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の建築印象記—石山修武—モヤのような雰囲気》, from 《別冊新建築》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1988年 p.70, written by 石山修武

《私の建築印象記—石山修武—モヤのような雰囲気》, from 《別冊新建築》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1988年 p.70, written by 石山修武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別冊新建築 1988年 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Shinkenchiku Special Issues 1988),版權歸屬:© Shinkenchiku-Sha Co., Ltd./附圖:© 別冊新建築 1988年 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ホテルD/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如霧般的氛圍

我的建築印象記—石山修武(早稻田大學教授)


多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連批評都算不上的拙劣文章,談論伊東先生的「D酒店」(ホテルD,《新建築》1978年3月號)。那篇文章中還出現了坂本一成、長谷川逸子以及多木浩二。現在回想起來,那是一篇讓人忍俊不禁的胡鬧之作。當時我還給多木浩二取了個綽號「多木教練」,但即便如此,我還是為自己的勇氣感到自豪。


與伊東先生的交情是從這篇文章開始的。當時我坦白地以為,這篇文章之後,我們的交情就此告終。於是,我在文章中肆無忌憚地寫道,伊東先生很快會在「D酒店」的白色和菅平高原的雪白之中倒下,沒有前途云云。然而,人生總是充滿了意外,我與伊東先生之間的奇妙緣分持續了下來,一度幾乎每天都見面。


最近,我們已經對彼此感到厭倦,只能偶爾聽到一些風聲。建築師之間的往來,往往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更何況是寫評論文章,這真是多此一舉。然而,編輯們似乎無法理解這種簡單的道理,總是要求我再寫些什麼。即便我心裡明白,這些文章他們根本不會看,但我還是寫了,雖然心裡百般不情願。


說實話,伊東先生現在對「D酒店」的評論應該毫不關心。而我對「D酒店」也早已失去了興趣。如今的伊東先生正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D酒店」建成時,伊東先生的思考特點是漂泊不定,同時在模糊的美感中徘徊。「D酒店」內部那種如霧般的美麗白色氛圍便是這樣產生的。可以說,這種美感是唯一的特點,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我至今仍然這麼認為,因為當時並沒有明確的內涵。


如今伊東先生的工作依然缺乏明確的內涵,無法認為是深思熟慮的結果。然而,伊東先生現在有意識地放棄了內涵,這使他站在了一個非常危險、但也是第一次真正屬於自己的位置上。沒有內涵,也就是沒有主題,思考的深度稀薄,他正試圖將這一點本身方法化。缺乏存在感,沒有自我,他正在以此為旗幟。


這正是如今許多人推崇伊東先生的核心所在。其實,伊東先生現在向我們展示的是一把冰冷的刀鋒般的真相。雖然大家因為風、遊牧少女、輕盈等概念而陶醉,但實際上,伊東先生本人可能正如一個孤獨地坐在二疊的空房中的人。


那時,我對剛建成「D酒店」的伊東先生說過,「照這樣下去,你會倒下的。」(行き倒れるゾ,このマンマでは)現在再放肆一點說,伊東先生已經倒下過一次了。在創造方面,他早已「死去」。但他將這一次的「死亡」變成了方法,開闢了如今的地平線。


回憶總是苦澀而痛苦。前不久,我去拜訪了「D酒店」附近我設計的一間小農舍,想在那裡建造我的工作室。不管別人怎麼說,我自己有屬於自己的故鄉,一個像港口般的地方。每次來到這裡,我都會奇妙地想起伊東先生,總是想走到「D酒店」看看。


但我總是改變主意,不去那裡。現在就是現在,過去就是過去。夢總是超越現實,伊東先生自己也已經在夢中真實地活著,去探訪他的殘影是毫無意義的。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

《自らつくり続ける仕事場》, from 《新建築》2020年07月号 p.78, written by 長坂常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