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些曲線賦予了客觀性」。我希望這些曲線能夠超越藝術家的個人風格和藝術性,成為一種非個人的書寫方式。從現在建成的建築來看,我認為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成功,並且似乎在擴散的城市中,與環境形成了一種緊張的對立關係。


建築的外觀隱藏了複雜的內部,同時,也作為與城市相對應的虛構功能。這種功能有如鏡子般的雙重性,一方面反映著城市和社會的幻象,另一方面,它的影子卻只是現實的一部分,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長谷川逸子 Itsuko Hasegawa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庭的なるもの、外構的なるもの──《躯体の窓》《始めの屋根》《桃山ハウス》から考える》, from 《10+1 website》〈庭と外構〉2017/11 , conversation with 中川エリカ+増田信吾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