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実体と虚構のあいだ》, from 《SD Space Design》 1985年 4月号 p.98, written by 多木浩二

《実体と虚構のあいだ》, from 《SD Space Design》 1985年 4月号 p.98, written by 多木浩二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SD Space Design 1985年4月号,版權歸屬:© SD Space Design/附圖:© 2024 Itsuko Hasegawa Atelier/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實體與虛構之間——燒津的文具店


長谷川逸子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爽快且充滿活力的感覺。這次燒津的文具店與燒津郊區的三角形之家(燒津之家II)那種略顯過分的強硬有所不同,這次的文具店雖然不是一個簡單的建築,但具有強烈的表現力。而且,奇妙的是,這棟建築雖然顯然與周圍的建築風格不同,但作為小學前的文具店,卻並不顯得突兀。如果整理這些印象,我覺得她的建築之所以能產生這種效果,是因為她與這個城鎮之間有著某種微妙的關係。這個城鎮並沒有特別明顯的視覺特徵,顏色和形狀上都顯得模糊不清,缺乏明確的對比。長谷川的小小文具店賦予了這樣一個通常會被忽略、難以記住的城鎮一種可視性。從那時起,這個城鎮逐漸變得更加可見,並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周圍的環境。

或許長谷川並沒有意識到這個過程。與其說這是她有意識地創作的方法或概念,不如說這是某種滲透在她記憶中的力量在發揮作用。周圍有許多類似的房屋形狀,但這並不是簡單的模仿。也許,將這些記憶有意識地方法化也是必要的,這是重新定義建築與城市關係的一種非常有意識的方法,並且涉及思想問題。然而,長谷川的創作方法和建築的表現方式並不是從這種視角出發的。只有在她成長的城鎮中,幾乎是本能地產生,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即便如此,在這樣一個與記憶有深厚聯繫的城市中,並且不自覺地創造一棟棟房屋,對於建築師來說,似乎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因為這無疑是一種持續建造複雜城市的過程,這些城市都是人們親身經歷的。

長谷川逸子的建築中,總有一些無意識的部分。然而,整體上,這些部分都是有意識地展現出來的,並作為新事物出現。例如,這個建築所呈現的線條之強,不是刻意強調或強制的結果。雖然這個比喻有些奇怪,但這種調子有點像筆跡。無論字寫得好壞,總有一種勢頭。這不是可以有意控制的。她的形態輪廓中有這樣的特質。這在當代建築師中並不常見。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她從許多建築師的作品以及非建築性的場所、空間和物體中汲取了大量靈感。仔細觀察,有時會發現某人的手法和用法。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引用,而是將其一般化,成為可用的手法,並融入她的建築中。

然而,這些考慮在理解這個建築時可能並不關鍵。這個建築具有強烈的存在感和虛構性,主要是因為她對建築這一實體的認識。她以前的作品中,建築主要在空間這一範疇內思考。空間,或者說空間性,一直是她的核心關注點。她將內部構想為兩個對立的領域,也是這種關注的體現之一。分割空間,在對立或語法中創造更複雜的事物。每個空間都不應該過於抽象,否則無法呈現出不完結的現實性——這種志向在她對空間的強硬處理、斜行的牆壁和開放的雙重結構中得以體現。這並不是追求不規則,而是向著更複合的方向發展。

因此,燒津之家II的意義變得尤為重要。這裡不得不放棄所有的空間意義,空間必須被視為自身具有意義的量體。當必須將其視為構成要素時,建築作為實體的特質成為關注的焦點。在燒津之家II中,開口部的設計很有特色。開口的形狀和位置本身並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它們與牆壁和柱子這兩個不同系統之間的關係。她開始將建築視為牆壁和柱子的系統干擾和結合,而不是從空間這個語義層面考慮。文具店是一個鋼結構,上面覆蓋了屋頂和牆壁。牆壁的上半部分是部做開口的,這似乎是這種覆蓋手法的體現。室內由一個曲面的布質隔板橫穿內部,可依照空間使用而改變設置。基本來說,在文具店的體驗中,我們無法斷言構件實體比空間議題更次要。只是長谷川在空間構成方法中看到了複合性,因而必然地轉向關注構成建築的基本框架。因此,當以這種角度看待建築,並重複這種實踐數次後,空間的品質將無疑會再次回到她的關注視野中。

然而,目前長谷川的方向使建築的表現方式非常新穎。換句話說,她不僅僅關注框架的設計,而是關注事物的存在方式。她對設計並不抱過多期待。不認為用圖像傳達、裝飾或創造獨特形狀能開創新天地。

建築不是消費品,應該從更根本的角度創造。長谷川的建築通過其現象方式,反而在批評當前的社會現象。她的建築給人的強烈印象,不僅是本能和潛在能量的強度,而是來自於她對物與人關係的探索。長期以來,她將工業產品如金屬用於二樓的欄杆,將鋼結構塗成銀色,在外牆上使用鋁的質感等,這些不僅利用了材料的性能和屬性,更是對「物」的認識。因此,她的建築雖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卻也讓人享受到高度觀念性的經驗。

當然,問題不僅僅是材料和框架。這棟建築從前庭看是完整的,但實際上內部與舊鄰居相連,背面沿著地塊膨脹,從兩個直線屋頂的重複下突出。因此,這個簡單明了的形式與建築所包含的東西稍有偏離。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柱梁組織和覆蓋的關係問題,而是將這些關係形式化,作為框架傳達,或預示意義的開始,這正是長谷川建築的獨特魅力所在。


多木浩二/評論家 (本論文是1978年6月號《建築文化》中發表的論文的再錄)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庭的なるもの、外構的なるもの──《躯体の窓》《始めの屋根》《桃山ハウス》から考える》, from 《10+1 website》〈庭と外構〉2017/11 , conversation with 中川エリカ+増田信吾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