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シルバーハットのデザイン・プロセス》, from 《別冊新建築》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1988年 p.108, written by 飯村和道+城戶崎和佐

 

《シルバーハットのデザイン・プロセス》, from 《別冊新建築》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1988年 p.108, written by 飯村和道+城戶崎和佐

(版權聲明:本文摘錄於別冊新建築 1988年 日本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⑫ (Shinkenchiku Special Issues 1988),版權歸屬:© Shinkenchiku-Sha Co., Ltd./附圖:© 新建築 1985年1月号/本翻譯為自行完成,僅供學術研究和非商業用途使用。如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見諒。翻譯:陳冠宏/校稿:徐榕聲/翻譯協助:ChatGPT 智慧之光)



銀色小屋(sliver hut)的設計過程


1. 作為P3會議的項目


1982年11月,受邀參加在美國維吉尼亞州舉行的P3會議,這次會議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二十多位建築師。會議期間提案的項目包括計劃中的自宅在內,開始設計一個包括三個地連地的都市型住居複合計劃。地點靠近林立高樓的新宿副都心,北側有1976年完成的「中野本町之家」。


這個計劃包括「中野本町之家」的擴建部分,以及一個四口之家(夫妻、孩子和老人)的住宅和租賃用集合住宅。「中野本町之家」的軸線延伸到計劃建築的東側作為客廳和梯級,軸線垂直方向則採用當時設計的「花小金井之家」相同的拱形屋頂和切角屋頂。此外,計劃建築的西側延伸的切角屋頂成為集合住宅連續屋頂的一部分。


以「中野本町之家」的模矩為基準,建築周圍的庭院依據地形柔和地連接每個建築物,彷彿水流般構成外部空間。


上圖:發展過程草圖(1982年10月17日、1982年10月29日、1982年11月3日)



2. 實施計劃的前期研究


在此,作為P3會議項目中在地塊中央計劃的新建住居部分,被進一步作為「銀色小屋」(シルバーハット, Silver Hut)的實施計劃來推進。


地塊南向緩坡約1米高差,向前面的道路則有約3米高差。雖然鄰近新宿副都心,但周圍綠意盎然,屬於相對古老的住宅區。由於與前面道路有高差,因此容易保護隱私。這裡的設計是針對夫妻、孩子(1人)和老人(1人)的家庭結構。


二層方案的研究:借鑒「花小金井之家」項目中的開放空間(A空間)和封閉空間(B空間)的城市型住居概念,開始了研究。首先檢討了將A空間和B空間分層配置的方案,製作了將A空間配置在一樓、夾層和二樓的模型,並反覆進行研究。


考慮到地塊北側「中野本町之家」的軸線,馬蹄形庭院的寬度延伸成為A空間的後院,結構模矩也採用與「中野本町之家」相同的3.6米,研究過程中強調了連續性。


屋頂設計中考慮了平屋頂和斜屋頂(切妻屋根),並通過垂直於軸線方向的屋頂設計來強調軸線。在這一階段,連日製作分層配置的模型,反覆研究二層配置的可行性。


上圖左:發展過程草圖及模型(1983年1月)/入口位於東南角,從較高的A空間通往各個房間。夫妻和孩子的臥室位於半層下方的位置,隱私性得到提升。相反地,二樓的客廳位於半層上方的位置,與A空間的連續感更強。老人房靠近水源區,設在入口和後院沒有台階的位置。

上圖中:發展過程草圖及模型(1983年1月28日)/最初的方案中,每個房間都有獨立的樓梯,經過整理後,現在只有兩個樓梯,一個通往夫妻和孩子的臥室,另一個通往客廳和廚房(A空間)。在南面設置了一個開放的書房角落,位於土間和臥室的動線上,以考慮臥室、兒童房和A空間的連續性。

上圖左:發展過程草圖及模型(1983年2月2日)/從北側的後院有一個大樓梯直通二樓的A空間,增強了連續性。這強調了一樓的混凝土盒子作為基壇,二樓作為生活中心。然而,一樓的臥室、兒童房和A空間的連續性成為了一個問題。



3.平屋頂案的檢討


原本作為都市型住宅的一例,考慮到高密度市街區域,將A空間和B空間設計為兩層結構。然而,因為所需的樓面面積相較於土地面積較小,建蔽率也有餘裕,加上北側相鄰的「中野本町之家」是平屋頂,周圍被綠地環繞,前面的道路高出約3米,地理位置優越。再者,A空間與B空間的連續性在平屋方案中更容易實現,因此開始檢討平屋方案。首先,從東到西劃分為三個區域:包含庭院和入口的區域、客廳和餐廳及水源區的區域、臥室、兒童房和老人房的區域,進行了量體的檢查。


隨後,研究庭院與各房間的關係,將各房間環繞庭院呈現「コ」字形排列。這個方案基本確定了各房間圍繞庭院的分區方式,接下來進一步研究各房間的位置,同時也對庭院的量體進行研究。


這段時間開始進行結構研究,從牆體結構到門型框架結構,再到採用混凝土懸臂柱。屋頂結構也從切妻屋頂研究到採用鋼框架的拱形屋頂連續體。


採用這些系統後,可以實現更簡單和開放的空間,並確定了「銀色小屋」的實施方案原型。採用懸臂柱系統後,根據計劃進行不同大小的拱形屋頂規劃,反覆進行檢討。


上圖:發展過程草圖(1983年2月、1983年2月12日)

上圖左:東西三個區域的佈局:重新檢討量體,牆體結構上架設切屋頂(斜屋頂)或平屋頂。

上圖中:「コ」字形佈局:各房間圍繞庭院的第一案,進行切屋頂和平屋頂的研究,假設下部為牆體結構。

上圖右:第五案的結構檢討:為了創造更開放的空間,反覆研究後,採用門型框架結構。屋頂結構採用桁架狀鋼框架的拱形屋頂。

上圖:發展過程草圖及模型

上圖左:第五案圖面化的計劃研究:根據假定的結構剖面進行圖面化,確認庭院和各房間的高低差以及細部尺寸。

上圖右:實施方案的結構系統原型提案:重新檢討下部結構,採用更簡單的方案。以4米網格排列混凝土懸臂柱,架設拱形屋頂,並在必要的地方立輕質牆體以構成空間。



4.最終案到實施設計


在進行最終的實施方案的規劃時,首先考慮如何構建各個房間及其與懸臂柱的關係。最終決定將浴室、洗面間和主臥室設置為混凝土牆體結構,其餘空間則以懸臂柱之間的隔牆分隔,儘可能簡化構造。此外,還調整了建築物的軸線,使其與「中野本町之家」的軸線不一致,並將拱形屋頂的山牆面向南,以理清連續性的考慮。


曾有一度提出另一種屋頂方案,即用木結構網格架設HP殼結構,覆蓋整個空間。然而,經比較發現,前案更適合於包含各具特性的空間集合的結構,因此最終決定保留前案。


在立面的研究中,將拱形屋頂面向南,不僅改善了採光條件,還考慮在屋頂框架上設置天窗,使各房間都能得到充分的採光。各牆面的開口位置和大小也是根據各空間的通風和採光需求確定的,儘量不進行形態操作,反覆進行研究。


內部裝飾的研究中,重要的是剖面方向的量體研究。通過放大模型反覆進行研究,最終決定懸臂柱的高度為2.1米。此外,還從功能性角度重新審視各房間的平面設計,並研究家具的佈局,特別是餐廳家具的構成在實施設計過程中進行了多次研究。此時開始進行實施設計的圖面繪製。


在實施設計階段,由於基本設計花費了大量時間,平面細節和結構研究已經進展相當深入。因此,從這一階段開始,進行設備等技術調整的研究。屋頂設計考慮使其盡量薄且輕,但仍保持隔熱性能,最終採用夾層隔熱材料的面板。此外,為便於固定這些面板,決定採用鋼角框架,這些鋼框架被著色後成為天花板的裝飾材料。


懸臂柱為清水混凝土仕上,但因電氣配線需要,混凝土覆蓋厚度略厚,決定柱子的尺寸為360mm×360mm。地板材料選用鋪瓦,除浴室、洗面所、臥室和和室外,所有地面均使用此材料。柱間用輕鋼龍骨和板材牆以及收納家具分隔,各房間(如起居室、餐廳、書房等)由此構成。而臥室則以混凝土箱體覆蓋,上方為兒童房。兒童房內設有利用汽車窗戶部件製成的圓窗和可開合的天窗,成為充滿活力的房間。整個建築採用鋁銀色外觀,外牆為鋅合金面板,板材漆成灰色,呈現單色調效果。家具和門窗構件用鮮豔色彩塗裝,使家具和建築物的關係更加明確。


(飯村和道+城戶崎和佐)


上圖:發展過程草圖(1983年5月5日)

上圖左:木造HP殼結構的研究

上圖右下:軸線偏移的研究。模型顯示西側的臥室設置為兩層,與廚房、浴室和多功能空間一起形成單斜屋頂的混凝土牆結構。單斜屋頂依然深受「中野本町之家」軸線影響。

上圖中下:屋頂框架的模型。用於研究剖面形狀和框架模組的模型。

上圖右下:現場照片。框架由人工一個一個運送,並用螺栓連接起來。

留言

其他熱門筆記

Dennis Scott Brown in conversation with Enrique Walker, Philadelphia, 10/29, 2013, updated June 2018

《自らつくり続ける仕事場》, from 《新建築》2020年07月号 p.78, written by 長坂常

《荒ぶる好奇心の先に》, from 《住宅特集》2017年08月号 p.30 , written by 中川エリカ