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空間》, from 《住宅特集》 1986年 9月号 p.48, written by 長谷川逸子

《薄膜空間》, from 《住宅特集》 1986年 9月号 p.48, written by 長谷川逸子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住宅特集 1986年9月号 (Jutakutokushu 09/1986),版權歸屬:© Shinkenchiku-Sha Co., Ltd./附圖:© 2024 Itsuko Hasegawa Atelier /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




薄膜空間

從池袋搭乘地鐵,抵達第四個車站後下車,周邊仍有一些田地和樹林,雖然距離市中心交通方便,但相對較為寬敞的住宅區域。這塊地位於東側的前方道路,約高出2.5米,東西向狹長。目前,西側仍為田地,南側鄰居也是單層建築,因此能夠保持良好的日照、通風和隱私。 最初,業主請我改建他們在東玉川的舊居,之後逐漸改為在新地塊上進行設計。因此,他們對舊居有一定的情感,設計平面圖時也給出了各種細節要求,包括每個房間的面積、儲物空間等細節,特別是舊居書桌的尺寸、圍繞書桌的L形書架距離、習慣的樓梯尺寸都需要原封不動地搬遷過來。在設計小型住宅時,我總認為越是苛刻的條件,越需要與住戶共同合作,而這次的設計過程尤其需要細膩的操作,以確保業主的身體感知連續不斷。 這棟住宅分為小説家夫婦的主居,和擁有相同職業的女兒的居所。兩個住宅之間隔著入口的樓梯和中庭,一旦進入內部並上到二樓,便能共同使用戶外房間(有屋頂覆蓋,牆壁由通風的鋁製沖孔金屬構成),並從那裡通往觀景台,從觀景台可以眺望新宿和池袋的高樓大廈,甚至遠處的富士山等群山。這裡共有的空間使得戶外生活的功能得以延伸。我過去在松山設計的三座建築也都有這種戶外房間,這是我在東京建築中首次實現的設計。透過松山的建築,我認識到戶外房間不僅擴展了空間,還讓人感受到建築作為自然環境一部分的意境。 在室內,每個房間根據各自的細微需求進行設計,特別是兩個客廳,通過類似障子和格子的白色壓克力板和鋁製沖孔金屬建具,柔和地隔離了內外空間,營造出一個光線經過控制的半透明空間。 地下部分兼作基礎的箱體為混凝土結構,地上部分的主結構為木製,上面覆蓋著連續鋼製甲板曲面結構的屋頂。這個屋頂宛如一片大波浪般覆蓋在各種空間和物體之上。臨街的立面直接表現了這棟住宅的構造,鋁製沖孔金屬的引入,使得建築在全天變化的半透明薄膜中呈現出象徵性的樣貌。 (長谷川逸子)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

《自らつくり続ける仕事場》, from 《新建築》2020年07月号 p.78, written by 長坂常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