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House》, from 《新建築》 1985年 8月号 p.213, written by 長谷川逸子

《B・Y House》, from 《新建築》 1985年 8月号 p.213, written by 長谷川逸子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新建築 1985年8月号 (Shinkenchiku 08/1985),版權歸屬:© Shinkenchiku-Sha Co., Ltd./附圖:©新建築 1985年8月号 /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




B・Y House

在前方有一棟受道路斜線限制的四層鋼構建築,往後是一個用金網包圍的挑高中庭,內有鋼構樓梯。再往後,是一座附有耐震牆的五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這個建築位於深度較大的土地上,採用了類似古老町屋的形式,一層層地向後堆砌牆壁。登上金網包圍的鋼構樓梯,俯瞰光庭,兩側是小型租賃房屋,而四、五層則是我主持的設計事務所。

在追求防災、安全和土地有效利用等目的下,建築物一個接一個地建起來。無論是酒店、公寓、學校、工作場所,還是住宅,都被轉變為以超高層建築為頂點的辦公樓型態,城市變得像歐美城市一樣硬朗而沉重。此前,我的辦公室位於西新宿,那裡正是這種典型。那些建築群腳下的綠化非常整齊,與建築物融為一體。

B・Y House 所在的地區與西新宿截然不同,位於後街,尚未進行都市整備。雖然被指定為商業區,這裡依然保留著木造民居和現代建築並存的景象。民居門前擺滿了盆栽和鉢植,彷彿露地一般,建築物的陽台和屋頂也充滿了綠意。這裡散發出東京下町的氛圍,未經整治的裸地綠意盎然,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我設計 B・Y House 的外觀時,借鑒了剛竣工的 NC House,同樣採用了混凝土這種硬質材料,但在其前面加上了周圍環境所染色的,整日變化的表情。為了增加輕盈感和透明感,我重用了我一直很喜歡的鋁製沖孔金屬。然而,與「SD」上發表的模型不同,在竣工前,我決定在沖孔金屬上覆蓋更多綠色植物。因為無法等待蔦藤從露台上延伸下來,我用了非常逼真的人造花。光庭的金網也計劃用綠植覆蓋。

「疊加牆壁,利用牆與牆之間的空隙作為空間」這個概念,使我更注重疊加牆壁的自由度,而不是造型或量體。然而,這幾何學的理性、裸露的建築,當景觀、綠色、光線以及人類歷史交織在一起時,成為人類生活環境的一部分,並作為一個活生生的象徵而發揮作用。通過設計 B・Y House,我重新思考了環境,並確認了這一點。

(長谷川逸子)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

《自らつくり続ける仕事場》, from 《新建築》2020年07月号 p.78, written by 長坂常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