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様さと単純さ》, from 《SD Space Design》 1985年 4月号 p.86, written by 多木浩二

《多様さと単純さ》, from 《SD Space Design》 1985年 4月号 p.86, written by 多木浩二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SD Space Design 1985年4月号,版權歸屬:© SD Space Design/附圖:© 2024 Itsuko Hasegawa Atelier/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多樣性與簡單性——燒津之家II、綠丘之家


「燒津之家II」的內部有一部分尚未完成。這單純是由於業主資金的限制和目前的家庭結構,未完成部分並不具有特別的意義。從整體形態上可以看出,這棟建築並不追求完結性。與其說內部有未完成的部分,不如說整體是因緣際會切割出的一片薄三角形切片,這更能引發對這棟建築形式的思考。這座「三角形之家」隱含了建築作為片段的概念。雖然這個三角形之家似乎置於真空中,但其側立面並不是以物件符號化的方式與外界對峙的。 這座建築本來就有入口,但並沒有正面。更準確地說,這座建築沒有特定的方向,反而傳達出分散與複合化的訊息。側立面也是這種建築的一個切面。它本質上並不是為了展示而存在的表現,即使在完成後,也不會給人完整或聚合的感覺,而只是必須完成的部分。然而,將整體集中或在其中放置完結的要石是不可能的。這顯然表明,建築不是建築師的內在表現,也不是完整的象徵性空間。它更中性化,如同機械一樣,與我們的情感切割開來,同時也避免事先被意義或受概念污染。 這座建築的設計中性化,分散與複合的關係正是這座建築存在的方式,這一點可以從側立面清楚地看出。框架完全暴露出來,但它被當作一個沒有深度的平面來對待。骨架、牆壁甚至窗戶都被銀色油漆給同質化,失去陰影和深度。也許,如果更無機質和金屬化會更好些。 長谷川逸子的建築充分體現了日常性,帶有某種健康的響應。這或許是因為她的建築,無論經歷了多麼複雜的思考和錯誤,依然保持著積極的特質。雖然說積極有些奇怪,但這可以理解為她的建築並不是性格露骨的原型建築(meta-architecture),也就是說,建築中的建築。它不僅不收縮,反而舒展,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明了長谷川的建築是由理性主義構成的。 這一點也與物和空間的無極化、中性化方式相關。中性化的層次既非完全客觀也非完全主觀,這使得建築以尚未與意義聯結的具體性出現。這也與她建築的操作性質相關。例如,可以考察她的尺度。略大的空間尺寸將建築與身體分離,出現在中性化的層次上。但這種尺度並不會極端變大,不是為象徵化空間中心而設置的高度或長度。這些尺寸總是貫穿整個建築量體,伴隨著建築片段化的操作。 這種非象徵性也支持了建築多元性的認識。儘管目前長谷川逸子的建築基礎尚未充分整理和有序化,但多元性的概念依然存在。例如,「綠丘之家」中有一面斜著橫穿平面的長牆。這個包含牆的平面是她設計中最優秀的案子之一。在實際操作中,這種方法巧妙地將狹長的空間分成兩個不同的領域。然而,這可以用幾面正交的牆來達成。獨特之處在於,這種設計引入了一條斜牆,這種簡單但具有獨特特性的形式,使我們面對一種日常性與大膽並存的奇妙質感。 或許,她的設計特性就在於創造這種空間質感的技巧。值得注意的是,這面牆的角度並不過於強調,因此空間不會失去日常質感。這也表明她沒有利用逆向透視技巧作為修飾手法。長谷川逸子絕不接受過於矯揉造作的手法。所有元素和形態應盡可能屬於一種更自然的質地,雖然不完全是現成品,但應具有現成品的特質。 無論如何,將空間斜向分割,使無特徵的圍牆成為橫切和分割操作的一部分。斜牆失去了一些重量和不透明度,不再是完全的盲牆,成為日常空間中的異質存在。這樣,由一面牆生成的空間組織起兩種質感。實際上,建築空間的質(即意義)是多樣的,如同人類的無意識一般難以直接把握。可視元素和形式僅僅是在這廣大意義的某處錨定(投錨),形式使其浮現。 因此,形式具有一種隱喻功能。簡單的形式不是將隱喻暴露為可見,而是將其結構化。她在多方向設計中,漂浮於不透明的基礎之上,並持續在某處錨定。如果打破這種關係,將不得不將複合性帶入形式本身,或至少在戰略上簡化概念。包括「燒津之家II」在內,長谷川逸子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這種錨定的不確定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多樣意義。 長谷川逸子的設計並不是一種以明確目標和概念為導向的知性操作,也不是通過限制或選擇詞彙以獲得未知意義,更不是為了形象而集中一切。她不允許自己過分沉迷於幻想。長谷川逸子的設計不是向心式的積累,而是向外放射,嘗試多種方法。這些方法並不一定是獨特的,她靈活地掌握了各種建築構成法和表現法。各種建築影響進入並具體化,並在事件的過程中組合。她的建築中日常性與近乎粗野的形式強度共存,這在不同住宅中表現出來。她的設計方法不一定在可見層面上貫穿始終,但在體驗多種異質印象時,可能接觸到了她建築最獨特且難以言喻的形式性。 這是否意味著侵害了理性主義?她的設計在單一作品中並不是無邏輯地共存多種異質元素。可見層面上異質元素並不碰撞、融合,而是以簡單而明確的方法呈現。因此,抽象層面上近乎無秩序的多樣性和可見層面的簡單形式之間的對應,始終在她的設計中運作,也因而解釋了為何在簡單形式中能體驗到不可見的意義。

多木浩二/評論家 (本論文刊於1977年6月號《インテリア》(Interior)雜誌)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庭的なるもの、外構的なるもの──《躯体の窓》《始めの屋根》《桃山ハウス》から考える》, from 《10+1 website》〈庭と外構〉2017/11 , conversation with 中川エリカ+増田信吾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