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作為構法與作為身體之物性", from《新建築 1979年12月号》 p.220, written by 白澤宏規

"概念としての構法と身体としての物性",  from《新建築 1979年12月号》 p.220, written by 白澤宏規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新建築 1979年12月号 (Shinkenchiku 12/1979),版權歸屬© Shinkenchiku-Sha Co., Ltd.附圖: ©《建築の言葉を探す 多木浩二の建築写真》/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概念作為構法與作為身體之物性

構法的意義


在建築中,構法賦予建築一種秩序。一般而言,「構法」這個詞意味著架構建築的方法,即結構方法,或者是指構成建築的各種要素之間的關係,例如地板、牆壁、天花板、屋頂、柱子等,即構成方法。無論是哪一種,構法都在探討建築作為構築物的性質,並將其作為實體本身或直接的方法來處理。因此,從涉及美學層面的視角來看,人們往往只關注於構法的形式和設計追求,而忽視了其背後存在的空間思想。換句話說,構法中顯現的建築概念及其基礎的思想,是需要以更重要的觀點來探討的。


構法有時會被用作結構的同義詞。作為結構方法的構法觀點,反映了建築作為一種技術,從技術角度來看建築。這種以技術為尺度的觀點,可以看出現代試圖以技術來衡量一切的態度。這種技術至上主義的視角,為建築的巨大化和構法的目標提供了思想基礎。換言之,構法本身就是技術。


有時會區分真正的結構與虛偽的結構。這當然包含了以技術進步思想為背景的真實技術表現的正當性視角。此外,建築的素材和材料各有其應有的姿態和使用方式,追求真實的東西往往只有一種,這種近代的純粹性傾向帶有排他性。在這背後,可以窺見試圖通過倫理性來理解建築的思想。換句話說,構法不僅僅是力學需求的表現,更是倫理性的體現。


還有一種想法是構架與表層的分離。確實,這種概念反映了從傳統磚石結構中解放的渴望,同時也顯示了機械形象中的系統自律性,或是機制的純粹表現這一形態表現的取向。構法往往試圖與當時佔據主導地位的形象目標接近。


均質空間是其中一種空間的拓譜。其以構法中的均質性為前提,是通過抽象化的方法,體現對無止境普遍性追求的渴望。同時,也可以看到現代通過設置座標軸來消除特定場所性,來實現僅僅是位置關係的均等空間模式。此外,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反映了現代社會中的監控制度。因此,構法是一種作為制度體現的圖樣。


以上列舉的例子,都是從構法的視角來考察現代建築的結果。通過探討構法,可以認識到實體構法背後潛藏的空間思想,並了解作為概念的構法中,隱含的時代空間模式。因此,思考構法並不是表現特殊的結構體,也不是拘泥於空間表現的構成方法。這些都是結果上的形態表現,而從中認識到深層的時代意識、價值觀或空間模式,才形成了作為概念的構法。


物性的感知


我們試圖瞬間了解建築空間。試圖用視覺解讀那裡的空間結構。這需要建築的明確性,並且預設了作為預定和諧的空間邏輯存在。如果無法解讀,則判斷為缺乏邏輯或方法上的缺陷。這種以視覺為基軸的空間認識結構,被認為是現代的產物。


這並不是說視覺的知覺作用具有優先性,而是基於語言的認識結構,形成了以主體存在為中心的價值觀。這種認識主體為前提的感知作用,使我們對建築形成了一種俯瞰的構圖,並帶來了一種靜態的空間認識結構。


長期以來,對於這種僵化的視覺優位認識結構,各種感官在邊界領域的再生,已被主張許久。這些作為身體性的各種感覺,可以是以觸覺為中心來組成,也可以是以聽覺為中心的,甚至可以涉及統合各種感官的上位共同感覺。這些感官的共同知覺作用,展開了一種鳥瞰圖式的構圖,並帶來了以想像力參與為前提的循環時間性、動態的知覺結構。


這裡並不是要誇耀這些感官的存在,而是指出除了概念之外,還存在著感知空間和身體的模式。即使不提及矯飾主義和巴洛克式的建築空間,感官的共同性和作為身體模式的空間是明顯存在的。現在,我們想從共同感覺的角度,來思考建築存在形式中的問題。


建築中的身體空間受物性所觸發。當然,物性並非唯一構成其模式的方法,但物性的表層挑發力是空間的一種動力。人對物質的反應是直接的,對於物質屬性的感覺作用是被動的,但同時也存在通過各種感覺的共同作用,從內部構建知覺的主動感覺作用。這種間接的感覺作用會反過來賦予物質其物性。例如,看到無色的東西時看到顏色,聽到無聲的東西時聽到聲音。這樣的感覺作用可以被視為從記憶中重現場所性的表現,也可以看作是物在修辭性的場景中的作用。由此知覺作用所構成的身體模式,在感知空間中展現動態,但這本質上是裝飾空間的基本特性。


物性引發的偶然情感,這種自發且偶然的感知作用被稱為「情緒」。對白牆、杉木柱、紙門這些事物,我們不自覺地使用「日本的感性」這樣的詞彙。這些物質所帶有的表情,在建築中應被盡力排除。然而,這種習慣性的感覺,作為由物性引發的想像作用,其參與性不應一概否定。總之,我期待物性的這種挑發性,其所引發的感覺及空間的出現。


我並不是將理性或概念的構法與作為身體的物性設定為對立概念。它們不是獲得明確位置的,而是在難以分割的狀態中,前者為後者提供框架,或前者嵌入後者的挑發性想像力中。無論如何,我認為通過物性的挑發力,以及想像力的參與,可以恢復感知空間中的生命力和整體性,以取代被視覺認識結構所忽略的主體。


白澤宏規 Hiroki Shirasawa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庭的なるもの、外構的なるもの──《躯体の窓》《始めの屋根》《桃山ハウス》から考える》, from 《10+1 website》〈庭と外構〉2017/11 , conversation with 中川エリカ+増田信吾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