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化した構成》, from 《新建築》 1979年 10月号 p.184, written by 長谷川逸子

 

《複合化した構成》,  from 《新建築》 1979年 10月号 p.184, written by 長谷川逸子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新建築 1979年10月号 (Shinkenchiku 10/1979),版權歸屬:© Shinkenchiku-Sha Co., Ltd./附圖:©新建築 1979年10月号 /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



複合化的構成


相比以往的建築作品,「T・兒童診所」(譯註:德丸小兒科)設計的功能更複雜且規模更大,因此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前次發表的「燒津的文具店」(《新建築》1978年6月號)是這個設計過程中短時間內完成的作品。那家文具店探討了建築構成要素,即柱梁框架、牆面和開口的關係及其特性,並關注於使這些元素逐漸自立的過程。這次的建築設計延續了同樣的問題。

這棟建築的一樓是兒童畫廊,二樓是診所,三樓是護士室及診所附屬部分,四、五樓則是住宅。各樓層功能不同,形成了多層結構。建築採用混合結構,一樓到三樓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四、五樓則與文具店相同,為純鋼骨框架結構,樓板和側牆為混凝土。每層樓的柱梁、外牆面和開口系統各異,內部分節面引入圓弧、正弦曲線和6寸坡度的斜面。各樓層依功能不同,樓高及天花板高度各異。

一樓部分,建築前面有獨立自立的混凝土牆,接著是與柱相連的半透明磨砂玻璃磚牆,形成流暢的正弦曲線牆。背後則有斜角突出的牆,與正弦曲線形成對立。這三面牆平行排列,並在南側面向停車區形成柱廊。O街牆和正弦曲線牆之間形成一種外部空間,允許風穿過,而正弦曲線牆和有突出的牆之間則用大玻璃隔開。這層樓內部為了突顯柱梁架構,採用清水混凝土完成面。柱梁、牆面和開口雖各自獨立,卻相互干涉彼此的構成。

二樓部分,四個懸臂部分的牆面與柱梁無關開口。為了突顯柱梁架構,內部也使用清水混凝土。三樓部分,柱兩側設開口,柱、牆、開口並列。四、五樓則將覆蓋的鋼構柱與架構分離,鋁板牆自立成幕牆結構,柱的位置內外開口不同。

這樣,每層樓都有不同的構成,使這棟建築成為具有多重形式的建築,相比我之前的單一形式建築,這是一種複合形式的創作。

作為內部分節的牆面,一樓柱梁相連的正弦曲線牆,二樓有連接的60°圓弧牆,三樓則是反轉的圓弧牆,四、五樓有不同半徑的圓弧牆。五樓分節的天花板一側為圓弧,另一側為斜面,形成對立。這些牆面與柱梁框架的堅硬厚重形成對比,為了表現輕薄如紙張的質感,我選擇了60°的圓弧和正弦曲線。希望圓的軌跡帶有不完全性和輕盈的表面感。

這棟建築的外觀大致上由下層沉重的混凝土和上層無機金屬薄鋁板構成。道路側的立面由建築主體牆和獨立的O街牆構成(這面牆與建築主體的三樓部分之間,有一個連接部分可見),四、五樓的鋁板形成對比。鋁板為直線縫,而O街牆引入曲線縫,而不是傳統的直線縫。曲線縫和鋁板縫一樣是15mm,留下規則排列的分隔器痕跡,牆面塗上硬質白漆,縫隙處塗上與鋁板相同灰度的灰漆。外表面呈現直線與曲線的對比。

(長谷川)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庭的なるもの、外構的なるもの──《躯体の窓》《始めの屋根》《桃山ハウス》から考える》, from 《10+1 website》〈庭と外構〉2017/11 , conversation with 中川エリカ+増田信吾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