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への埋め込み作業》, from 《新建築》 1978年 6月号 p.168, written by 長谷川逸子


《都市への埋め込み作業》,  from 《新建築》 1978年 6月号 p.168, written by 長谷川逸子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新建築 1978年6月号 (Shinkenchiku 06/1978),版權歸屬:© Shinkenchiku-Sha Co., Ltd./附圖:©新建築 1978年6月号 /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黃則維/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




都市中的嵌入工作


長谷川逸子 隨著變遷而不斷呈現新的景觀,記憶不斷重複其象徵,這種沒有厚度、表面化和現象化的空間,或許正是被稱為都市的原因所在。 和「燒津之家目」(《インテリア》(Interior),1977年6月號)時的場景相似,文具店的店主將位於城市一區的舊町屋拆除重建。拆除前的町屋暗淡,充滿古老氣息。黑光的架構,剝落的塗料樓梯,踩上去會發出吱吱聲的泥土地坪,一切都顯得沉重且壓抑。當那座房子無聲無息地被拆毀時,業主輕率的舉動令人驚訝。在他們輕鬆的無聲姿態和無意識中流露的言語中,我看見了那座被毀的房子裡,與現實對峙的生活身影。 表面上看不出的城市深層,以及在城市中生活的厚重感,不在於那座被拆除的房屋內部的沉重物品,而是存在於那些輕盈的動作和姿態之中,這是我所感受到的。 現在,我在東海地區一個地方都市中設計了三戶住宅建築,並計劃在這座城市中完成下一座文具店,接下來還計劃在這座城市完成更多的設計工作。雖然我之前也在東京和橫濱的郊區設計過建築,但這些地方的城市面貌,與這個地方的城市類似,是由逐漸細分化的宅地而形成,這些宅地散佈在一片片田野之間,呈現出一種荒涼的都市現象。這座城市由於修建高速公路而急劇改變,從其表象來看,變得像是一個沒有顯著特徵的都市,使得很難找到文化的地方性或邊緣性。 由於對都市狀況的無望,我對其並不抱有任何期待,因此不禁自問:為什麼建築必須是城市的,為什麼必須是城市住宅和城市生活?當我將現實城市與其形象形式進行對比時,我清楚地意識到,城市不是用形象來創建的。因此,我試圖將建築從「都市設計」這一主題中分離出來,專注於每一個具體的建築,探討建築的自律性問題,並在這基礎上構築建築。 由於建築的設計是由其固有的問題所驅動,而不受其所處的土地或城市所引發。因此,我未能實現的建築並不會以其所在城市命名。例如,我本可以將其命名為「斜線的埋入=embedding・diagonal」(斜線の埋め込み=embidding・diagonal),而不是「綠丘之家」。然而,我仍然將建築命名為「燒津之家」這類在建築命名中加入了該城市的名稱,因為我相信,當建築實際竣工,人們開始在其中居住和生活時,這座建築將從虛構變成一個與城市關聯的實體,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難道一棟建築在面對物理的城市時,不正是透過分隔內外的外部表面來達成的嗎?這個外部表面與建築的構成方式息息相關,其存在形態是由此決定的。 以「燒津之家I」(《新建築》1972年8月號)為起點,我們通過牆壁,即面,來構成建築。若是木造建築,則使用接近耐震壁的大壁造;若是鋼筋混凝土建築,則使用牆壁構造。選擇面構成的原因在於其適用於小規模建築。然而,從結構計算的角度來看,由於需考慮牆壁的數量,這種構造在結構上較柱梁構造少了一些嚴密性,並且保留了某種模糊性。因此,牆面構成在情感表達上更為自由,同時保留了平面形式,使形式直接與功能意義產生關聯。 當用面構成來創建內外分節的外部表面時,我試圖去除表情,使其無機化,並填補無特性的開口部。此外,為了構成內部,我選擇了一種簡單的形式,比如「斜牆」(斜めの壁),盡量保持輕薄。然而,這些表面即使被消除後,仍然保留了一些表情和形狀,帶著某種厚度和不透明感,增添了一絲曖昧性。 「燒津之家II」(《新建築》1977年6月號)是一棟結合木柱、梁及斜材的真壁形式建築(譯註:「真壁」:帶有外露木柱的牆),空隙部分由牆面填補。這些牆面由木構成的三角形與矩形或正方形開口部相對立。由於木造均一的組件結構形成了三角形的面,這些面被塗成無機的銀色或白灰色,因為這裡的主題並不是它們形狀所帶有的直接意義或裝飾性意義。看過這棟房子的朋友表示,「如同真空中的『三角形之家』的側立面,並未作為符號與外部形成對峙。」我通過創建這種內外分節的真壁形式建築,發現了由線材、面和開口部的關係構成的建築切面,也因此設計了「燒津的文具店」。然而,考慮到線材構成所形成的意義,我目前尚未將線材構成形式化為外表面,使其單獨暴露在外面。 這家「燒津的文具店」使用了鋼構柱梁架構,然後澆築了三片鋼筋混凝土板,在這些板的前端豎立木造的間柱,再覆上板材,形成內外分節的面。內部以白色多孔板完成這些分割面,線材則用銀色裝飾。這樣的空間可以說與「三角形之家」一樣,由線材、面和開口部構成。 外部的面是一個從架構中分離出來的輕薄屏風,表面覆有作為無機材料的鋁板(預製尺寸的ALPOLIC鋁複合板),並填補了連續的網格狀開口。由於建築位於角地,兩面的短邊(妻側)和長邊(平側)都被設計成正面。在這座建築中,由於外部被處理成平面,形狀中顯現出某種曖昧性。將建築放置在城市這個框架中來看,這種金屬質感的表面使得建築形體變得片段,逐漸消失,變得透明,彷彿存在於真空中一般。 被嵌入城市中的建築形式無限延續著,每一種形態都構築出現象般的城市。當形式經歷各種變化後,並開始消失時,城市才會顯現出來。 當那座舊房子被拆毀時,我看到了那隱藏在厚重外表下的輕盈。如果我們現在把那種輕盈嵌入城市中,是否能探尋到一種接近無秩序的深層真空呢?這是我不斷探索的課題。 每一棟依照建築構成而建的建築物都被嵌入了城市。實現建築的同時,也是在將其嵌入城市,創造出與城市的對立點和接觸點。若能在這座小地方城市中逐一建造建築並增加接觸點,是否能揭示出城市的外延,這將是未來的課題。 通過建築的構成,我發現了切割面,每一個建築都被嵌入都市之中。實現建築的同時,也是在將其嵌入城市,創造出與城市的對立點和接觸點,這是在一個小小的地方城市中,一步步構建建築,並增加接觸點的過程,是否能理解並探索和揭示城市的外延,這是未來的挑戰。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庭的なるもの、外構的なるもの──《躯体の窓》《始めの屋根》《桃山ハウス》から考える》, from 《10+1 website》〈庭と外構〉2017/11 , conversation with 中川エリカ+増田信吾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