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の仕事》, from 《SD Space Design》 1985年 4月号 p.108, written by 長谷川逸子


《'70年代の仕事》, from 《SD Space Design》 1985年 4月号 p.108, written by 長谷川逸子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SD Space Design 1985年 4月号,版權歸屬:© SD Space Design/附圖:譯者自繪/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70年代的工作

這六個住宅的業主與那些經常出現在建築雜誌上的藝術家或知名文化人不同,他們只是普通人。因此,在向我委託設計時,並沒有人期望我設計出一個建築作品。因此,建築的形態和概念性問題,從來都不是討論的話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設計師不得不優先考慮生活者的需求,而不是表達自我的設計理念。這六個住宅的業主都是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建設條件非常嚴苛:狹小的土地需要有效利用,整體成本需要控制,同時還要考慮通風和日照等自然條件。這些條件自然而然地限制了設計的可能性,最終結果幾乎是必然的,沒有其他選擇。這樣的工作環境讓人無暇討論建築理論。這些住宅只是普通人的家,而不是建築師的知識構築物,我試圖設計一個生活感十足的住宅。


對於這些小型住宅,我曾認為只要強調一個主題就能使其成為作品。然而,當我第一次見到業主時,對方表現出對設計師主題的冷漠態度,讓我質疑強行引入作品性的做法。建築的主題應該是多樣的,不可能只局限於一個。因此,我決定從設計的實際過程中出發,在現場中思考和探索,而不是從理論層面進行設計。這樣的設計方法更多地關注實際操作,而不是理論建構。設計時,我吸收了日本傳統住宅的自然特徵,例如引入南方充足的陽光、確保良好的通風、考慮風水等,最終形成了長距離、斜牆、中庭和相似形平面等設計方案。這些方案都是在現場條件下自然產生的,並且富有必然性。換句話說,這些設計靈感是在現場偶然出現的,但我也希望通過這些偶然的靈感擴展自己的思考範圍。


將這六個住宅的設計方案並列比較,可以看出一個共同點:每個房間的命名都是暫時的,可以隨時更改。這些住宅並沒有明確的中央空間或中心位置,而是利用牆與牆之間的空隙創造出長而白的空間,並賦予這些空間不同的房間名稱。我認為這些由牆與牆之間形成的白色空洞能夠建立多樣性的理論。這些空洞的自由存在方式,正是我一直在考慮的設計方向。回想起曾在建築雜誌中使用的詞彙如「長距離」、「長空洞」、「白色空白」、「斜線」、「多線」、「擴散」、「片段」,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設計方向。我追求的不是簡單地從生活者的角度設計,而是尋找中心空洞、缺失和無數意義涌現的敘事——即真正的女性敘事。


此外,這些小型住宅計劃都是基於各自獨特條件的個別計劃,這使得每個設計都非常獨特。但重複這些設計的過程,也成為從多角度檢驗各種生活方式的嘗試。設計出壓抑作品性的建築並將其作為作品發表,必然會在重視作品性的建築雜誌中受到負評。但我仍必須堅持發表,因為發表建築作品不僅僅是設計一個住宅,而是檢驗這個設計是否能夠超越個人層面,成為能夠經受批評的公共客觀性和共享性。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日本小住宅的起源-透過標準化住宅與民家農舍探尋篠原一男的前史 Origins of the Small Japanese House》摘錄, 主講:關晟Seng Kuan, 對談:王俊雄, 黃聲遠, 吳耀庭, 2025/05/28

〈「原型住宅」の意味—— <分割><非分割>そして<連結>を巡る空間的試作, 〉from《篠原一男 住宅図面 》 p.134-135, written by 奧山信一

〈建築理論研究 06〉──篠原一男『住宅論』『続住宅論』 , from from 《10+1 website》建築理論研究会 , conversation with 坂牛卓(特別來賓)+南泰裕+天內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