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の建築印象記ー富永譲ー記憶と感覚の貯蔵庫》, from 《別冊新建築》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1988年 p.88, written by 富永譲

《私の建築印象記ー富永譲ー記憶と感覚の貯蔵庫》, from 《別冊新建築》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1988年 p.88, written by 富永譲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別冊新建築 1988年 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Shinkenchiku Special Issues 1988),版權歸屬:© Shinkenchiku-Sha Co., Ltd./附圖:© 別冊新建築 1988年 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笠間の家/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記憶與感覺的儲藏庫尋求開放的建築

我的建築印象記——富永讓(富永讓+形態系統(フォルムシステム)設計研究所)


「笠間之家」(笠間の家)是一個由2”✕4”木構工法建造,外牆使用柔性板材的樸素箱型建築。兩個圖形突兀接合的平面既獨特又富有吸引力,加上它坐落於相對自然環境優美的樹林中,帶有一種隱約而靜謐的氛圍。經過查詢發現,該住宅於1982年4月在《新建築》上發表。


我之前已經參觀過伊東先生的多個竣工作品,但唯獨這個住宅未能親眼見過。然而,一看到雜誌上的介紹,我立刻直覺這是伊東先生核心質感的結晶之作(這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的理解)。它讓我想起了諾瓦利斯(Novalis, 1772-1801)的「藍花」(青い花)之夢,帶有謙遜而透徹的特質,以及讓人呼吸急促的優雅(エレガンス, elegance)。這些空間特質也在伊東先生的一系列作品中貫穿始終,如「PMT大廈——名古屋」(《新建築》1978年06月号)、「銀白小屋」(《新建築》1985年01月号)、「日本航空票務櫃檯」的內部設計,最近的還有「奈良絲路博覽會 浮雲area」(《新建築》1988年06月号)等,這些都是我所喜愛的建築作品。這些作品的氣質彷彿只有伊東先生才能表達出來,彷如剝開洋蔥層層包裹,最中心竟露出光滑而閃耀如銀色的內核,外表柔和的包裹之內隱藏著意想不到的堅韌。


我曾經在某次酒席上,醉意中說過:「希望這種特質能得到尊重。」(それをこそ尊重してもらいたいものだ)但這番話只是被無力的笑聲忽視了。也許這種藝術性的要求並未被意識到,如今這樣的訴求或許還會遭到斥責。



這棟建築坐落於茨城縣笠間市,距離東京約100公里,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小鎮。建築坐落在一處西南坡地上,灰色石棉板的箱型建築緊密嵌入地形,與周圍綠色景觀協調,頗有小美術館的風情。日常生活中,這種故意模仿倉庫的簡樸手法,反而更能引起來訪者對其形態和節奏的關注。進入入口時,周圍水平延伸的牆體特別具有良好的尺度。從整體平面的外牆處理來看,或許在抵抗風雨方面略顯薄弱。


從玄關進入內部,右手邊兩階樓梯通向畫廊,左側則通往後方的起居室。內部的牆壁和天花板皆為純白,前方和上方開有窗戶,引入清澈的光線。細部處理力求不讓構築細節表露在表面,全力處理這些細節。兩條軸線相交,與切割的天花板相互干涉,再次撞擊到弧形牆,導向起居室。白色天花板和牆壁的交錯,形成一個又一個場景,這些交線的表情和節奏都經過精心計算,並讓它們生動起來。這種努力貫穿整個住宅,保證了內部空間質量,形成一種隱約而持續的靜謐氛圍。


與其他作品相比,這座住宅最能體現伊東先生的銀色內核和思維能量,處處可以見到他的空間思考核心,而這與宣傳口號或標語無關。這件作品是對「中野本町之家」(《新建築》1976年11月号)的自我批判,但空間結構由於外形的內斂反而更具密度。整體與外部的綠地、地形和景觀相呼應,內部牆壁也相互對話,交錯呼吸。內部一貫保持靜謐,但充滿了這樣的細語。


業主提到在通風和西曬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這座住宅所構想和實現的是獨特的美學方法。與「中野本町之家」的單一和強制不同,這裡複數且開放的世界在日本薄牆聚集的內部被緻密構建。在這樣的住宅中,人們居住的過程中,牆壁聚集的空間會因振動、風、光和喧囂而產生生活氣息,但在這座住宅中,人們離去後的景象始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不是一個日常生活重複發生的地方,而是一個人們離去後的靜謐空間。這些安靜的白牆彷彿是伊東先生記憶和感覺的儲藏庫。■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

《自らつくり続ける仕事場》, from 《新建築》2020年07月号 p.78, written by 長坂常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