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の建築印象記—木村俊彦—重厚な和音と構成の形式から脱皮して》, from 《別冊新建築》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1988年 p.106, written by 木村俊彥

《私の建築印象記—木村俊彦—重厚な和音と構成の形式から脱皮して》, from 《別冊新建築》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1988年 p.106, written by 木村俊彥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別冊新建築 1988年 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Shinkenchiku Special Issues 1988),版權歸屬:© Shinkenchiku-Sha Co., Ltd./附圖:© 別冊新建築 1988年 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シルバーハット/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從厚重和聲與構成形式中蛻變

我的建築印象記——木村俊彥(木村俊彥構造設計事務所)


最初注意到伊東豊雄氏的自宅「銀色小屋」(《新建築》1985年01月号)是在我剛負責「月評」的《新建築》1985年1月號。一眼看上去,這座建築在看似臨時建築般的輕盈之中,還帶有一種清爽高雅的風格,這讓我感到一種困惑,記得當時評論道「差點就非常成功了......」(もう少しで素晴らしく成功したのでは......)。之所以覺得「可惜」,是因為覺得如果在空間框架的細節上能再加入一些高科技的智慧,或許會更好。


另一方面,我感到「出色」的原因在於這座建築給我帶來了一種新「近代建築」的感覺。這就像音樂從重厚的和聲與構成形式中蛻變,發展出如法國近代音樂中的德布西(Debussy, 1862-1918)、拉威爾(Ravel, 1875-1937)和庫勒(Köhler, 1849-1907) 的分散和弦一樣,是建築真正意義上的「近代蛻變」。雖然大小不同,但同樣形式的七個圓筒以極為普及的角鋼這種簡單的結構材料進行演出,並通過極簡化的接合部細節所形成的兩種必然面相,這些都讓人感到新穎。這是建築師的自宅,後來看到實物,簡素和非豪華的特質更讓我感到好感。


戰後復興中確立的日本近代建築,無法完全擺脫以往沉重結構的束縛,伴隨著經濟成長,材料的豪華化成為當時的趨勢。在這種背景下,使用便宜(說便宜可能有些失禮)的結構材料,創造出空間膨脹且輕盈的膜狀遮蔽空間作為住宅,這是相當大的挑戰。它在矛盾中包含某種合理性,在矛盾中發揮經濟性,嘗試在完全不同於剛重結構的世界中,以及摒棄虛飾豪華中,找到空間的豐富性。這種意圖和創作態度是新鮮的。


在建築技術穩定,人心也安定的今天,新一代自然地承接了這些基本情況。伊東氏以及包括長谷川逸子氏在內,這些建築師們創造出如分散和弦般、波浪般、雲般、月影般的新建築,作為新的社會裝置,這是一種令人愉快的趨勢。


之後,伊東氏在六本木設計了「游牧餐廳」(レストラン・ノマド,《新建築》1986年10月号),這是一座為年輕人設計的夜總會建築。當時,我的事務所也在六本木,每天經過那裡,目睹了建築的建造過程。由於地價高漲,這座建築作為暫定的商業用途而建,因此需要輕巧的結構。首先是在不大的地塊中心豎起了一根大柱,隨著複雜折面的屋頂架起,天花板上懸掛著如雲霧般重疊的沖孔金屬小片,營造出柔和的氛圍。或許正因為是臨時建築,伊東氏自由釋放了他的獨特感受,這種感覺即使在臨時建築中也應繼續存在,甚至更應得到發揮。


這種新的「近代建築感覺」是非常珍貴的,不能僅因為其小或臨時性而忽視。所以我想象,如果「銀色小屋」使用不鏽鋼部件、接合處使用具有智慧的鑄鋼、柱子是從地面突出的自然石柱,這個空間會變得更高科技。


我不知道這是否是伊東氏所追求的方向,但他的感覺和創作態度中顯示出非臨時性的、本格派建築家的素質,我希望他能遇到這樣的機會,並在建築設計的舞台上大展宏圖。期待他未來的精彩表現。■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

《自らつくり続ける仕事場》, from 《新建築》2020年07月号 p.78, written by 長坂常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